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只想着自己,凭什么要孩子体谅别人?| 爸妈内参


作者:田成诚(爸妈内参主笔)

孩子的气质里,藏着父母走过的路 

早上起不来床?生个孩子就好了 

我原谅孩子不懂事,但拒绝你没教养 

熊孩子常常有,年底特别多。年底了,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大迁徙拉开帷幕。旅途中的细节不仅能看出谁是熊孩子,更能看清楚孩子身后的家庭教育。

前几天我乘坐高铁,车厢里乘客不算多。我的不远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

一开始,大家相安无事,但过不了多久,小男孩坐不住了,他哼哼唧唧,吵吵闹闹,屁股像长了钉子似的坐不住,扭来扭去很烦躁——孩子坐车大都没什么耐心,这种状态很常见。我并非想要指责孩子的不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孩子妈妈的说教。

孩子的妈妈年轻时尚,打扮精致。她语气很不耐烦地教训孩子:“你要安静下来,你这样很吵,别人会很不喜欢,人家也会说你没家教,妈妈会觉得很丢脸。所以,你要想着别人,不可以吵闹打扰别人。”

不用猜也知道,这话孩子根本也听不进去。这种说教本身就很有问题,“觉得很丢脸”所以要孩子“想着别人”,这个“别人”是指别的乘客呢,还是不想被别人指责的妈妈?

孩子本身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做妈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眼中的“熊孩子”,所以才说教。这说教,让孩子更烦躁,因为他不被理解和尊重。虽然他不懂反驳妈妈,但是,他的感受很诚实,因为他选择用超大的声音回答妈妈:“我不——!”

然后在接下来的旅途中,这看着萌萌的孩子完全成为了不受控制的熊孩子,跳座椅,踢前排椅子,大吵大闹,喝饮料洒一地,只有看平板电脑的那一会儿,才安静一下。

然后,车厢里的声音就在孩子的撒泼和妈妈的说教之间切换,周围的乘客都无可奈何地沉默着,忍耐着。


我不禁哑然失笑。

这位时尚妈妈讲再一千遍“你要为别人着想”都是没用的,因为做父母的,首先就给了孩子“只想着自己”的行为示范:

刚上车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上来得比较早。衣着讲究商务范十足的爸爸迅速地把一个超大行李箱和两个鼓鼓的背包放在了行李架上,占了很长的一条行李架。紧接着,他把自家的两个座椅往后面使劲压,又占据了后排乘客很大的空间。

后排乘客是一家四口,其中有一个小小的婴儿。见到座椅靠后压过来,婴儿的爸爸很客气地说:“你好,麻烦你把座椅调前一点好吗?我们带着个小孩子。”

前面商务范爸爸头也不回,把脸一侧,不容商量地说:“坐火车就是这样的,座椅不往后靠,我坐着怎么能休息?你们带孩子,我也带着孩子。你嫌我的座椅靠后,你自己的也可以往后靠呀。”婴儿的爸爸愕然无语。

不多会儿,乘客陆续上来。一家三口的旁边上来一个年轻人。他看看已经快要占满的行李架,对商务范爸爸说:“麻烦你把背包往你箱子旁边挤一点放好吗?我的箱子还差一点位置。”

商务范爸爸头也不抬:“挤不了,我的箱子轮子大,就是比较占空间一点。你箱子放不上去,可以就放在下面呀,反正也没多大。”年轻人懒得再说,干脆把行李箱放到食品桌下面,自己的脚边。

列车开动后,工作人员逐个车厢地检查行李。他指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问:“这箱子是哪位乘客的?太大了,不能放这里。”商务范爸爸回答:“是我的。这个箱子没问题。”

工作人员坚持:“请拿下来,我带你把箱子放到指定位置。”商务范爸爸不耐烦:“我每次坐火车都是放在行李架上的,怎么这次就不行?”时尚妈妈帮腔:“拿下来放别处太麻烦了,车那么平稳,就放这里好了。”工作人员百般解释,两夫妻跟他几番争执之后才极不情愿地拿下箱子。

这几件小事发生的时候,他们那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直坐在妈妈的膝头看着,听着。


把座椅靠后占据后排空间,这本来就是不文明的事情,何况后排座位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婴儿;自己的三件大行李占据了行李架上太多空间,邻座乘客连一件行李也放不上去,他却视而不见;大行李箱露出行李架那么远,高铁时速三百公里以上,这大箱子是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为了不想让自己麻烦,百般地与工作人员纠缠……

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这些事情说明,“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句话到了这两夫妻这里,失掉了前半句,只剩下“自己方便”这几个字。

父母是这样为人处事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是熊孩子呢?父母的语言与行为相悖,所以孩子妈妈的说教是最空洞无力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一本教材,不必诵读,无需强调,孩子自然会跟着学,照着抄。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在外,大家多少都各有不便,所以这时候,能自觉遵守规定和规则,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一种基本的涵养和体谅。出门在外,最见人品。

因为一般情况下,出门在外,旅途中所遇之人都是萍水相逢,且以后可能永远没机会再遇到的。表里不一的人,就会摘下平日里温和谦逊的面具,显出骨子里的劣根性。

“体谅别人”其实是一种可贵的高段位的技能,需要用一颗温和善良的心去和别人换位思考,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言行上。

如果你心里只想着自己,行为上必然只顾着“自己方便”,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仅凭你几句说教就能明白什么是“体谅他人“呢?

同时,作为遇到熊孩子的我们,对这个问题还有更深层的思考意义:当我们批评越来越多的孩子“熊”,不懂尊重和体谅他人的时候,当我们赞美日本的孩子素质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守规矩讲文明的时候,其实最该反省的,恰恰就是我们大人。

老子说得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实,不仅是父母要用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我们每一个大人,也不应该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站在高处去批评熊孩子,而是都有义务用自己的行为来示范“体谅”,把自律和教养投射到孩子们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社会百态中去。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读经典好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的素养,就是孩子的教养
 提醒!这16种“熊家长” 好孩子也会被教坏
提醒!这16种“熊家长” 好孩子也会被教坏!
糕妈60秒: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是不懂事的爸妈
6岁“熊孩子”在火车上打闹,妈妈充当“保护伞”,很快追悔莫及
图说:这16种“熊家长” 好孩子也会被教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