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既不好玩,也不好看(番外篇)

甲午战争,大清可是赔透了;物质损失大到一逼,面子也丢到了姥姥家;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唤作“华夏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等《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大清国内简直一片沸腾;这道理很简单,巨额赔款给了小日本儿了,那洋人的借款你得还啊;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清老百姓们负担急剧增加。再有一个,大清有大把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开始琢磨了,我们堂堂大清,天朝上国,为什么会败给日本小矬子呢?枪不行?拜托,我们用的都是进口货!人不能打?好像也不是,淮军的高级将领们那可都是打过长毛儿的,见过血的。那最后被人打成这副鬼样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读书人痛心国耻,议政热情空前高涨;其中,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便走上政治前台,拉开了上一个戊戌年百日维新的序幕。

说戊戌变法之前,还是要交代一句李鸿章李中堂的结果;一句话,老头儿真是不易。

《马关条约》签字后,大清朝野愤慨。朝中同僚们个个儿义愤填膺,弹劾李鸿章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到光绪爷案头。

这些奏章写的那叫一个文采飞扬,透着无限的大义凛然;但其实都是屁话。梁启超先生有句话说的公道,把这些高谈阔论的货放在李鸿章的位置上,他们能干的比李鸿章强吗?

言下之意,显然未必;这些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官场是一番情景;到了民间,李鸿章简直就是卖国贼的代名词;那段时间的茶馆儿坊间儿,如果你要是聊天儿时候不骂李鸿章,不啐他两口,人都觉得你是个low逼,out了。骂到高潮时,有人甚至编出了“刘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的段子来。

1895828日;这一天,光绪爷召见李鸿章。

多说一句,从日本回来,李鸿章没敢直接回北京;到了天津他就不走了;让人先进京把情况说明,然后请了假,说是要“待戡”。

待来待去,这不就待到了光绪爷的圣旨,甭躲了,回来吧。

于是,李鸿章启程进京面圣。

老实说,李鸿章对见着领导被骂还是有心理准备的;可是,等俩人一见面儿,李鸿章不是被骂哭了,而是委屈哭了。

光绪爷上来就指责李鸿章赔款太多,割让土地更是大失民心;你这不是把朕架到柴火堆上烤吗?光绪爷貌似忘了,其实这些条件,之前人李鸿章都请示过他,而且他也批准了。骂完,光绪爷说,老李你那直隶总督的位置别干了,到国务院吧(“入阁办事”)。

那位说了,李鸿章原先是省委书记,到国务院这不是产房传喜讯——升(生)了吗?

这里边儿有个机关;所谓入阁,指的是让李鸿章进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但是,其它军机大臣,那可是实实在在还有对口儿负责的部门;比如跟老李有“杀父杀兄”之仇的翁同龢;这老头儿当时也是军机大臣,但人家还兼任着户部尚书;换句话说,人老翁手里有实权。而老李则是空桶子一个,等于赋闲了。

转过年儿,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这一年朝廷要派人到德法英美各国访问,这得找懂洋务的人才成;光绪爷掐指一算,身边儿还真没这种人;经人提醒,光绪爷这才想起李鸿章来了;下旨意,让李鸿章领衔操作这件事儿。

可是这里边儿又出波澜了;旨意下达之日,言官们纷纷上书反对,有的说李鸿章老迈昏聩,不堪大任;有的说李鸿章丧权辱国,不杀他已经是天恩浩荡了,岂能再让这老匹夫出国访问;还有的捕风捉影,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其实是养子)娶的是日本娘们儿(“系倭主睦仁之甥女”),老李难逃里通外国之罪。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光绪爷拎的清;言官儿唧唧喳喳了半天,最后还是让老李出国了。

可是等老李一回来,光绪爷当即就给了老李一个下马威。

什么事儿呢?

老李海外转了大半年,该见的人见了,该走的地方走了;等回国之后一交旨,老李的担子就算是卸了。

说这话儿已经是1897年的春天了;既然是春天,百花儿盛开,老李静极思动就打算出去走走,踏踏青。可谁知他这一走,惹麻烦了。

老李选的踏青之处,是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成了废墟;后来几十年下来,此处其实已经撂荒了,草木茂密,飞禽走兽遍地。这么一块地方,老李想着既看了景儿,也能凭吊一番;一举两得。

可哪曾想,踏青归来不久就有旨意,老李擅入禁苑,着“罚俸一年”后在“总理衙门行走”。

敢情此时慈禧老太太正张罗着准备重修圆明园,而且每隔几天,老佛爷就会带着一票人马,前呼后拥的考察工程进度;换句话说,这儿已经是禁地而非废园了。按说如果李鸿章消息灵通点儿,这么大的事儿不可能不知道;可老李确实不知道,结果被光绪爷罚了一年工资。

清朝二品官的收入大概是1万多两银子(分年俸和养廉银两部分);这笔钱对老李老说不叫事儿;可是这事儿背后折射出来的意思可就耐人寻味了;这位昔日的勋臣,圣眷已衰。

光绪爷敲打完李鸿章,转身儿忙去了;他忙什么呢?就是下文要说的戊戌变法。

而李鸿章则灰头土脸的继续'行走’。

李鸿章在“总理衙门行走”,这个位置用今天的话说,大概相当于国务院正部级调研员,无权无势。

不过,这对李鸿章来说,反倒未必是坏事。

因为从他半下岗开始,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也开始了。

对于这场运动,李鸿章的心情是复杂的;从感情上说,他是倾向变法的;别的不说,李鸿章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而且谈判的时候还被小鬼子给了一枪,从肉体到心灵均遭重创。所以李鸿章也挺希望国家能变法图强。可是,从理智的角度看,老李又不大相信康、梁搞的这套东东最后真的实现。理由很简单,作为一头宦海沉浮多年的老狐狸,李鸿章敏锐的察觉到,康、梁的主张太激进了,换句话说,太伤人了。不过这些都跟他这个快退休的二线老干部来说没啥关系了。

就这么着,老李站在岸边儿,风轻云淡的躲过了戊戌年发生在北京的这场变局。

这事儿吧,他还就这么怪;戊戌变法这一年,老李马上就8张了;一般人在这个年纪,不说成天跑医院吧,至少也跟家里含饴弄孙了;既没精力,也没心情搅和到是非里边儿去。

可是,躲过了戊戌风暴的老李,却身不由己的卷进了另一场政治龙卷风的漩涡中——

戊戌政变之后,北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要废黜光绪皇帝。这股势力的带头大哥,便是光绪爷的堂兄弟、大阿哥溥儁之父、端郡王载漪。

这会儿光绪爷已经被慈禧老太太给圈到瀛台去了;因此载漪上窜下跳,在朝廷中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废立之风,要废黜光绪,拥立溥儁。

这件事儿后来也得到了慈禧的默许,或者说认同。可是就在这一切紧锣密鼓的操办的时候,慈禧老太太发现情况不大对头;因为载漪的势力膨胀的太快了,而且大有趁势把自己也拱翻的前兆。

这哪儿成啊,一辈子玩儿平衡的慈禧老佛爷赶忙下诏,重新启用已经'行走’了一年多的李鸿章,先让他分管商务,随后就调任两广总督。

关于这一段儿,此时还在总理衙门担任中层干部、日后出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在他的回忆录《梦蕉亭杂记》中有个记载,李鸿章临行前,荣禄对他说:“南海虽边远,实一大都会,得君往,朝廷无南顾之忧。君行将高举远引,跳出是非圈外,福诚无量。”

这句话殊堪玩味,荣禄转达了老佛爷的意思,你老李能再就业,是托了老佛爷的“福”,所以你可要“诚”;要时刻记着,别让老佛爷有“南顾之忧”。

安排好后招儿,慈禧老太太和载漪着手准备,计划在1900年元旦举行仪式,立溥儁为帝,年号“保庆”。

当然,咱现在知道,光绪之后是宣统,没“保庆”什么事儿;这就是意味着慈禧和载漪的计划没成功。

为什么呢?

国内外不同意。

慈禧老佛爷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个局面;当然,国内吵吵的再凶,老太太不怕;可是,各国驻华公使也对废立之事不感冒,这就让慈禧老太太尴尬了,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改天换日的想法儿。

老实说,这会儿换不换皇上,对于慈禧来说,无所谓的;光绪爷跟瀛台圈着呢,慈禧就是大清的实际统治者,换上溥儁;无非就是前台的木偶换一个而已。

但这事儿在载漪看来,那可比掘了他们家祖坟还要让他抓狂。

不过话说回来,载漪抓狂归抓狂;事实上,对于此事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他虽然恨洋人挡了他儿子追求进步的路,但他可没胆子得罪洋人。

可是,正这么个节骨眼儿,远在山东的一伙儿暴民却让载漪眼前一亮。

我不说各位也知道,这就是“著名”的义和团。

义和团的事儿如果展开写,够写一本书;跟这儿就不多说了,大家只要记住这是伙儿“专杀洋人的恐怖分子”就得了。

义和团“专杀洋人”的做派,让载漪很是解恨(“载漪之排斥外人,非民愤,盖私仇也。”);于是,这货便极力向慈禧老太太引荐,说“义民可恃,其术甚神,雪恨强我国,在此一举”,并且卯足劲儿鼓动老佛爷对洋宣战。

开始的时候,老佛爷对于载漪的矫情还是比较清醒的;对洋开战岂能儿戏,别的不说,马关条约的银子还没赔完呢。而且那还仅仅是跟日本一家儿打,都没打赢,现在要跟“诸国”开战,那不是吃错药疯了心了吗?

但是载漪可不管这些,反正赔款也用不着从他们家搬银子;看慈禧老太太没动静儿,这货联合了一批王公大臣,频频入奏,极力称赞义和团“御枪炮之法术甚灵”;并且忽悠老佛爷,要不这样儿,您先面试一下,不成咱这事儿就不办了。结果,在载漪的安排下,慈禧老太太看完一场戏法儿之后,还真被忽悠瘸了(“因召入面试, 于是太后亦信矣。”)。

再往后,史书上都写着呢;老佛爷诏令义和团大举入京。这下儿可干了;好好儿的北京城,被这帮暴民搞的是乌烟瘴气。而且本来义和团暴民跟山东杀洋人,各国就已经决定出兵干涉了;现在义和团既然进京了,而且连总理家都摆上神坛了;你这就政府行为了;那咱就掰扯掰扯吧。

多说一句,在这件事中,载漪扮演了一个非常操蛋的角色;就在各国联军跟驻守大沽口炮台的清军激战时,载漪指使军机章京连文冲伪造了一份列强给慈禧老太太的外交照会,照会内容一共四条,最后一条把老佛爷刺激着了:列国要求还政于光绪皇帝。

本来就因为列强干涉,没能行废立之事,慈禧老佛爷也挺胸闷;在她的观念中,这是我们的家事儿,你们管的也太宽了。现在一看,怎么着,洋人不仅要管我们家的家事儿,还要让我把权力交出去。慈禧一下子就怒了。

这一怒的结果,慈禧老太太干出了一件就连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这种不着调的人都未必干得出来的事儿——向诸国宣战!

诸国是多少国?

11国!

于是,列强们手拉手来了,你不是找爷宣战吗?好啊,爷来了。

再往后,见大势已去,慈禧携光绪等人狼狈西逃。

再再往后,便有了后来的庚子国难。

其实有个事儿挺好玩儿,那就是别看大清北方局势一片混乱;可国家的财税之地、东南诸省却没有因为这次事件搞的一地鸡毛。

慈禧老佛爷当年一宣战,那电报就跟雪片一样飞到江南各省;要求各省派兵进京勤王。

但是,坐镇东南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再加上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人都以朝廷所发诏命为“乱命”为由,拒绝派兵北上。

慈禧老太太这个恨呐,既然你们不举手,那老娘就点名儿了;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且“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一道负责与洋人议和。

真的难说李鸿章捏着电报心里会是啥滋味;这特么的背锅的活儿,不找别人,怎么总可着我一个人来啊!~ 张之洞那身材也适合背锅,老佛爷你怎么就看不见呢。

可是,被点到名了,李鸿章也不好公然抗命;尽管部下和家人都劝他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了替罪羊。但李鸿章还是乘船北上了。

19009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

一进京,在瑟瑟的秋风中看着曾经繁华似锦的首都变成人间地狱一般的惨状,触景生情,李鸿章潸然泪下;舟车劳顿,再加上心理压力巨大,78岁的李中堂一病不起。

可是,八国联军不断的给慈禧老佛爷施加压力;慈禧这头儿也就只能不停的催促李鸿章赶紧跟洋人达成和议;'背锅侠’李鸿章也就只好强撑病体,斡旋于列强中间。

洋人的要价儿很高,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是个要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赔款白银10亿两(当然,还有其它条件)。

李鸿章吐血了,真的吐血了。

这一吐血,李鸿章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了;他便也想尽快结束这场灾难。

可是,当李鸿章在“议和大纲”上签了字后,联军却并没有撤军的迹象。联军的意思是,:你光签个大纲不成,得把具体的金额定下来。

而此时的李鸿章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按现在,绝对得进ICU了;这种身体状态使得他已然没力气再跟洋人争来争去了。

在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里,病榻之上,李鸿章还是尽可能的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把赔款从10亿两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1901725日;奕劻、李鸿章再《辛丑条约》上签字。

从签字现场回家后,史载,李鸿章便大口大口的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随后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李鸿章再也爬不起来了;迁延到117日,李鸿章撒手人寰,享年79岁。。

消息传出,光绪爷下诏,李鸿章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据说,临终前,李鸿章强自挣扎,作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多谢打赏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晓:东南互保——汉党的盘算
慈禧命地方督抚勤王,李鸿章为何敢说“恕不奉诏”? | 循迹晓讲
东南互保,拒不奉诏!大清帝国的汉官,终于硬气了一回
【近代史·拳匪之乱】10、东南互保的始末
不同的年份对比,看看我们的思想历程
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忍下汉臣的“东南互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