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囧妈》之囧:撕开了原生家庭的伤疤,却没有给出良药

文丨萨妮儿

无数成年人内心真正的无奈,也正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说,才能让父母理解自己。

春节免费播放的电影《囧妈》,在这个全民抗疫,足不出户的春节档期,吸引了大量眼球。

徐峥在节目里提到,《囧妈》将是他囧系列的最后一部电影,他把落脚点,放在了很容易引起争论的亲子关系。

很可惜,这部在观影模式上赢得了“变革者”称号的电影,却没能收获内容上的好评。

豆瓣评分5.9分,褒贬不一,大多数网友认为剧情一般。短评第一这样描述,“后半段垮得妈都不认识。

 

但也有人很受感动,因为在妈妈卢小花身上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

唠唠叨叨,又执拗又爱操心,对子女的控制欲与依赖感,确是典型上一辈老母亲的代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囧妈”

有人说,“我跟我妈相处的极限,就是春节的七天假期。

生活里,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常常都是芝麻小事的不断积累,而假期,正是小矛盾的密集区。

在这点上,黄梅莹老师的妈妈形象,非常鲜活,对儿子的掌控和包揽,尽在细节。

徐伊万迫不得已,准备陪妈妈坐6天7夜的火车去莫斯科。在火车上电话处理公务时,卢妈妈不管儿子在干嘛,只顾拼命往他嘴里塞进各种吃的,还不忘拿纸巾给儿子擦嘴……

说,时利膀胱,于是一杯接一杯的让儿子喝下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儿子已经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黑发已经变白,她却连儿子该什么时候小便都还要管一管;

 

真到了吃饭的时候,卢妈妈给儿子吃了整整一盒红烧肉,吃得正香,只剩最后一块,却突然被收走……

妈妈十分明确的表示,你自己管理不好自己,我要控制你;

 

更过分的是,为了催生,甚至过问儿子的房事……

卢小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她像呵护婴儿一样去“呵护”自己四十多岁的儿子,事无巨细。

她拒绝孩子的长大,处处包揽,而这样的控制,却只能催生出感情上无法独立,内心矛盾重重的孩子。

开头,徐伊万的妻子离开他,对他说了这样的话。

“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火车上,徐伊万也把妻子离开他时对他说的话,原封不动送还给了妈妈。

“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但是,这句话也只是停留在了情绪发泄,仅仅是一句埋怨。

互相埋怨是最无效的沟通。

无数成年人内心真正的无奈,也正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说,才能让父母理解自己。

 

解决原生家庭的矛盾

远比电影更复杂

与父母有矛盾,不是徐伊万的专利。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我可以跟同学老师朋友相处得很好,但一放假回家,和父母每天都要吵嘴?”

吵架,是我们面对矛盾时,条件反射般的自然反应。吵架之余,我们却忘了或者根本没有勇气去做一番真诚的沟通。

电影里,徐伊万被问及“你妈妈一直控制着你,你烦不烦?

他表示出强烈的烦躁与愤怒,但他不敢跟妈妈说。

 

作为导演的徐峥,也不敢面对这个问题。

他在电影的后半段,把母子问题的锅,甩给了曾经家暴母亲的爸爸,强调了母亲的奉献精神,甚至造出了黑熊追击、热气球赶场等“奇幻”经历,最后一曲《红莓花儿开》,与母亲讲和,正式收尾。

而现实生活中,又哪有痛痛快快地歌舞升平,哪来轻轻松松地握手言和?

其实,看似生活小事,隐藏着亲子双方各自不同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亲子之间的根本矛盾,是父母缺失了掌控感,子女缺失了独立感。

小的时候,孩子需要依附父母的照顾,父母的掌控,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保障。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双方依然延续儿时的相处模式,往往两败俱伤。

父母觉得,我这都是为你好!孩子则认为,你们完全不在乎我的想法!

任何建立在这两种思维方式上的沟通,都必然失败。

我想起了赖佩霞在《超级演说家》中的一段演讲。

孩子还小时,妈妈说,“我骂你是因为我爱你!你听懂没有!不要还嘴!

长大后,面对妈妈,孩子也只会延续曾经的方式,“我跟你讲过了,叫你多穿点衣服!医生怎么告诉你的!你怎么都听不懂吗!

 

这种沟通,只是指责,不是爱。

这种沟通,无法让我们感受对彼此的关心,只能带来互相伤害。

赖佩霞说,“只要我们带着觉知,放下那个对立,我们就可以看到幸福。

修复原生家庭的关系,很难。

但改变,也不是不可能。

 

让“囧妈”不囧

关键在身为子女的我们

为什么一到假期就跟父母吵架?因为我们跟父母相互之间的了解太少。

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我们,每天受到各种信息的密集轰炸,在我们眼里,父母大多是思想守旧的,固步自封的。

他们每天沉迷于朋友圈里的养生消息,热衷信专家,容易被忽悠,跟我们交流的,除了吃吃喝喝,就是穿上秋裤。

而年轻人呢,看起来好忙,完全没时间跟父母交流,他们宁可抱着手机躲在一边,也不想多说几句话。

就像影片中的徐伊万,被母亲问到自己的事情,只是习惯性地说“你不要管”。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作者苏珊·福沃德认为:

母常见的说辞“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正因为我这么爱你”……其实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害怕失去你。

当我们理解了父母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帮他们解决焦虑和烦恼,他们不焦虑了,家庭关系也就和睦了。

1、多听听,少批评;

如果心里有郁结,真的该跟父母坐下来,好好聊聊。

跟吵架不同,既然选择聊聊,就做好倾听的准备。

我们很少听父母说说心里话,多听他们说,不要给评价,才能听懂他们真正想告诉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也无非是,孩子,我挺想你的,我不懂你,又想懂你,你可以多跟我说说话吗?

2、鼓励父母,为自我而活;

上一代父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愿为子女奉献一切,牺牲自我。

在心理学中,父母是站在了个体化视角看待关系,单方面认为,我是为你好,从“我”出发,去对待“你”,吃力不讨好。

健康稳定的关系,应该站在合作的视角,共同面对问题。

高晓松说,你不能一边依赖着父母,一边高喊我要自由。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偷懒,不逃避,主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父母看到,我们真的是大人了。

鼓励父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支持父母为自己而活,当父母的思想重心,从他人转向自己,焦虑就会减轻很多。

3、没有任何原生的阴影,会是你一辈子的痛。

有一种说法,认为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伤痛,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心理学家李松蔚,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李松蔚说,“你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你做好了准备。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我们也知道该如何改变,只是很难迈出改变的那一步,把这些“不好”,全部甩锅给自己的原生家庭。

每一段关系都不可能完美,亲子关系也一样,我们对父母的要求太高了。

成长环境不同,年龄不同,生活工作环境也都不同。我们与父母之间,永远都会有一道沟。

但是,如果想要一段更好的关系,那么那个建立桥梁的人,不是对方,永远是我们自己。

改变很难。

我们小时候,父母也一样做过很多艰难的改变。现在,我们长大了,这份难,就由我们来做。

你会看到的是,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你的父母,定跟着你,蹒跚而来。

作者简介:萨妮儿富书专栏作者, 二宝妈妈,二级心理咨询师育儿育己,成长的路上,给你温暖和力量;本文首发富书I少年,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爸妈精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囧妈》:爱,应该是包容与关怀,而不是改变对方
被低估的《囧妈》,有解决原生家庭困扰的“钥匙”
《原生家庭》:面对“操控型父母”,我们该如何应对
用“养老思想”思考原生家庭教育:父母想要的生活,也请送给孩子
亲子教育:爸爸妈妈,我不想做绿化带上的树
“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妈,我才这么不幸福”,真的是这样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