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的自驱力像被什么东西“锁住”了,无论怎么推、怎么拉,就是激发不出来。
没错,“人生剧本”就是那把隐藏的锁,它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悄悄设定了他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最终限制了他主动向前的动力。
一、什么是“人生剧本”?每个孩子都在演绎自己的 “设定”
“人生剧本”不是写在纸上的故事,而是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的对3件事的固定看法:
对自己的设定:“我是不是有能力?我值得被喜欢吗?”
对他人的设定:“爸爸妈妈真的爱我吗?老师同学会认可我吗?”
对世界的设定:“这个世界安全吗?犯错会有什么后果?”
就像剧本决定了角色的行为,孩子的这些“设定”也决定了他的选择:遇到挑战时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面对批评时是反思改进,还是破罐破摔?
这些选择背后,都是“人生剧本”在悄悄发力。
曾经有一个ADHD孩子,白天调皮胆大,晚上非要黏着妈妈才能睡着,甚至频繁地惊醒。
看似矛盾的行为,根源就在他的“人生剧本”里,他白天的“胆大”或许是伪装或者自我保护,晚上的“黏人”才是卸下防备的真实。
他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被否定”,所以需要妈妈的陪伴来确认“我是安全的”;他对自己的设定是“我没能力应对不安”,对世界的设定是“夜晚很危险”。这些设定让他陷入了“看似胆大实则胆怯”的循环。
二、3类“限制性剧本”,正在消耗孩子的自驱力
孩子的“人生剧本”里,一旦出现偏差的设定,自驱力就会像被扎破的气球,慢慢瘪下去。
下面3类常见“限制性剧本”,尤其要警惕:
1、对自己的设定:“我不行,我做不到”
如果孩子的剧本里写着“我是个无能的人”,他就会习惯性退缩。比如:
读长题时,刚读一半就焦躁不安,觉得“我肯定读不懂”,其实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剧本里的“自我否定”让他静不下心;
做计划时,明明想做好,却总执行不下去,因为他潜意识里觉得“我本来就做不到,何必努力呢?”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不想做好。曾经有一个ADHD孩子,他不止一次说过:“我特别羡慕班上那些能坐得住的学霸。”
但是,当“我不行”的设定根深蒂固,孩子就会把“想做好”的念头压下去,用“不行动”来保护自己,他的内心潜台词是:“我没有做,就不算失败。”
2、对他人的设定:“他们不喜欢我,只会否定我”
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老师永远不会认可我”,他就会把自驱力藏起来。比如:
家长精心制定的计划,孩子表面答应,实际故意不执行,因为他觉得:“反正你们就是想控制我,根本不在乎我的想法。”
老师批评一句,孩子就彻底放弃这门课,因为他认定“老师就是看我不顺眼,我再努力也没用!”
当孩子觉得父母老师处处为难他,他怎么可能听你的话?甚至会故意对着干。所以,孩子不是讨厌计划本身,而是讨厌“不被喜欢”的感觉。这种“我总是被否定”的设定,会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对抗他人”,而不是“做好自己”
3、对世界的设定:“犯错很可怕,会被严厉惩罚”
如果孩子觉得“世界充满危险,犯错就会被狠狠惩罚”,他就会用“不行动”来逃避风险。比如:
写作业时反复涂改,哪怕一个字写歪了都要重写,因为他觉得“一点错都不能有,否则会被骂”;
做选择题时迟迟不敢下笔,总担心“选错了就证明我笨”,其实不是不会,而是害怕“犯错的后果”。
有些孩子有“对称强迫症”,摸了左手必须摸右手,书要摸遍四个角。这背后是他的剧本在说“只有绝对完美,才能不被批评”。这种对世界的“危险设定”,会让孩子把能量消耗在“避免犯错”上,而不是“主动尝试”。
三、解锁剧本,才能唤醒自驱力:从“看见设定” 到 “改写设定”
孩子的“人生剧本”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被否定、被忽视、被误解中慢慢写成的。
比如ADHD孩子常被说“不专注”“不听话”,时间久了,他的剧本就会写上“我就是个问题小孩”;
比如总是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的孩子,他的剧本里会写上“我永远不够好”。
要解锁这些限制,关键不是推翻剧本,而是先“看见”它,再慢慢改写。
1、看见“剧本”的设定。
当孩子退缩时,别急着骂“懒”,试着想“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做不到?”;
当孩子对抗时,别急着怪 “叛逆”,试着想“他是不是觉得不被理解?”
2、用“成功的体验”去改写设定。
孩子需要有很多很多“我可以”的感觉,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让孩子体验 “努力就有收获”。比如每天让他独立完成一件小事,整理书包、解一道简单的题、做好一次家务活,慢慢积累“我能行”的底气。
3、用“接纳”替代“否定”。
当孩子犯错时,别说:“你怎么又错了”,而是说:“这次没做好,我们看看哪里可以改进。”
当孩子没达到期待时,别说“你真让我失望”,而是说:“妈妈看到你努力了,这比结果更重要。”
养育的目标,从来不是让孩子成为完美剧本里的角色,而是让他有勇气改写剧本——知道“我可以不完美,但我有能力变得更好。”
四、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我自己说了算”的剧本
自驱力的核心,是孩子相信“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果他的剧本里写满了 “我不行”“没人爱”“世界很危险”,自然会畏缩不前。但如果剧本里有 “我可以试试”“有人支持我”“犯错也没关系”,他就会主动向前。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不是给孩子写好“完美剧本”,而是帮他撕掉 “限制性标签”,让他知道:你可以不优秀,但你有权利追求你喜欢的东西;你可能会犯错,但你有机会改正;你不需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你的剧本你可以自己写!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自驱力就是孩子的耐力。解锁了剧本,他才能带着勇气和热情,跑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