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謇(四)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张謇于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创建。是目前保存下来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张謇又将兴建中的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占地23300平方米,后扩大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4个陈列馆,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与标本。中馆为三开间中式平房,上部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南馆平面凸字形,为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北楼为五开间二层中式楼房。东楼为一座中式楼房。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园林建筑。1912年改称南通博物苑。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件不等。

1905年底,张謇在南通营建博物苑,开始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实践。同年,他还上书清政府,建议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在京城创办博物馆,进而推广到中国各地。张謇的热忱建言,没有被没落的清政府采纳,而他克服艰辛、苦心经营的博物苑却获得成功;他对博物馆的精到论述,也成为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石。本属江头海角的小城南通,因此而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1938年3月后,南通博物苑沦为日本侵略军的马厩,惨遭破坏,博物苑的藏品除少量转移它处外,大部分被劫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博物苑才获得新生。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的博物苑有了新的发展,总占地面积扩展为7万多平方米。经过全面规划和建设,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北部,原有的南馆、中馆和北馆等老建筑受到完好地保护,一些毁失的早期场景,还将逐步得到复原;西南部开辟为新展区,新建的现代化新展馆,除布置有基本陈列外,还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临时性展览;规划的东部将建成文博景廊、南部将建成生态展示区。整个苑内新老建筑组合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既彰显历史的典雅,亦洋溢着新时代的光彩。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以历史文物与自然标本并重,总数近5万件。历史文物以见证地方历史的文物为主,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期直至当代;自然标本既有反映南通地区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藏品,同时也广集国内外珍贵的岩矿石、化石及珍稀动植物标本。

南通博物苑继承张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馆理念,尤其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进行文化传播,除利用自身阵地,还将展览办向社区或学校。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南通博物苑先后被定为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成为人们了解南通、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以及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创办人张謇咏叹的“濠南苑囿郁璘彬,风物骈骈与岁新”,正得到真实的体现。

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张謇曾这样对其子张孝若说:“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儿需记之。”

他还提出:“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在教育;而弥缝之不及者,惟赖慈善。”张謇把慈善事业看做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重要补充。他认为:“凡事必先智,启民智必先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属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率于以增进;慈善周遍,则缺憾于以弥补。”

张謇的慈善思想吸收了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还加入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近代观念,使张謇的慈善事业与一般意义上的“善举”、“义行”区别开来,成为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謇所建“南通栖流所”占地2亩许,改建工程1916年完工,将原有房屋屋檐升高以通气透光,辟浴室“改善卫生条件,置工作室使能有习艺的场所,用时5月而落成,用银1300余元。栖流所常年经费在1000元大洋左右,除靠募捐所得外,不足之数由张謇捐助。在《残废院募捐启》中,张謇一方面对乞讨现象表示痛心,认为“岂是地方自治之所应有?”另一方面则以“自治之责”号召募捐。

随着慈善事业的拓展,张謇对南通慈善事业的实施步骤更加明晰。其对慈善意义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而进行之事业,属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率于以增进;慈善周遍,则缺憾于以弥补。”

1916年2月,张謇在狼山北麓创办残废院与盲哑学校相毗连,占地6亩许。残废者不论年龄大小,不分居住地域,皆可入院。入院后之衣食,全部由院中供给。每年经费约在6000元左右,狼山各庙内均置有残废院的“募捐箱”进行募捐,以募捐所得维持日常开支,不足之数则由张謇担负。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场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各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1912年,张謇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后,为使学生有实习基地,于1913年5月在学校东南购地117亩兴建医院,至1914年6月竣工,初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

兴办慈善事业需要大笔资金,张謇除将其每年盈利拨出相当部分作为慈善专项基金,还在百忙之中,卖字筹资。

在张謇的努力下,使南通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县城转变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百姓安居乐业,街道秩序井然,慈善事业与实业、教育、水利、交通、公益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为南通奠定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基础。许多慕名前来考察的外国友人被良好的社会风貌与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称其为“人间天堂”。南通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范。

张謇一直认为“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于1912年4月在唐闸大生纱厂内设立了“纺织染传习所”, “纺织染传习所”的创建标志着在中国以学校的形式成批培养纺织专门人才的开始。同时他有认识到“地方不可无女学”,便于1914年8月创办了“女工传习所”,开启了中国近代女性职业教育的先河。

女工传习所落成后,张謇即延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女士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教习。与此同时张謇频繁积极的与身在北京的族弟张詧、沈寿丈夫余觉联系,因为他十分关切清帝逊位以后,清宫养心殿造办处里缂丝工匠的生活情况,当时这些曾经专为皇家织造缂丝的工匠们被赶出皇宫,在北京街头只能以拉洋车为生。张謇特别关照到希望能聘请一两名缂丝女工来女工传习所任职并教习缂丝技艺,可惜没有女缂工,清宫里面只有两位男缂工汤长云、李永富。张謇百般思量后留下他们,怕多有不便让他们去了张謇创办的慈善机构贫民工场。

贫民工场是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城西九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场,场址40亩,场屋60多间。贫民工场开办所需资金,由两淮盐商捐助,每年经常费用约在10000元大洋左右,大部分是由盐务局及地方筹划。此外,亦有场内雇工自己进行缂丝、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产品的收入:工徒所制的各项产品每年可收入10000元左右;场内还有一段养鱼河,每年养鱼收入亦有数百元;另有园圃百余亩,所种蔬菜除场内食堂自己消耗外,多余的则提供给市场,亦可有一定的收人。工场内的工徒以南通贫民子弟为多,外地的较为少数。初办时招收40名,3个月后续招30名,半年后又招30名,以后总数维持在100人左右。

到了1918年贫民工场的缂丝已经初具规模,织造出来的缂丝与女工传习所的刺绣时人分别称作“通缂”和“通绣”。这些精雅的作品加上余觉还考察中国刺绣在欧美的市场行情,回来反馈给张謇和沈寿,为张謇1920年创办南通绣织局,发展刺绣工艺品对外贸易坚定信心。张謇后来还将“通缂”摆到了南通绣织局所在的上海、纽约、法国、瑞士、意大利设立办事处进行销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代传承的常乐慈善文化
中国近代慈善家张謇留下的数个“第一”
你知道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在哪里吗?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哪?1903年张謇欲建在北京,十年后却建在南通
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创办现代化图书馆
南通博物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