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概说

阳明,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而言。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经耳前,上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循臂外侧前缘上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足阳明胃腑,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且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胃与脾同居中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脾胃相关,阴阳相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功能,即所谓“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脾胃为水谷之海,而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六腑之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实而不能满,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食物下传于肠,则肠实而胃虚,虚实交替,腑气得以通顺,肠胃中糟粕方能及时排出体外而不滞留。然而,大肠之传化物,排糟粕,又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可见,只有阳明、太阴相济为用,才可完成水谷的受纳、腐熟、吸收、排泄的整个过程。水谷代谢正常,水谷精微就能奉养周身,化生气血,于是《素问·血气形志篇》就有了“阳明常多气多血”的说法。

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他经传来,如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伤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转属阳明者,所谓“太阳阳明”者即是;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病者,所谓“少阳阳明”者即是;三阴病阴寒之邪郁久,或少阴热化证伤津化燥及寒化证阳复太过,亦可转属阳明而成阳明病。二是阳明自病,由于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病证直从阳明化燥而成阳明病,所谓“正阳阳明”者即是。

由于阳明多气多血、喜润恶燥、以降为顺,且阳气昌盛,所以一旦感邪发病,每易导致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化,是以《素问·阳明脉解篇》说:“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柯韵伯则谓“阳明为成温之薮”。邪入阳明,邪正相争剧烈,故多表现为邪盛正实,这是阳明为病的主要特征,故其病变性质多为里热实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懒兔子第十二讲关于胃的学习
《伤寒论》“阳明病”之诠释
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作用的探讨
跟我学中医 | 中医整体观之脾与胃的关系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
《伤寒杂病论》治便秘方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