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节|让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底层逻辑,比一切教育方法都高级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准备各种儿童节礼物。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些家长往往把太多的关注度给了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内心里,还住着一个小孩,而我们所有养育方法能否奏效的根本,以至于我们自己感受到和谐幸福的源泉,都在于养好这个“内在小孩”上。

1

什么是“内在小孩”?1940年,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儿童原型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在小孩”这个概念,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就是我们内心未成长,未安抚好的部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也必然会感受到许许多多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被抛弃感、不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愤怒感、恐惧感等等,如果没有得到安抚,这些情绪就会一直留存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无法释怀,就算我们的年纪逐渐长大、已经成年,当年那个受伤的自己的形象,却依然埋藏在了潜意识的某个角落。他不是沉寂的,每当我们再遭遇到相同的情形,即便我们已经长大了,完全有能力面对处理这些事了,仍旧会把我们拉回童年,产生当年的那种情绪。

比如很多人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苛责,无论做什么,总是被挑错,这不好,那不对,有的还会经常被打骂,就会产生“我哪哪不好”“我不配”的自卑感受,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一直伴随的这种自卑感,就算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特别优秀的人,但还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好工作,不配得到幸福的婚姻,不配享有财富……

所以我们成年后的很多痛苦,几乎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有一句话叫“幸福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2

而更可怕的是,这个“内在小孩”的形象还会“代际遗传”给我们真实的孩子。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很多人在结婚生子后就离开了父母,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独立生活,但父母对我们的“干涉”依然存在,比如我一个朋友,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她觉得应该报一个早教班,但每当她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耳边都会响起母亲的声音:“你傻呀,花这冤枉钱干什么呀,净充冤大头!”其实她母亲当时压根不知道这事,说话的是她母亲内化到她心里的形象。

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父母(也包括主要照顾、教育我们的人)的形象都会逐渐进入我们的意识深处,在我们的心里形成一个“内在父母”的形象。

还是讲刚才那个例子,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苛责他,让他“内在小孩”感到自卑,等他长大了,离开父母了,他的心里仍然会有一个“内在的父母”去总是苛责他的“内在小孩”。

当他遇到挫折时,他先会陷入到强烈的自我攻击中,把自己骂个半死,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耗”。

你们猜,这样的人一旦当了父母后会怎样呢?

他会自然而然地把“内在父母”对待“内在小孩”的模式,完全复制到自己和真实孩子的相处模式上,然后我们真实的孩子的内心里,也会逐渐形成一个自卑的内在小孩。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即便看过很多书,学过很多理论,知道教育孩子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但一到实际生活中,就不由自主地看孩子哪哪都不对,忍不住挑错、讥讽,甚至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吼他骂他……

小时候明明最恨爸妈这样对待自己,也曾发誓以后不做这样的父母,但到头来对我们自己孩子的态度,简直就是把自己爸妈的原版复制,甚至变本加厉。

我们学的理念也好、方法技术也好,都只是术的层面,如果不改变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再高明的术也难以奏效。

3

怎么改变呢?虽然问题出在父母上,但我们不能去改变他们,更不应该去怪他们,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内在的父母。也就是我们重塑一个足够好的内在父母,重新养育一遍内在的小孩。

2018年我们曾开展了几期家庭系统排列活动,为了寻找参加者当前困境的根源,老师经常会带着他们去回溯童年的创伤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总会在现场找人来扮演他们的父母,让这对“父母”用温暖的爱和正确的方法来面对参加者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让这个小孩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疏导。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重塑参加者内在父母的形象。

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这件事,但需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觉察,尤其当我们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要觉察一下我们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感到气愤、失望,总是讨厌、指责、抱怨自己,觉得自己不配得……

我们也可以去觉察和孩子的关系,刚才说了,我们和真实孩子之间关系,呈现的就是我们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对待真实孩子的方式,就是我们内在父母对待内在小孩的方式。如果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够好,有很多问题,本质上是我们内在父母在各种嫌弃我们的内在小孩。

一旦我们觉察到这种关系,我们就要改变,把苛责改变成接纳,把指责变为安慰,把贬低变为鼓励……而最根本的是,是要接纳全部的自己,坚定这样的信念:无论自己什么样,都值得被爱、被好好对待。这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变化,当这种变化发生时,你会发现,心境会从风霜雪雨,变成春暖花开,而且越来越有生命的活力。

4

我之前在文章中讲过一个我朋友的例子,她小时候,母亲对她非常严厉,凡事都苛求完美,这也导致她的内心逐渐形成了一个严苛的母亲和一个自卑紧张的内在小孩。上中学时,经常会为一丁半点的错误就自我惩罚,虽然是一路学霸,事业顺逐,却并不受欢迎,所有人见到她都会感到紧张,她对身边亲近的人要求也很高,非常挑剔。

后来她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个大坎,已经竭尽了全力,但还是没有过去。在她的心态几乎要崩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前辈,跟她说了一句推心置腹话:“你活得太紧张了,要学会和自己像朋友一样好好相处啊!”。

这句话点醒了她,她才发现,虽然早已离开了母亲,但高标准、严要求的母亲形象早已植入到她的心里,时刻拿着一条鞭子抽打着自己,她的内在小孩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就不得不够着母亲的要求前进,只要歇一歇都觉得内疚,只要没达到优秀就觉得不配活,但就算达到了优秀,她的内在小孩也不快乐,只觉得很累。

后来她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自我成长方面,通过学习,她为自己重塑了一位有足够爱的内在母亲形象,无论内在的小孩是否优秀,都无条件去爱她。在她回溯小时候发生的事时,这位内在的母亲总是温柔地抱着受伤的内在小孩,抚慰她的伤口,擦拭她的眼泪,不断地说:“不要怕,我会永远爱着你,无论你是什么样……”在一次次的自我疗愈中,她的状态越来越放松,逐渐懂得了温情,用周围人的话说,就是有了“人味儿”。现在虽然她在工作中依然很努力,但状态是轻松的,过程是快乐的,不会再有之前“要么成功,要么死”的想法了,面对挫折、失败,也学会了笑着自嘲。

5

当一个人的内在父母对待内在小孩的方式发生改变后,他对待真实孩子的方式,自然地就会改变。

人性里本就有上进心,孩子之所以会呈现出各种问题,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你真正做到全然接纳孩子的时候,让他感受到无论自己怎么样,父母都会一直爱着他,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的上进心就会自然升起,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后来这个朋友成为了母亲,那时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母亲的影响,她就像对待自己内在小孩一样对待真实的孩子,鼓励她,支持她,信任她,常常对孩子说:“无论你怎样,妈妈都会一直爱你。”这个孩子的性格也非常阳光、乐观、豁达,安全感十足。因为从不缺乏归属感、价值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上进心也蓬勃地发展了出来,这种上进心和当年母亲那种因为自卑感产生上进心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生命活力的自然流露。

她没有特别去学一些育儿方法,只是把自己的内在关系给捋顺了,她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自然就顺了。教育学有一个公认的理论——成功的教育必然建立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所以当亲子关系变得非常和谐了,不用那么多方法,孩子也很容易就会养育得很好。

假设她没有自我成长,那她和她母亲的关系模式毫无疑问就会重现在她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上,那她的女儿要么变得紧张自卑,要么变得十分叛逆,总之,都是不良关系模式的受害者。

我们学很多教育方法并不是没用,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才是底层逻辑。包括我们为什么总是处理不好情绪,总是内耗,还有许许多多的纠结,都源于内在关系模式出了问题。只有当我们的内在关系变得和谐、健康,真正懂得爱自己了,才有可能把这份爱给到别人。否则关系越近,往往伤的越深。

所以我希望六一儿童节,大家在关爱真实孩子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和他连接。

“内在小孩是目前用得很多的心理疗愈方法,今天由于篇幅原因,只讲了个大概,我希望大家多看看这方面的书,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去自我成长,你会发现,养育孩子就是不断疗愈自己的过程,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绝不是一句鸡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你为什么不能容忍孩子哭?
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爱与孝
付出就伟大,索取就卑鄙吗?
看破关系的迷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