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皮影戏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本文部分细节,来自于甘先生的女儿飞鱼女士回忆父亲的文章,特此致谢。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儿时,爷爷看皮影戏的时候,我总会央求爷爷带我去。

就在邻村一户农家,我和爷爷进屋时,皮影戏已开场。几个老人,坐歪歪扭扭的凳子一边抽烟一边 。半块黑板大小的幕布,扯在墙角。唱皮影的先生一边摆弄一边敲鼓一边演唱,旁边坐着的几个艺人,是他的同事,有的拉琴,有的打锣,有的帮腔。

唱皮影戏的先生,也会拍渔鼓筒,腔调差不多。这也就是说,我故乡的皮影戏是渔鼓腔。渔鼓,是曾经沿门乞讨的形式,唱腔凄楚。皮影戏听起来,也苍凉凄清。

皮影戏,是七五韵,唱词是由五个字和七个字的句子组成,最经典的形式为“五五七五”式。唱的过程中,融进去一些民间小曲,使得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明显,乡土气息浓厚。在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集幕布,声音,动作,雕刻,美术,演奏等一身的皮影艺术,迷倒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传,皮影戏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久远的古代,它是人们过年、庆丰收、酬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唱词来自小说,诗集,民间故事等。

小屋破旧,无任何亮眼的摆设,演的看的都是老人,有岁月沧桑,有生活艰辛,也有日月底下的泰然自若。那戏,也老,也旧,有和天地的一份相依为命。

“吃面喝汤,看戏听腔。”我还小,听不明白故事情节,但被那种腔调感染,一唱一和,有时高有时低,有时急有时缓,有时拖得很长,有时扬得很高。一直到现在,我回忆起皮影戏,依然着迷于那种苍凉婉转的唱腔。

 

夜深人静的夜晚,那声音从村庄里一间点着煤油灯的房间里升腾,飘荡在夜空,飘荡在在旷野,月亮星星都动情。

唱皮影戏的先生,往往读过很多书,胸中有丘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的脑子里积累着现成的剧本,张嘴即来。他们的记性也好,无数个皮影剧本烂熟于心。如此,也才能即兴地唱,即兴地演。

在我的故乡,有一个唱皮影戏的先生,名字叫甘炎忠,出身皮影世家。六七岁时,就自己拿纸板剪小人,在蚊帐里唱皮影戏。爷爷见他如此痴迷,就带着他学艺,使得他的这门才艺日臻完美。

无数个夏夜,他在禾场上给乡亲们演出,“五鼠闹东京”,“姜子牙出山”,“众好汉被逼上梁山”,“樊梨花出征”,“薛刚反唐”等段子,他演得绘声绘色,大家看得如痴如醉。

没有电,是夜壶灯,黑烟漫漫。随着风,灯火闪闪烁烁,烟雾袅袅娜娜。有一次,竟然烧着了,大家慌作一团,赶紧救场。正听在兴头上,救好了,可接着唱。一个小女孩,被人群冲散了,村民问她是谁家的,她说皮影先生。原来,甘先生是带着女儿赶场。

四季农事,他推给妻子和孩子,一心在外唱皮影戏,由此得了一个外号“甘疯爆”。通常,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一个装着戏本的挎包,就是甘先生上茶馆唱戏的标配。亲戚们鄙视他,家人们怨怪他,他也泄气。可一旦执掌皮影立于三尺幕布之后,在无数平腔和悲腔,拖腔或甩腔的唱段里沉醉,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那时候,甘先生的茶馆设在城关大桥附近的大桥旅社,日日夜夜,人们从四面八方往这里聚集。这么热闹,大家以为旅社的生意好。旅社老板却说:“皮影人住店,客多不赚钱。”

有唱戏的痴人,也有看戏的痴人。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头儿喜欢听,就跟着甘先生,专为看客沏茶,直到病逝。正如张岱所言:“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戏馆,两元一张的票价维持了几十年,发给甘先生的工资并没有多少。家里开销大,还需提前支取。钱不够用,就外出赶场。

他的一生仿佛为皮影戏而生,开口就是词,看到什么唱什么,要他唱什么他就唱什么。村人在路边开了家小卖部,请他出个对联,他随口说:“大路通南北,小店卖东西。”有不听老戏要求现场发挥的东家,只要问明人家的生辰八字,家里几口人,是什么关系,哪个嫁娶,或者谁过世,他很快就现编一曲戏出来,用他那天生的好嗓子卖力地唱,加上搭档们的帮腔,台下的听众们时而捧腹,时而拭泪,或高兴,或感动。

 

红喜事,叫凑热闹。白喜事,叫赶鬼。好吃好喝的招待后,也没有多少报酬,谓之“汤里来水里去”。但他因戏而生的人缘却空前火爆,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舍不得他走。

有时候,唱着唱着,他会急中生智调侃东家: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柴火贵,可用罐子煨

皮影戏,故事性强,有画面感,还诙谐幽默,人们百看百听不厌。有民谣是这么说的: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批评)捏闷脾(受气)

唱皮影戏的先生,人们喜欢听他唱戏,但又不一定认可这个职业,说他不务正业。在舞台上表演,穿戴要齐整。微薄的一点报酬,置办些行头后,往往所剩无几。他虽是农民,却不善农事。他从事这一行,给观众带来快乐。对于家人,又往往是亏欠的。

数十年的潜心苦练,数十年的舞台打磨,甘先生操弄皮影练就了一套绝活:可十指全部利用,同时操弄几个皮影打斗。他常常说,把这门技艺传给徒弟,自己的皮影人生才不会有遗憾。

如今,甘先生已离开人世。他走了,乡亲们依然记得他的唱腔。繁忙的田间地头,人们一边做农活,一边听皮影。这是艺术的魔力。但是孩子们,说起戏痴父亲,依然有深深的怨怪。

想起木心老先生说的话,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一场皮影戏,不仅有皮影先生表演的打、跳、翻、跑等各种角色,还有伴奏的乐手司掌琴、锣、钹、鼓等乐器,且时不时的来一句帮腔。除此,还有皮影的雕刻工艺。据说,雕刻一个皮影,大约需要三千刀。

皮影戏是全国性的民间艺术,生活气息浓厚,受到很多人追捧。我的故乡,它得到了保护,依然活跃着,以各种形式。

电影《活着》,张艺谋导演加进去了皮影戏元素,至始至终贯穿,非常震撼。这种艺术形式接地气,给人带来欢笑,带来幸福,是一方面。另外,它极具操纵感。细细思量,我们的人生,正如皮影戏一般,被操纵。命运,环境,自己,他人等等。

唱皮影戏的先生们,在舞台上操纵着别人的人生,好不快慰。而生活里,他们的人生,又被很多东西操纵着,深感无奈。

现在的我,经常打开手机,找出一段皮影戏,很庄重地听。不在意唱词,就爱那腔调。它是乡愁的袅绕,刻在骨子里。它是土地的魂魄,浸在生命里。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沔城皮影戏
【荐读】沔阳歌腔皮影—鸡鸣腔
杨立元 || 小镇传奇之影匠
皖人皖事:皖南皮影的守望者
▶沔阳皮影戏《狮子楼》,来听一场毛嘴大师别道洋带来的家乡戏
看不够的牛皮影娃子,思不完的故乡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