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胞胎博士帮母打工获高赞,母亲这几句朴素回应点醒无数父母

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精读妈说:对孩子学会放手我们是父母就只需要做好父母该做的事,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只是引路人,并不能为他们走完全程。

作者:雪儿(爸妈精读主创)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各司其职”

近日,网上有条热搜获赞无数:徐州一对分别被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的双胞胎利用假期跑到工厂去帮妈妈干活。

这对硬核双胞胎穿着破旧的长衫带着草帽在烈日下搬送钢管,称这不是为了钱而是想体验一下妈妈的辛苦,她为了这个家腰都累弯了。


平实的言语中充满对妈妈的感激和疼惜,让人听了无不为之动容。

记者采访双胞胎的母亲:孩子们的吃喝讲不讲究,学习上你管得严吗?

妈妈边干活边平静地回答:“不讲究,有啥吃啥。学习上也是由他们,咱这个家庭,读好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希望他们好好学吧,能学成啥样就啥样。

有积极的鼓励,但没有过高的期望。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位母亲的“幸运”真的会羡慕坏很多父母,多少家庭倾尽所有来培养孩子,反而越发让他们陷入有人安排一切的舒适中,成绩和生活都甩手给了父母。

中国很多家庭都存在着“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父母跑前跑后,为了给孩子报名校不惜一切代价。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孩子考98分,母亲患严重抑郁,原因是她发现全班有一半以上是100分的。

父母对孩子学习过于紧张,总会不自觉地越过了该有的界限。寒门之家的父母整日辛苦劳作,无暇干涉孩子太多学习和选择,反倒让孩子自觉努力奋斗。

父母和孩子“各司其职”,才能相互成就。

教育是个无为的过程

让孩习惯自己解决问题

诗词才女武亦姝的妈妈说过,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深以为然。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不停碰鼻的过程,只有经历过无数的“阵痛”才能“分娩”出成功的人生经验。

而我们总想帮孩子代劳一切,想方设法阻止他们做我们认为错的事,以为这样就能帮他们绕过一个个坑,却往往会用力过猛,得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我们试着松一松,让他们自己去碰个壁或是放纵一下,就会懂得回头,而且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教育专家尹建莉的女儿圆圆,在高一时,迷恋上了听CD。

她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还隔三差五地去买光盘,听流行歌曲。

尹建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怕她耽误了学习,于是想要干涉她。但是圆圆对此很不耐烦。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圆圆的学习明显松懈下来。尹建莉还是忍住了,不去干涉孩子。

时间长了,他们倒真的忘记管了。后来,偶然发现,女儿书架上的CD机落了很多灰尘。

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尹建莉曾问及这件事。

女儿告诉她,自己心里非常明白,在那么关键的时刻,学习是不应该分心,只是有时候约束不了自己,后来到了高三,她就慢慢学会了控制住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约束和感知的能力,只是父母管束得太多反倒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如果适当放任,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就会慢慢学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如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曾说: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冷静应对困难,并拿出好的决策。

树立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是最高级的教育

一项针对幼儿的心理调查显示,53%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偶像。

董卿也说过,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麻将桌前教不出努力学习的孩子;整日忙着刷朋友圈、看抖音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自觉好学的孩子。

只有积极向上的父母才能用其言行感染孩子,成为值得他们学习的偶像。

这对博士双胞胎的父母虽然贫穷,但他们坚强不屈,辛勤劳作,让孩子们看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感染了父母的坚强和乐观。

《少年说》里的史元媛曾提到。

她的爸爸是山西大学食堂的一名教辅员工,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一名职业的电竞选手。

他有一个自己的战队,常常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电竞比赛,并且获得了许多奖杯。

史元媛的爸爸告诉女儿,自己34岁才开始做电竞,拿到过全国总冠军。

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 

用行动为孩子指点方向是最高级的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很快就会识破,他们会以“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一定要做到?”为理由反驳我们。

网上曾经有一篇爆火的小学生作文令众多网友捧腹大笑之余又感觉到非常戳心:

我的妈妈是个无用的中年妇女,除了每天问我爸要钱就是吃喝玩乐,一点用都没有……

试想,一个日常生活中不懂自律,不求上进的父母怎么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

我们做好父母的角色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引导方式。

接受孩子的失败

不定义他的人生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

当时有记者问:“体育怎么影响一个人?”

伦敦奥组会的回答是:“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也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去输。”

节目《脱口秀大会》中,呼兰讲述了儿时练习乒乓球的经历,他说他从小是乒乓球运动员,学的全都是输。

呼兰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会了输球不摔拍子,又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输球不找借口,再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输球不哭。

他说,这全都是爸爸的功劳,爸爸允许他输,却不允许他为输找借口。在爸爸的督促下,呼兰学会了努力赢,也学会了优雅面对输。

正如白岩松所说:“每个人都想赢,但不怕输才是真正的关键。只有你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

一次比赛不可能定义整个人生,一次考试的排名也不能决定整个学业生涯的成败,不执着于孩子输赢的父母更能激励孩子继续向前。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很多父母当即就说,当然愿意啊。

但是什么是完美?

黄执中在节目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其中也包括有输得起的勇气。

完美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失败堆积而成,只有在失败的经历中才能长出胜利的果实,人要经历过失败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功的汗水。

允许孩子失败就是推动他向着成功走去,不要将孩子美好的未来扼杀在一次次小小的失败面前。

定义出来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一切唾手可得,就享受不到成功真正的喜悦,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完美。

让孩子们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说:懂得接纳的父母,愿意让孩子编写自己的人生‘程序’;不懂得接纳的父母,会感觉有必要为孩子编写他的人生。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项研究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我们拼尽全力想把孩子往上托,包办一切,整日围着他们转,以为这样就能让他们更接近成功,残酷的事实告诉我,并非如此。

还记得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黑暗者3》吗?在剧中,吴洋妈妈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妈妈。

她把孩子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的生活和学习,统统规划好,并要求孩子严格执行。

儿子读博选的专业,是妈妈选的;儿子去美国读博士,妈妈辞职也要跟着去;甚至30岁的儿子,要交女朋友,妈妈也横加干涉。

最终,30年被操控的傀儡生活,令儿子吴洋忍无可忍,为了寻求解脱,他选择了将母亲杀害后自杀。

父母过于强势干涉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直接将自己和孩子都逼向了绝路。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华人才女郭衡,也曾因为受不了父母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与操控,最后上吊自杀。

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

父母倾其所有为孩规划人生,却换来他们不顾一切的自我毁灭,用尽全力却成为不了合格的父母。

是时候放手了,我们是父母就只需要做好父母该做的事,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只是引路人,并不能为他们走完全程。

现在就让孩子们自己学习走,让他们在不断控索的过程中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30岁儿子为6万彩礼逼死母亲:养废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00后复旦新生向父母“借钱”上大学:父母越“弱”,孩子越独立

38岁妈妈带娃猝死在家,4岁儿子独自伴尸2天3夜:这封写给女人的信,说透了婚姻和家庭

作者简介:雪儿,富书专栏作者,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80后老女孩,向往远方的诗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欢写有温度的文字,愿在温情的岁月里,你我共勉;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卖文为生,打赏随意

 赞赏 

「公号转载需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爸妈精读原创 | 转发无需多言 | 转载联系授权

注: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爸妈精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4个博士的母亲谈家庭教育
6个孩子是博士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的育儿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头条 | 双胞胎保送北大博士,帮妈妈打工获赞:给男孩最好的教育是爸爸当榜样
博士爸爸与双胞胎女儿|亲子教育理论篇(1): 家庭和谐 共同担当
怎么和孩子谈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