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薛振堂 : 勤俭节约的岁月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一首《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曲,至今还会唱,歌词是: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不管是一寸铁哪怕哟一粒米,一分钱一寸布咱们也用得上,钢煤粮棉要发展,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不能一日烧。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我们要勤动手哎嗨哟勤动脑,多发明多创造增产节约作得好, 咱们要鼓足干劲争上游,幸福生活双手来创造,双手来创造。

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岁月,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传统美德。


从集体方面来说,党和国家号召厉行节约,珍惜粮食。夏收秋收,要做到快收快打,颗粒归仓。特别是夏收,天气变化大,风雨雷电天气和冰雹随时危害着成熟的小麦。所以,人们把夏收比作“龙口夺食”,男女老少,全民参展,前边是大人割麦子,后边是小学生拾麦子,收获后的田野,干干净净,不掉一根麦穗。收获的小麦拉到打麦场,要“细收细打”,“小麦进场,绣女下床”,生产队的社员们轮班碾打小麦,昼夜连抽转,争取不让小麦受到暴雨的伤害,保证“颗粒归仓”。


在秋收的时候,也是全民动员,生产队长严格要求收秋作物。掰玉米、摘豆子、割谷穗、碾黍子、杀高粱、包红薯等,都有严格细密的操作规范,有严格的验收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尤其是漏收、掉收的情况,马上要进行返工,绝不允许一粒粮食掉在地里。等全部秋收结束后,生产队还要组织专人翻弄堆在一起的玉米秸秆垛,深翻刨过的红薯地,进行一次全面的小秋收。


从吃饭方面来说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家家户户都十分注重节俭。当时粮食对于人们十分珍贵,人们十分重视节约粮食,大人小孩,都有勤俭的意识和节约的习惯。农民最珍惜粮食,对于生产队分下的粮食,都经过多次日晒,直到粮食颗粒放到嘴里用牙咬上有“咯吧”响的清脆声音,才收回到家,用粮食囤子藏起来。那时候,农民吃饭很讲究,因为珍惜粮食,所以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节约。“忙时吃稠的,闲时吃稀的”,春夏秋吃三顿,冬季夜长昼短,农活也少,就吃两顿。早饭吃小米饭,喝小米粥,只有午饭才吃小麦面粉做的面条,晚饭就用杂粮也才对凑着吃。冬春两季,主食以红薯为主。不仅农家如此,记得机关单位,每到冬季也实行吃两顿饭,而且都有定量。


为了节约粮食,农村的妇女们发明了很多种饭菜。比如用玉米面做漏圪蚪、削不叉,包着酸菜或其他野菜的固卵馍,煮馍馍,用高粱面和玉米面压的饸饹,用红薯叶、红薯丝、野菜、能吃的树叶拌的菇蕾,用杂粮炒的熟面,做的杂面面条,油砣饭等等,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饭食,都是为了节约粮食而创造的饭食。可以说,那时候的农家饭桌上,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样,应有尽有。


家庭主妇们很懂得怎样是节约,怎么是浪费。她们有谚语说:“蒸馍省,摊馍费,提起烙馍就卖地”。所以,他们很少吃烙饼,只有贵客上门,才做一次烙饼。农家小院里,家家都养几只下蛋的母鸡,但他们舍不得吃鸡蛋,一颗鸡蛋5分钱,他们要用鸡蛋变卖几个零花钱,来购买日常生活需要油盐酱醋。小孩子也一样,平时里也吃不上鸡蛋。他们盼望着自己的生日到来,只有到了生日,做母亲的才用舀饭的小铜勺给孩子摊上一颗鸡蛋吃。


学校和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们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孩子们只要肚子吃饱,什么东西都能咽下。放学以后和星期天,不等大人说,就提着筐子去地里挖野菜。那时候生产队里有菜园子,隔三岔五给社员分一点蔬菜,但绝不够吃。农民们绝不再去买菜,或者用鸡蛋换一点韭菜,半斤葱,或者干脆去地里挖一些野菜就可以了。秋天的收,自留地里套种一些萝卜、豆角之类的,做饭的时候,到地里摘一把豆角放到锅里就很不错了。

那时候,我们村的大街上有一个工农兵饭店,大街上也逢集会,集会上按了好多油锅子卖饭,可我们根本没有那种去饭店吃饭,坐在油锅子摊上吃饭的奢望,想都不敢想。


那时候结婚也行坐席,四个小碟子下酒菜是一块小豆腐拌碎饭店酱油食盐和葱花、一碟豆芽、一碟冷粉条里边放几片碎肉或者羊肝子,还有一碟子辣白菜。主席倒是8个碗,有片子(薄薄的六片肥肉片),肘子(六小块肥肉),麻脸(六小块炸过的廋肉),剩下的5个碗,就是一些素菜之类的,每个碗里只有半小碗。那时候坐席,是六个人做一个小桌子,肉碗里每人只能吃自己的一块,决不能多吃。馍是自家里的小麦磨的面粉,邻居帮忙事前按人头计算好蒸的,基本上没有多余的。

过时的这天,早上吃的是小米饭,中午摆席,小桌小凳子都是从邻居家借的。就这样的宴席,过事的家里摆上十多席就算是过了一宗大事了。


回想过去那勤俭节约岁月,再看看现在婚宴餐桌上的奢侈浪费现象,感慨万千,十分震惊。婚宴已经成了餐桌浪费的重灾区,此风不杀,后患无穷。“光盘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用餐新风尚吹遍了大江南北,将其化为实际行动,杜绝餐桌上食物浪费的问题,不断改变传统婚宴观念,摒弃讲排场、好面子的浮华习气,引入自助餐式婚宴等模式,以适量、精致为原则,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婚宴光盘”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喜欢本文,给个“在看”。
赞赏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故乡万荣您身边的家

感谢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所经历的生产队时期
大集体生产队与大包干单干图片
老人记忆中的1960年
野草的回忆
父亲的粮荒
乡村里,我的父亲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