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孩子偷外卖,父母除了打一顿,还能做什么?


作者:葫芦(爸妈进化论主笔)

妈: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后,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而应正视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

 

01

进化妈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让我非常担忧。

三个未满14岁的熊孩子,偷偷骑电动车出门玩,还趁外卖员送餐的空档顺走外卖。

看他们偷走外卖后,冷静关好后备箱,以拖延被发现的时间,我不由得为他们的未来捏一把汗。

由于有未成年保护法的荫蔽,警察也只能让父母回家教育他们,而教育的方法,看看评论大致也能猜到了。

“孩子偷东西?”“打一顿就好了!”这样想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有句古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一旦孩子偷了东西,许多家长为了把孩子这个坏习惯掐死在摇篮里,就往死里打,让孩子长记性不敢再犯。

可这样的做法真的有用吗?

想来也不是这样。

有多少孩子,打完之后保证不再偷,没过几天却又再犯,孩子越打越皮实,父母却越打越绝望:我怎么就摊上这么个孩子呢?

育儿专家尹建莉认为,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道理也讲了,板子也打了,孩子还是照偷不误,到底是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让他们就算被打都不肯停手呢?

02

进化妈

孩子偷东西,表面上,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做出问题行为,实际上,是孩子想通过偷东西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1、父母关注的需求

初中同学琳,是偷东西的惯犯,经常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偷拿一些笔或者本子。

奇怪的是,琳的家里很有钱,吃穿都是名牌,还经常请同学吃一些很贵的小零食,那些文具的价格对她来说应该不算什么。

在又一次被警告后,琳偷偷告诉我,她每次都是故意被抓住的,因为只有请家长的时候,她才有机会跟父母多说几句话,哪怕是被骂。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孩子希望以偷窃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哪怕是以这种扭曲的方式,哪怕会受到惩罚,也好过做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2、 对掌控自我权力的需求

知乎上,关于孩子为什么偷东西的问题下面,一个网友的经历获得了上万赞同。

他家条件不差,但父母从不给他零花钱,怕他整天想着花钱影响学习,想要的东西,全得父母来买,可他总觉得憋屈。

一次他找同学借了2元,买了心仪已久的玩具,被他爸发现后就是一顿狂揍。

后来他学聪明了,学校缴费时,加上几块钱的“回扣”,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

好景不长,之后学校给家长发收据,事情败露,父母来了一场混合双打。

他舅舅实在看他可怜,经常“经济援助”他,但被父母发现后,又断了他的财路。

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对父母的钱包下手。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到了8岁,就开始对掌控自己的零花钱产生了欲望,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物品,还有对自己零花钱自由行使的权力。

父母看似为孩子好,帮孩子置办物品的行为,实际上打压了孩子正常的权力需求,反倒激发起孩子偷钱的问题。

3、 对交际的需求

孩子上学以后,会自然形成一些小群体,如果其中某人有偷东西的坏习惯,我们的孩子也很可能会被“带坏”。

统计发现,很多偷东西的孩子,会把“大家都这样”挂在嘴边。

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影响称为“同伴压力”。

在对青少年的研究中,96%的孩子会经常性地屈从同伴压力,仅仅4%孩子能根据子的内在良知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决定。

其实何止是孩子,即使是大人,在渴望被社会群体认同的本能驱使下,也常常会选择“随大流”。

4、对报复心理的需求

《10-16岁青春期,父母要懂的心理学》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

邻居家儿子刘明到朋友方伟家去玩,看到方伟有一架很逼真的玩具望远镜,兴冲冲地找方伟借,却没想到被拒绝了。

刘明因此怀恨在心,便计划偷走望远镜让方伟着急。

事情得逞后,看着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方伟,刘明心中十分得意,觉得总算出了口恶气。

孩子在十一岁左右,开始建立、并发展自尊心、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他感到自尊心受伤,经常会破罐子破摔,对予以他伤害的人报复,以进行自我保护。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后,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而应正视孩子的需求,才能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

03

进化妈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针对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家长只要找准对应的方法,多动嘴,少动手,即可从源头上断掉孩子偷的欲望。

1、多动嘴关心

对于偷东西只是为了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爱的孩子,家长不必要太拘泥于“偷”这个行为。

多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心和爱,填补孩子的内心情感需求后,孩子自然会停止偷窃行为。

儿童专家表示,妈妈每天陪孩子至少要两小时,父亲每天至少半小时,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每天固定一段时间,静下心陪孩子好好聊聊天,玩游戏,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关心。

2、 给孩子自由行使零花钱的权力

闺蜜因为怕儿子羡慕别人的东西,产生小偷小摸行为,在儿子5、6岁的时候,就把行使零花钱的权力交给儿子。

现在她儿子11岁,压岁钱、零花钱都自己掌管,很少冲动消费,钱大多用在买书,和给家人的生日礼物上,零食玩具等,只占了一小部分。

我在羡慕之余,找闺蜜讨教了她的方法:

刚开始她一个月给儿子30元,但并不一次性付清,而是每天给1元。

最初几天孩子都会把钱花完,但过了一两周后,孩子知道想买5元的玩具,就必须忍耐几天存够钱。

儿子学会延迟满足后,闺蜜就过渡到按周发放零花钱。

过了一年,儿子对钱的态度更理智了,她才改为按月给零花钱,零用钱额度也随年龄增长相应提高。

她还专门给儿子办了一张银行卡存零用钱,孩子想要什么小东西,自己决定自己买,没有匮乏感,从不小偷小摸,也很少会冲动消费。

儿子10岁后,她才把压岁钱给孩子自己掌管,并存在另一家银行的卡里,把零用钱和压岁钱分开,让孩子学会把钱分散管理之余,减少孩子动用压岁钱的机会。

3、无形中给孩子输入是非观

孩子无论是“随大流”还是报复,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形成稳固的是非观,而是非观又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

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效应--调味品效应,即一些生活中的“废话”、“闲话”却起到了调味品的作用,让人更容易接受。

父母不必要强调“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不道德”,把是非观强塞给孩子,反而引起逆反心理。

只要在和孩子唠嗑时,融入正确的是非观,不仅能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还能自然地让孩子接受。

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孩子的许多问题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冲动、叛逆,实则是孩子希望家长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喊。

有智慧的爱,是能发现孩子的需求,并在不着痕迹间,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

作者简介葫芦,富书专栏作者;愿陪孩子经历风雨,迎接阳光,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孩子问你要钱,千万别这么做
爱孩子不等于无底线,这些行为完全不可以
我的孩子偷东西了,怎么办?
孩子偷钱,父母这样做会比打骂的效果好10倍!
孩子偷钱后,妈妈的这个做法让孩子感激一辈子!
生活理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