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样读和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四下第五单元)

      叶圣陶先生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发表在1957年11月号的《旅行家》杂志上。他在文中写到的两个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有兴趣的可以搜索这篇文章读一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并进行删改而来的。


课文主要是拿来当做“例文”使用的,学习阅读和写作的例子。为了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对作者的原文进行审慎的修改,是教材编写者常常要做的功课。

以读促写的阅读学习,不能停留在对文章表面呈现的、指向单元读写目标的内容和形式的解读与领悟,还要深入文章的肌理去追问探究:为什么要写这些和这样写?如果是我,写这些和这样写的目的会是什么?

这个单元的读写目标是紧密关联的,以读促写是《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精读课文的职责所在。相对于《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更直接地给学生做了“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示范,课文就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记录作者游览行程和所见景观的。读这篇对原文进行删改而来的课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我”很好地承担起了两个角色:游览者和导游。

一篇优秀的游记,就是用思路清晰、生动形象的文字带着读者游览风景,感受风景

思路清晰,就是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来记叙,大多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既记叙了游览的过程,又描绘了每一处的景物。《记金华的双龙洞》“移步换景”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这个很容易梳理清楚。

“公路盘曲而上。”这是在去双龙洞的路上。

“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到了洞口,写了洞口外和洞口里。

“虽说是空隙……”这段既描写了孔隙的样子大小,又写了作者坐船穿过孔隙的经历、感受。

“内东一团漆黑……”这是进到内洞了。

游览过内洞,也就游完了双龙洞,沿原路返回,也就出了洞。这是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的。到这儿,游览双龙洞的整个过程就结束了,课文也结尾了。

生动形象,就是要将自己注意到的、要跟读者分享的景物用合适的语言描写出来,最好将自己当时的感受也一起表达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是说,作者真的要承担起导游的角色,在将读者“带到”具体景点的同时,还要指点读者欣赏具体的景物,告诉读者这些景物的特点,有时还会告诉读者这些景物的知识和故事——叶圣陶先生的原文里,是穿插着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达游览感受的呢?我们边读边跟着文字去想象去体会,就都“看”见了,感受到了。

去双龙洞的路上,写了花,写了山的颜色,写了溪流的姿态声音。你会发现,作者写在文章中的这些事物,不仅是有特点的,而且都让人觉得美——这就值得游览欣赏了。没有特点的、不美的,就不必管它了——除非你是要告诉别人这一次游览有多令人失望叫人无聊。

外洞呢,外面看,山高,里面看,洞大。到底多大,写得就很形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叶圣陶先生用了不少笔墨写孔隙。为什么呢?因为这孔隙是从外洞到内洞的必经之路,还必须仰卧在小船上才能通过。这样的孔隙,这样的游览经历,不是什么溶洞里都有的,所以更值得写一写它的大小,写一写卧船通过的经历和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写法很巧妙,孔隙的大小是通过写船的大小和自己仰卧通过时的感受表现出来的,这样,读者在读的时候,只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就真真切切感知了孔隙的大小了。

写内洞,用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主要写洞里的景象:洞顶的双龙、石钟乳石笋。写洞顶的双龙,用意很清楚,交代了双龙洞名字的来历;写石钟乳石笋,并没有细致描绘,只写了大致样子,那是因为很多溶洞里都有。第二个自然段,写了内洞的大小,也就一句话,用来对比的方法。

回头看一看,写孔隙用的笔墨最多。为什么呢?写游记,移步换景,不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要写的,写主要景点和景物,尤其要写与众不同的、最能突出这一个地方特点的景物。

如果读得细心,你会发现,从路上到内洞,每写一处地方,叶圣陶先生都会写到同一种事物:泉水。这泉水,串成了游览的线索,仿佛是它指引着游人去探索洞里的秘密。这到底是双龙洞与众不同的一点,还是大多数溶洞都会有这样的一条线索,只有游过很多溶洞的人才能说明白。但是,大多数游人可能会忽视这条线索。看来,写游记的“导游”,得是一个会观察善发现的有心人啊——就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

如果找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接着往下读,你还会遇到这泉水,最后还会发现泉水的源头呢。这样的游览,有欣赏,有体验,有发现,多有意思啊!把自己欣赏到的、体验到的、发现到的,一一用文字写下来,分享给读者,这就是游记要做的事情。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附着着作者情感态度的,因为那是作者眼中心中的景物。一边描写景物的样子,一边表达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会使读者觉得更真切。《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语句。比如写路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写石钟乳和石笋,“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教学这篇文章,要达到更好的效果,一定要将学生的“经验”带进来。什么经验呢?不仅是游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写游记的经验。所以,在阅读之前,要让学生先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游记出来。这样,就可以一边欣赏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一边想一想自己的游记,参照叶圣陶先生的游记来判断,自己这个作者,是不是也同时担起了游览者和导游的角色。叶圣陶先生的游记欣赏过了,自己的游记也修改了一遍,游记的质量提高了很多,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如果你是学生,你要自主学习,建议也要先写一篇自己的游记,或者是将自己写过的游记(游览日记也行)拿出来,边读叶圣陶先生的游记,边想想对自己的游记写法有什么启发,然后进行修改。

当然,如果接着将教材中的两篇习作例文也这样读一读,再看看还可以怎样修改让自己的游记更精彩,那就收获满满了。

四年级下册相关链接

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编排解析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口语交际编排解析与教学建议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供寒假预习参考(附3、4年级书单)

备课:统编四下第一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四年级下册散文单元(第一单元)的教学要义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建议

统编版四下第二单元自学指导与任务单

现代诗单元这样教与学(四下第三单元)

统编四下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这样学习《猫》才有意思

李竹平 | 从“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这样学与教

李竹平 | 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白鹅》这样学与教

《海上日出》课文精讲

        审稿 | 李竹平            编辑 | 刀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教和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四下第五单元)
写作训练1
【浙江】孙彬心《​与大自然为伴》指导老师:张妙华
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去感受一下金华双龙洞的神奇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写读创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