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高考上海卷材料作文“发问与结论”审题构思详解
原题如下: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篇
今年的考题聚焦了社会现象,虽然与去年讨论个人观点的方式不同,但依然是浓浓的海派风格,引导考生从生活中发掘思想的微光,同时很好地避免套作。
材料中第一句即体现了写作范围,“小时候”、“长大后”,意味着关注的语境是成长中的变化。如果忽视这个成长的语境,直接探讨“发问”与“结论”的矛盾,根据考试院专家给出的评析来看,亮亮老师认为似乎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脱离生活语境的思考,很容易变得空洞无力,难以写出具体的观点,从而落入僵化的写作套路,难以取得理想的分数。
读出“成长”的语境,继而去分析这一成长变化背后的本质、原因或结果,就能写出不错的观点来。
本题信息
语境:成长的变化
话题:人们从喜欢发问,成长为看重结论。
审题难度:★★☆☆☆
构思难度:★★★☆☆
素材难度:★★★☆☆
构思篇
本题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多,从社会学、心理学、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都可以进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里的“发问”一定是自己的主观行为,但“结论”未必是自己的,可能看重的是他人的结论。下面,亮亮老师简单列举两种思路。
构思一
从教育方面来分析,小时候的发问,源于好奇心,也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这些都是探索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但放眼当下的中国,凭借科研能力获得国际大奖的人才少之又少。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换言之,中国这么多学校,为什么没有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探索和研究能力?这恐怕要从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何一步步丧失这个问题入手。
观察力和想象力丧失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且不说学校里老师所提倡的 “正确答案”、“答题套路”,就算是生活中,人们对孩子的教导也是标准的、僵化的。
亮亮老师想到了这样的事例:
参加团队旅游时,导游说:“这儿是景点!”我们就拍照。导游说:“这个背景最漂亮!”我们就留影。结果,大家拍出的照片都一个样——同样的画面、同样的角度、前面站着一个不同的人、却举着同样的两根手指头,一看就是一个导游带出来的。就这样,人与自然,不可思议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高度的和谐。
你发现了一处被导游忽略的景致,兴奋地举起相机,还没按下快门,导游就过来了——导游和导师一样,喜欢关心后进同学,绝不让任何一个同学落下。导游说:“别拍这个,这个不是景点。”你说:“可我觉得这儿也挺漂亮啊。”导游说:“我做导游十年了,十年里每天带团来这里一次,你了解还是我了解?”你说:“也许正因为你天天来,所以忽略了它,正因为我第一次来,所以发现了它。”
导游不高兴了,说:“全团有三十个人,等你一个人,结果不能准时赶到下一个景点,全天的行程都被打乱了,你好意思吗?”你不好意思了,不能为了自己那点另类的想法破坏了大伙儿公认的标准,于是你收起相机加入“团伙”,奔赴下一个景点。
国人的审美观是具象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处海角,必须得像个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景点,景点才有了卖点,否则一文不值;像的这个东西,还必须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越具体越家常越好,咱们的想象力就那么方圆几平方米,太偏太远太抽象太唯美了不行。
于是,导游最常用的语言就是比喻句。导游说:“看那块石头像什么?像不像乌龟?”大伙儿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乌龟”拍照。导游说:“看那个山头上面长了一棵树的像什么?像不像手机?”大伙儿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手机”合影。
导游说:“看那两块石头,一块大一块小,一块胖一块瘦,它们像什么?像不像……”团里一个小朋友很不懂事,插话说:“像地球围着太阳转!”导游说:“错误!告诉你正确答案吧,正确答案应该是像猪八戒背媳妇!”大伙儿一起说:“噢!像!”然后拥上去和“猪八戒”以及他“媳妇”合影,只剩下小明妈妈在教育小明:“小明,知道正确答案了吧,下次不要再说错哦!”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小明同学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统统被扼杀了,无论小明如何喜欢发问,他最终会发现,所有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成年人给出的结论。而这些早已经历扼杀的成年人,也把他们这种“看重结论”的认知方式,有惊无险地传递给了下一代人。
因此,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再看重所谓的“正确答案”、“答题套路”之后,孩子们长大后才不会“往往看重结论”。


构思二
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们重视结论,往往是信息博弈的结果,因为正确而有效的结论并不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很多“跟风”现象。比如,伴随着又一波的股市大热,所有人都涌入到证券市场中,刚刚购买了股票的大妈很可能还完全不了解自己入股的企业究竟主营的是什么业务,更不要提行情的分析了。当然,大妈去分析股票行情显然是要耗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而且结论未必正确,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看重他人尤其是一些权威的结论,并进行模仿是非常经济而且理性的行为。以金融市场为例,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在市场上看重那些大机构、著名投资人的结论,并跟风进场,就像抄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的答案那样,仅以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这一目标而言,是一种很典型的搭便车式的“智猪博弈”。而在那些著名的投资人之间,同样也会出现这种看重既定结论的跟风行为。
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就像在帆船比赛中那样,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运动员想要最终拿到金牌,很可能会一直采取与第二名完全相同的策略;其次,如果某一著名投资人不采取与其他人相同的投资策略而成功,那他自然可以一战成名,可一旦失败,这种失败有可能会让他的名誉受到极大的损害,不管是他的上司还是他的客户都有可能对其表示强烈的不满。因此,大机构的投资人也极有可能表现得与其他机构的投资人一样,这正是如霍弗在《狂热分子》中所说的“逃避个人责任”。而这些投资人必然会在市场上投资、并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大妈这样的普通投资人仍然可以有机会去盲从他们,然后这种羊群效应会很快扩散到所有人中,人们纷纷看重大机构、著名投资人的结论而去跟风投资了。
总之,人们在小时候喜欢发问,渐渐地却发现,根本无法获取足够信息而得到结论,因此不得不放弃这个思考过程,转而重视他人的结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卷老师教你怎样写高考作文
复杂与简单之辩
小岛语文丨在暑假练习的3个写作基本功,老师不会教给你,聪明家长都会这样引导……
写作并不难,审题是关键!听张老师讲作文!
高三语文老师最后一课
高考语文:复习慎用题海战术 3大部分分别对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