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中最有价值的“同理心”——当教师同时也是家长时

很多教师跟我一样,既拥有教师身份,同时拥有家长身份,很可能开完了自己班级的家长会,马上就要以家长身份去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那么,在家校共育中,同时拥有这双重身份的教师,是应该为家校协同促进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实践智慧的一方。教师应该最善于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地联系起来,同时从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等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理解和行动,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淀智慧,既陪伴、引领儿童成长,又能引导家长也用科学、理性的行动陪伴、引导孩子成长。

当我回头用心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尤其是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我发现,长大后才拥有的很多生活能力和懂得的道理,如果当初能有大人合适的引导和示范,其实是不用经历许多挫折的洗礼就可以学会的。这里的大人,有可能是家长,也有可能是教师。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学生的爷爷边往校门口走,边大声抱怨:“什么老师啊,孩子不会还非得留下来教,耽误我们大人的时间。”这些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便跟上这位爷爷的步伐,笑着说:“老师牺牲自己的下班时间教您的孩子,这是对您的孩子负责,您怎么还急了呢?”这位爷爷望了我一眼,说:“孩子还小,学不会很正常,长大了不就什么都会了吗?”我觉得好笑,便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这话可不对。我冒昧地问您老一句,您小时候不会的,现在都会了吗?”这位爷爷一下子愣了,嗫嚅着说:“老师,我这不是着急吗?就这随口一说。”……

或许可以做出判断,这位爷爷既没有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没有学会控制情绪,还可以判断他没有学会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比如说,他如果真的有急事,一定得这时候接走孩子,是可以向老师说明情况的,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很多时候,儿童身边陪伴着的大人,就像这位不自知而又自以为是的爷爷一样,总以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实际上他们根本没能为儿童成长做出合适的引导和示范。可以想象,每天生活在这位爷爷一样的家长身边的儿童,要想成长为人格健康、善于交际、积极反思的人,可能需要经历很多生活的教训和挫折。意识到这一点,我也是在成为老师并当上爸爸之后的很多年了。并且,我还想到,那个被抱怨的老师,在解决儿童面临的真实问题上,也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可能在情怀满满地奉献时,并没有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更不可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积极合作。如果不能通过有效沟通和与家长的积极合作来共同承担起儿童教育的责任,儿童的学校学习生活体验就会与家庭生活体验割裂,让儿童处在一种无序的、矛盾的成长环境中,儿童面临的实际成长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很多教师在家校共育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那是因为教师只是站在自身立场上与家长交流沟通,很难设身处地地从家长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儿童的成长问题。如果自己也同时拥有家长身份的教师,能够将两种身份在儿童成长问题中的体验联系起来,用一颗同理心来观照、思考、理解家长和儿童,可能家校共育就会自自然然地落到实处。即使还没有家长身份的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童年时在家校两个不同环境中的体验作为经验资源进行研究,达到对家长最真实、真诚的理解,以助力家校共育的落地。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自己的专业成长还处在摸索阶段——虽然参加工作已经有年了——很少会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是否科学、理性,倒是对学生似乎更有同理心。这个时期,我跟家长沟通,也只是不自觉地站在教师单一的立场和视角看学生的问题,所以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并没有真正给家长提供积极的支撑,家长也无法真正为我提供支持,往往只是徒增了双方的焦虑,对学生的成长当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直到儿子大了些,我又重新走上了班主任岗位,并开始了有关儿童和童年的专业阅读和研究,才意识到,在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上,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是自己最好的资源,能给自己提供更多的经验反思和实践智慧。

有一天,爱人与儿子因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态度出现了分歧,两个人闹得不愉快,甚至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一旁“观战”的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叫做瀚的男孩。五年级下学期开学的时候,班上开展了给自己的新学期写成长寄语的活动,瀚写的是“继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据我观察,瀚的情绪管理已经很积极了,不仅能够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或受到委屈时控制情绪,还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保证常常保持乐观的心态。与三年级我刚认识的瀚比较,在情绪管理上,完全是两个样子。三年级时,瀚像浑身长了刺一样,就连同学在他身旁经过不小心碰了他的手肘,他都会发起脾气来;如果有同学指出他的反应不合适,他可能马上争辩或动手推搡,老师教导他,他也会涨红了脸、握紧了拳头,总觉得就他一个人受了委屈……我在与自己的儿子相处时,曾经观察到,我的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情绪,我对事情的情绪态度,往往会被他很自然地习得。所以,我尽量给他积极的情绪管理的示范,有意识地做到极少发脾气,遇事几乎从不冲动,儿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生活中,也基本做到了。这让我认识到,儿童的情绪状态和是否能积极地进行情绪管理,主要受家长在生活中的示范影响。后来阅读的有关儿童情绪管理的专业书籍,也证实了我的想法。我想,瀚这样的状态,可能也与家长有直接关系。

我在与瀚交谈了解的基础上,决定约他的爸爸妈妈谈一谈。果然,瀚的妈妈在谈话中反思了自己的“暴脾气”,说她总是处于焦虑状态,常常会对瀚大吼大叫,不停指责,甚至还会在对瀚的表现极不满意时打他。瀚的爸爸呢?他走了另一个极端:不闻不问,冷漠处之。平时的家庭生活中,瀚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都是妈妈负责,瀚受妈妈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我现身说法,跟瀚的爸爸妈妈分享自己作为爸爸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和思考,也分享有关儿童情绪体验和管理的专业知识。瀚的爸爸妈妈触动很大,决定从此以后一定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瀚做出好榜样。家长的积极转变,再加上我在班级生活中情绪管理课程的落实,学期末的时候,瀚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大度、阳光,能有意识地努力管理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的相处越来越融洽。三年级下学期的期末庆典,有一个环节是家长为孩子朗读自己撰写的颁奖词,瀚的妈妈就在颁奖词中特别表扬了瀚的情绪管理能力,说他们是相互陪伴和监督,一起学习积极地管理情绪,拥有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学会进行情绪管理,享受情绪管理给自己带来的积极体验,可能是瀚两年来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所以他才会在五年级开学季给自己写下了有关情绪管理的寄语吧。现在瀚已经六年级了,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读到了瀚刚刚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讲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陪他学会情绪管理的故事。

教育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两个重要空间场域,只有教师能同时以教师和家长的身份,设身处地地与家长沟通、对话、分享,才能让家校携手共育,真正助力儿童的具体成长。如果教师仅仅以师者的身份,甚至是以“教导”的方式面对家长,家长就有可能在心里质疑教师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了心理的共鸣,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家校共育,也就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受益。

情绪管理并不单单为了管理情绪本身,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与情绪直接联系的问题。等爱人和儿子都静下来后,我把他们喊到一起坐下,先笑着问他们,闹得这样不开心,当时共同面对的问题有没有被解决。当然没有。我跟爱人、儿子一起分析,他们有没有理解彼此在具体问题上的内心想法和态度,并让他们把自己想表达而对方可能没理解的内容明明白白说出来。很快,他们相互理解了,“冰释前嫌”,达成共识,问题迎刃而解。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些常常与孩子闹僵的家长,他们之所以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是因为在孩子面临具体问题时,家长并没有真正弄明白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是自以为是的把所谓的孩子做事的态度、事情表面呈现的状态等看成了要解决的问题。儿童与儿童之间有时发生矛盾冲突,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例如,孩子作业拖拉,家长就将“拖拉”这一表象当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停地催促孩子,或者严厉地批评孩子不专心,或者没得商量地用限时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做快一些。十有八九,这些解决方案都会以失败告终,同时让双方都不痛快。

我在与儿子的相处中就发现过,他如果出现作业拖拉的情况,关键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他当时心里惦记着别的事,这事在他看来很重要;或者,他在作业中遇到了难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又不想直接向我求助……可想而知,如果我一味地盯着他的作业拖拉问题,甚至批评他态度不对,是不能真正帮他解决问题的;如果我让他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告诉了我作业拖拉的原因,或者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他面临的真实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事情就会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我在与家长探讨孩子的一些具体表现时,就会现身说法,与家长一起想办法看清楚孩子面临的真实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为我不仅是以教师的身份,同时让家长看见我同为家长的角色,所以很多家长都能与我达成共识。这种家校沟通、合作的一个更大好处是,儿童也会慢慢学着发现同学相处中的真实问题,积极地处理同伴关系;还会主动思考自己在具体学习任务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我想起一个叫做馨的女生。

馨是一个看上去很可爱的“小公主”,活泼,积极,但不闹。刚接触,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她,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个小公主有些毛病十分突出。每时每刻,她的课桌上都堆满了各种物品:书、本子、文具、玩具,更多的是水果、零食、果皮和零食包装袋。提醒、批评、指导,效果都不明显,虽然每次一被批评她会觉得委屈、沮丧。我想,需要与家长谈谈。馨的妈妈告诉我,馨从小开始,就在家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所以作业写得慢,总要提醒。写完作业,书桌上就会堆满了零食包装袋。馨自己从来不管,总是等着妈妈去收拾,书本也要妈妈帮着收拾。原来,馨的问题是养成了大事小事都依赖大人的习惯,她到五年级了还完全没有从家庭时中体会过什么是责任意识,也没有过为自己负责的想法。我跟馨的爸爸妈妈分享,如何让馨在家庭生活中感受责任意识,建议让馨从简单的小事,尤其是整理自己的用品、空间开始,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起责任来,慢慢培养她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教她如何快速有序地进行整理收纳……之后,早上在教室里,遇上馨,我会随意地问一问她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做完后心情如何;我也会问一问家长,互相分享馨在家里和学校里的故事。一个学期后,馨还是喜欢吃零食,但是,不仅自己的桌面整洁了,还能常常主动整理教室物件。其实,以前的老师也可能与馨的爸爸妈妈交流过这些问题,而我是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与他们探讨、分享的,所以才会有紧接着的积极行动吧。

家校共育能否真正助力儿童的成长,虽然家长的态度和行动十分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教师的主动、专业和实践智慧。教师充分利用后自己的双重身份资源,就能创造出更好的家校共育的风景。(《福建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的第1句话很重要
惩罚孩子的5个科学方法,拒绝打骂,让孩子乖乖听话
孩子社交总是弱势,怎么办?
尝试培养A娃的同理心场景体验,改变其急躁情绪
心理健康 扬帆远航
家长想着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样做错了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