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百年牌楼影像(14)拆除与重建

【北京牌楼的拆除过程】

民国时期拆除了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这是北京拆除牌楼之始。

1950年9月初,在天安门道路展宽工程中,北京市建设局拆除了东公安街和司法部街牌楼。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拆牌楼。

也就在这个月,为配合国庆活动,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对东、西长安街牌楼进行了油饰。政务院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精神,发文给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求保护古代建筑等历史文物。市政府随即要求建设局对城楼、牌楼等古代建筑的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修缮计划。

这之后,风向陡转。1952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此问题由公安局交通管理处首先提出。他们认为,大街上的牌楼附近交通事故频繁,牌楼影响交通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建议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拆除牌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城内的牌楼被视为交通的障碍物,认为已不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随后,很多牌楼陆续被拆除。一些有识之士对于仅从“交通观点”考虑问题来决定北京牌楼的存废持有不同意见,梁思成先生当时认为,牌楼是北京街道上的主要对景,很多牌楼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他主张用都市规划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发展,认为“一条街道中在适当的地方有个对景,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城市风格的价值,不因城市交通速度增加而改变”。

但拆除牌楼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1954年夏,东、西长安街牌楼的拆除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对于东、西长安街牌楼的命运,梁思成先生当时非常关心,他认为,如果非拆不可也应挪到别的地方再建起来,东、西长安街牌楼是古建筑,都是木质的、老的。8月13日市政府致函文化部称:“东、西长安街牌楼地当冲要,于交通颇有妨碍,自东长安街路南建设大楼后,牌楼位置亦不相称。现拟将此两座牌楼全部拆卸,移建于陶然亭公园内……”

1953年5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就朝阳门、阜成门和东四、西四、帝王庙前牌楼影响交通的问题向中央请示:拟拆掉朝阳门、阜成门城楼和瓮城,交通取直线通过;东四、西四、帝王庙牌楼一并拆除。5月9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组织的联合调查小组,对北京城区的牌楼及其他一些古建筑进行调查。 最后,对牌楼作出了保、迁、拆三种处理方式,即在公园、坛庙之内的可以保下来,大街上的除了成贤街和国子监的4座外,全部迁移或拆除。

以下是从1954年1月开始的北京牌楼被大规模拆除的过程:

1954年1月8日,北京市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开始拆卸历代帝王庙景德坊,20日拆卸完毕。

3月15日,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开始昼夜施工拆除交民巷牌楼, 21日清晨东牌楼场光地净,25日清晨西牌楼场光地净。

4月中旬,拆除打磨厂西口、织染局西口、船板胡同西口和辛寺胡同南口的4座小牌坊。

8月21日下午7时,长安街牌楼拆卸工程正式开工,两座牌楼同时施工,25日凌晨4时做到场光地净。全部木件、瓦件、石件等,运至陶然亭公园北门内分类放置。

11月27日,市政府批准拆除大井砖牌楼。12月9日开始拆除,20 日拆完。

12月15日,市政府下达通知,要求于春节前将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大高玄殿牌楼及北海三座门拆卸完毕。

东、西四牌楼于12月21日同时开工拆除,26日凌晨6时,两处同时做到场光地净。拆下的石匾由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收存。后迁至陶然亭公园。

1955年1月2日开始拆除北海三座门,6日晨拆完。

1月8日,大高玄殿两座跨街的牌楼拆卸工程开工,1月14日完工。

5月下旬,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对房管局下达拆除正阳桥牌楼任务。6 月12日开始拆除,21日拆完。

11月,金鳌玉栋牌楼在北海大桥加宽工程中被拆除。

1956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在景山前街道路加宽工程中,大高玄殿对面牌楼及习礼亭被拆除。同期被拆除的还有北上门等古建筑。

更为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迁至陶然亭公园的东、西长安街牌楼,也大约在1971年9月,被江青下令拆除。后于2010年再次复建。

至此,北京城内所剩跨于街道上的牌楼仅有4座,即两座成贤街牌楼和两座国子监牌楼。此后再未拆过牌楼。                              (资料来源于王军先生《城记》)

【北京现存的牌楼】

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街道上的牌楼有6座,即国子监街上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颐和园东门外的牌楼。现存清代前的牌楼中多集中在皇家园林、寺庙中。北海公园现有天王殿、团城石桥、半月城、智珠殿、琳光殿、引胜亭、濠濮涧等12座牌楼,颐和园现有东门外、排云殿、仁寿殿、智慧海、宝云阁、转轮藏、荇桥、须弥灵境、新宫门、谐趣园等11座牌楼,香山公园有香山寺遗址、昭庙、欢喜地、香雾窟、勤政殿等6座牌楼。碧云寺、卧佛寺、潭柘寺、戒台寺、地坛、雍和宫、居庸关及一些墓地等均有牌楼。

大高玄殿前东西两牌楼在1954年12月扩建马路时拆除。1955年将两座牌楼的材料凑到一起,在中央党校院内自得园重建,成了一座牌楼。

【复建、新建的牌楼】

北京解放后复建、改建的牌楼有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牌楼、地坛牌楼、中央党校牌楼、卧佛寺神路牌楼等。

原"克林德纪念碑"横跨东单北大街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成为战胜国,1918年把这座耻辱牌楼拆除了。移至中山公园再建,取名"公理战胜"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称"保卫和平"。这座牌楼二易其地三改其名,记录着中国的发展史。

地坛门前牌楼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为三间四柱七楼石牌坊,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二年改称"广厚街"牌坊,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时,改为三间四柱木牌楼,横书"广厚街",上覆绿色琉璃瓦,每柱东西各有一根斜戗杆支撑,外有朱红栅栏杆27槽总长82米,1953年年底拆除。1990年按乾隆时期形制复建。

景山前街西头路北有座皇家庙宇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前原有三座牌楼,左右两座为过街牌楼,建于明靖嘉二十一年(1542),康熙、亁隆重修时增建了南面的正牌楼。三座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九楼庑殿顶式,中间的牌楼在民国六年(1917)因倾斜而拆除。东西两牌楼在1954年12月扩建马路时拆除。1955年将两座牌楼的材料凑到一起,在中央党校院内重新建了一座牌楼。(见上图)

卧佛寺神路南端原有一座木牌楼,解放前已无存。1983年在此地建了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新牌楼,高8.8米,基础用水泥浇筑,极为牢固,这是北京解放后新建的一座很有名的牌楼。

解放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些公园、乡镇、居民小区建了牌楼。 

新建的前门大街与跨街牌楼形制相差甚远的“大江胡同”石牌坊受到诟病。

【恢复牌楼要与环境匹配】

虽然北京当年拆除了大部分牌楼,对保留北京的历史风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北京史学研究会会长李建平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牌楼都值得保留,也不是所有拆除的牌楼都有必要恢复。他举例说,比如西单、西四、东单、东四的牌楼,以前是街市的标志,现在这些地方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要道,再恢复牌楼就会阻碍交通,不符合当今城市规划的要求;而且这些街道四周的建筑式样和风格也与昔日大异,即便是重建牌楼,也难以和周围的景观相匹配,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内才掀起了一股“牌楼热”。尤其是众多商家建的门脸牌楼、农民自建的村口牌楼。更是百花齐放、构筑起各式各样的牌楼来。

(照片源自网络 向原作者致谢)

我的系列博文《北京百年牌楼影像》十四篇全部帖在网上了,由于资料掌握不多,个人水平有限,难免错误重重。希望各位博友多多提出宝贵意见,在下谢谢诸位了。

黄城根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的牌楼
消失的明北京城(六)
古建筑中的牌楼,中国版的凯旋门*
钩沉︱北京的一环路在什么地方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二十八)东单牌楼
和我在北京的街头走一走,看看北京的牌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