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播报编辑讨论1上传视频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一分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00:54
【红军简史】红二、六军团与红二方面军序列沿革
11:42
最早一支人民军队为何不叫“红一军”?朱德曾对美国记者说出深意
03:39
红军三大主力,红一名将多红四猛将多,红二方面军经历最传奇
02:46
80天、8807公里,女司机重走红二方面军长征路,到过哪些地方?
11:02
红一红二方面军最后的会师地点在哪里?
01:32
「红军简史」红二、六军团与红二方面军序列沿革
09:22
进入宁夏西吉,红二方面军最先到了哪里?终于和红一军团会师了!
12:06
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大理祥云扩红最多!七八百俘虏争相报名!
10:11
 收藏
258
41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组成。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政府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战争抗日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
相关星图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First Front Army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简称红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6月13日,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汀州会议”确定了在汀州整编红军的决议。同年6月19日,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在长汀南寨广场正式整编为红军第一路军。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市(现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李家大屋会师,并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战争抗日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组成。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政府多次“围剿”。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战争抗日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仅红军时期歼敌88万,为第一,共计走出700多位开国将领。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4.5万人,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0日,张国焘在黄安县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10月12日,迫于国民革命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取消各军番号。1932年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军川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
中文名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代表人物
贺龙
创建时期
土地革命
溯    源
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
所属党派
中国共产党
所属组织
中国工农红军
目录
历史沿革
各期建制
▪ 红二、六军团时期
▪ 红二方面军时期
历史评价
历史沿革
编辑 播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红军第2军团是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4军,1928年7月成立于湘西。军长兼前委书记贺龙,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后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兼)。
第6军,1930年2月成立于鄂西,军长孙德清(后为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兼,副军长段德昌
1930年7月,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在鄂西公安会师后,召开两军前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第4军改称第2军,第2、第6军组成工农红军第2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军共1万余人。 [1]
1930年9月,邓中夏接任中共湘鄂西特委(由原鄂西特委改称)书记和红2军团政治委员,孙德清调任第2军军长,朱勉之任政治委员,段德昌任第6军军长,柳直荀任政治委员。
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参谋长汤慕禹,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军共有人和枪5000左右,在地方党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革命根据地)。 [1]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的军队,对洪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10月,红3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北上大洪山,继转至湘鄂边地区。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决定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5月,红3军进入黔东,接着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1]
红军第6军团是湘赣和湘鄂赣两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奉中革委军命令合编成的,辖第17、第18两个师。第17师由湘赣红军第8军改编,第18师由湘鄂赣红18军改编。改编后,第18师南渡袁水,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17师会合,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两师。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委军命令:红6军团退出湘赣革命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与贺龙等领导的红3军取得联系。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县的横石出发,突围西征。依照中央训令,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随军行动,并与萧克、王震组成第6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为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为军团长,王震为政治委员,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军团率第17、第18师共9000余人,转战80多天,跨越赣、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冲破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1]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与红3军在贵州东部印江县木黄地区胜利会师。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阳县南腰界召开庆祝大会。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萧克王震继续任红6军团军团长和政治委员,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当时第2军团4000余人,第6军团3000余人,共约8000人,由红2军团首长统一指挥两军团的行动。 [2]
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2、第6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创建根据地。11月7日占领湘西永顺县城,16日在永顺的龙家寨北十万坪,打垮湘西军阀陈渠珍3个旅,俘其旅参谋长以下2000余人。继乘胜攻克永顺、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诸县城,包围常德,威震岳阳、长沙。
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和区军,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区军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区军司令员。红军第2、第6军团在发展湘西攻势的同时,开展了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游击队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此时红军除占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外,逐步控制了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一部。 [3]
红军第2、第6军团的湘西攻势,震动了正在指挥围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迫其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何键及其所属第16、第19、第62师由通道之新厂,调向沅陵,进攻红2、红6军团。鉴于红2、红6军团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蒋介石从1935年2月起调80余团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部署六路“围剿”,以4个纵队(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从东南面向省委和红军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顺、桑植地区推进,以两个纵队(徐源泉、张振汉)由西北方面推进,分进合击,企图达到围歼目的。 [3]
1935年2月1日,中革委军电示红军第2、第6军团:为建立军事上的集体领导,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根据遵义会议关于反“围剿”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的指示精神,省委和军分会决定,退出塔卧、龙家寨基本区,集中主力在敌侧后方行动,打破包围,粉碎合击。反“围剿”战役从2月8日溪口战斗开始,4月12日省委退出塔卧北移,13~15日,红军在桑植县之陈家河、桃子溪地区歼灭陈耀汉纵队第58师师部及所属两个旅,其余5路纷纷后撤,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一阶段。 [3]
4月底,红2、红6军团转入战略反攻,先东出慈利,调国民党军东移,巩固扩大根据地及补充休整红军。5月,蒋介石又调集兵力,再次“围剿”。红军根据敌情,西返大庸、永顺根据地,利用有利地形和群众条件,寻机歼敌。从6~8月初,红军连续在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地与敌激战,歼第41师师部和1个旅,生俘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歼第35师,击毙师长谢彬;击溃陶广纵队约10个团,胜利结束了反“围剿”的第二阶段。红军乘胜展开战略反攻,至8月底连续占领澧州、津市、石门、临澧诸县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区。
红军第2、第6军团在湘鄂川黔战斗十个月,歼国民党军两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等部,共计2万余人。缴枪8000余支,轻重机枪100多挺,各种火炮20多门,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扩大一倍以上,达2万余人,新成立了第18师和第11、第17团,此外还成立了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红军的扩大不仅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而且钳制一部分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3]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调集130余团对红军第2、第6军团进行大规模“围剿”。1935年11月19日,红军第2、第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声东击西,挥师东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直插湘中新化、溆浦,忽又西折而去,于1936年1月11日于黔东江口与长征时留在该地区坚持斗争的第18师会合(该师12月21日突围转移)。红军在江口、石阡短暂休整后,横穿贵阳以北,直奔黔(西)大(定)、毕(节)。在此开展建立根据地工作,在战斗间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扩军5000余人。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旋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并试图于此建立根据地。3月下旬,根据红军总司令部的提议,遂从盘县地区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队,于4月25日夜从石鼓、巨甸诸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4月底进入中甸。 [4]
1936年4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族民众的热烈欢迎。
1936年7月,红军第2、第6军团和红军第32军合编组成第二方面军。红2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鄂边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洪湖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镇)会师后组成的。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
1937年7月,战争抗日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鄂、黔、赣、川、滇、陕、甘等省和地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
各期建制
编辑 播报
红二、六军团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后组成的。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
1931年3月,红2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军第3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18师于1933年6月合编而成的,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
1934年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11日,进至桂东县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10月,红6军团到达贵州东部地区。24日,与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第7、第9师改称第4、第6师。红6军团仍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所属第17、第18师缩编为3个团。这时,红2军团4400余人,红6军团3300余人。两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为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2、红6军团于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今张家界)、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区军,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区军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部队进行扩编,红2军团所属2个师由4个团扩编为6个团,共6500余人;红6军团恢复第17、第18师建制,由3个团扩编为5个团,共5200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3000余人。
湘西攻势后,蒋介石急调国民党军80余个团的兵力分6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围剿”。1935年2月1日,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示,组成中革委军湘鄂川黔分会,统一指挥红2、红6军团。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龙为主席。2~8月,红2、红6军团取得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1个师部和1个旅。 [6]
9月,国民党军又调集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根据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委军分会决定,红6军团第18师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后于黔东江口地区与主力会合),红2、红6军团主力于11月19日由桑植地区出发,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前,由地方武装组成第5师和第16师,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建制。这时,两军团共1.7万余人。红2、红6军团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后又转师湘南,西入贵州省,到达石阡地区。1936年2月,准备在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创建苏区,并扩军5000余人。旋因国民党军以重兵追击,乃西进乌蒙山,辗转于彝良、奎香地区,后从昭通、威宁之间穿过滇军防线,南出宣威,进入南北盘江地区。3月下旬,从盘县地区出发,甩掉尾追的国民党军,于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处渡过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龙雪山进入中甸。6月3日,红6军团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洼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会师。6月30日,红2军团在西康省甘孜县(今属四川省)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7月2日,红2、红6军团齐集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主力会师。
红二方面军时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委军命令,红2、红6军团与红3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军(即红2军团)、第6军(即红6军团)、第32军,共1.3万余人。随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关向应任方面军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
12月,西安事变后,南下参加准备迎击何应钦“讨伐军”的行动。1937年7月,战争抗日全面爆发。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红二方面军与红27、红28军等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 [6]
历史评价
编辑 播报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红二方面军部队先后转战湘西、鄂西、黔东、湘赣以及湘鄂赣、湘鄂川黔等地区和苏区。在浴血奋战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并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红二方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6]
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1  罗海曦著.《万水千山只等闲——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09:第109-114页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综述 大事记 表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08:第124页
3  李润波.《长征记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0:第160-164页
4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军事 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09:第1307页
5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6  张静如,梁志祥,镡德山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志 第4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23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二方面军是怎样组建和发展的
红军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原计划是有的,但是彭德怀没同意
中央红军长征之后---读王树增《长征》(3)
中国工农红军主要领导人和重要将领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
红军时期有哪十个军团 各军团领导人都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