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试后,请不要用自己的泪眼换取孩子的进步

让我们从改变自己、认知孩子做起,从放弃无畏地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开始,与孩子成为朋友、成为战友,与他们一同成长。

 

作者:698的久儿(爸妈进化论主笔)

希望在自己不断学习提高的同时,也能用文字温暖别人。用行动告诉女儿,我想和她一起努力。

上星期各大学校陆续结束了期中考试,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各大教育平台上都是各种关于期中考试后最该做的几件事的内容,我也毫不例外地被家人@了一份。

家长一次次从这类文章中自我学习、提高,可是到下一次考试,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大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成绩,还是平稳地维持在原来的区域。

为什么呢?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吗?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不讲道理,那该如何引导孩子?

其实,教育家想告诉我们的是:

不啰嗦的讲道理,不一味地只发泄自己的情绪,不做用母爱裹挟孩子的事。

01

进化妈

不要相信

眼泪能换回一个少年的自觉学习

朋友女儿上小学时,每当考试成绩下来的那一晚,她们家里会经常上演这一幕。

妈妈指着卷子上的错题,无奈地说:“你怎么就记不住?妈妈给你讲了多少遍?你但凡认真一点,就不会错。”女儿用沉默回答了她妈妈的问题。

然后怨气未消的妈妈再次加码,狠狠地说:“你就气我吧。我看,我一定是咱们家最先死的那个,你爸啥啥不管,等你没了妈就知道了,没人管你、没人批评你、没人逼你做数学题······”

一句句专挑扎心的话讲。

孩子在也憋不住了,哇的大哭。

“我不要妈妈先死,我会好好学习。下次一定考好······”

朋友从孩子的哭声中得到了些许安慰。虽说下次也不一定真能考得越来越好,但至少孩子能勤奋一阵子。

但从孩子11岁以后,这招慢慢就不灵了。现在无论朋友在孩子面前怎么扮演祥林嫂,孩子已不买账了。

想让一个少年自发性的主动学习,不是用几句掏心窝的话,几行眼泪就能换回的。

有人说,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别人掏心掏肺讲道理。

深以为然。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到:有些沟通方式是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教育专家提出与青少年沟通时,如果谈话变得情绪化,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而于事无补。请暂时走开,最好是在冷静下来后重新开始。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但别让无辜的孩子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

02

进化妈

认知理性思维

背后的成长

一部让许多成人流泪的电影《少年的你》,她淡定的看完了。从面部表情上,让你看不出什么心里的跌宕起伏。

一篇标题为《深夜监控拍下的这一幕,看哭无数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有多爱你》的网络爆文,她淡定的读完了。我紧盯着她的眼睛,想知道她会不会和我一样感动到流泪。可是,什么都没有。

她,就是我的女儿,一个13岁的少年。

是她冷漠?没有感情?还是她内心太强大?

不,只是这个世界有太多事物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当看到10岁女孩深夜骑着电动车去给妈妈送钱的视频时,女儿没有像大人一样瞬间泪目。

我问女儿:“你看着不感动吗?”

女儿回答:“有一些感动,但不至于哭。那个女孩应该不是第一次骑电动车吧?她的家长怎么能让一个10岁的孩子学会骑电动车?”

当看到四岁男孩儿,被神经病妈妈用棍子抽打过后,还给妈妈喂饭的暖心举动。

我问女儿:“你看着不感动吗?”

女儿回答:“没有。但是,神经病怎么能生孩子呢?国家不是不允许吗?”

我回答她:“具体报道中没写。也许她妈妈是得神经病之前生的他。”

听了女儿的话,我心中很是诧异,觉得自己在某些层面太不了解现在的少年。

我不可否认,女儿想到的点是对的。

本想可以用温情的画面感动、启迪她些什么。

当我被那些直戳软肋的画面,感动到“老泪枞横”时,女儿一眼就看到事件背后那深层的东西,它揭示了很多社会问题。

我想这也是那篇报道,除了给我们读者揭示孩子无私的爱的同时,也能引发更深层思考的意义。

这,就是现在的少年;

这,就是少年冷静背后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少年。

很多家长都会套用一句网络金句来教育孩子:“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的自己。”希望这句话能成为孩子用功学习的座右铭。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们甚至可以在给你补上一句“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现在的少年,懂得太多,道理听得太多,但就是没有几句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所以,请用朋友的眼光与少年相处,用成人的方式与少年约定,用成人的方式与少年谈心,然后找到他们的软肋,将这些人生感悟背后的真谛,直抵内心。

03

进化妈

请做到与孩子感同身受

何为感同身受?在一个不理解对方的前提下,何来的感同身受。

李教授是一位清华学霸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老师。

在一次讲座上,她拿出一个像希腊文字的图案,问我们是否认识它。她说:“这是一个符号,代表独立、勇敢、强大。它就纹在外甥女的脚踝处。”

自己的外甥女,16岁,叛逆、逃学,一副对自我放弃的态度。身在不同城市的嫂子,经常向她这求助。当嫂子得知女儿逃学去纹身的时候,濒临崩溃。那天嫂子一个人在家反思了与女儿之间的种种过往。

当女儿回家后,嫂子忍住了所有的情绪,看看女儿脚踝处的纹身,只说了一句“你疼吗?”女儿愣住了,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大哭。

哭完后,出来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错了!”

嫂子也一把搂着孩子大哭,因为她已经很久没听到“我错了”三个字。

就像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问刘北山“你痛吗?”一样,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和自己感同身受的人,和自己站在同一边的人。

刘北山流下的泪和这个女儿流下的泪,都是得到关心后情感的释放。这泪是接受、是邀请你走近他的信号。

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会粗暴地对待孩子,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04

进化妈

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随着《奇葩说》的热播,又有很多人记住了这样一个名字——詹青云。

这位哈佛博士,当年却是一个被老师定位于“考不上高中的孩子”。

她的妈妈不焦虑,不绝望吗?

看到一篇文章是这样介绍詹青云妈妈的做法。

小时候每当詹青云苦恼,自己怎么总学不好时,妈妈就很坚定的说:“别着急,妈妈能掐会算,妈妈算过了,你到四年级就会变成好学生了。”

到了四年级,成绩仍然不见起色。妈妈仍旧不着急,还是很笃定地告诉她:“妈妈重新算过了,你变成好学生的时间就是初二!”

但,直到高中一年级,她才终于变成了好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一定是沟沟坎坎,布满荆棘的。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工,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自我决定理论”,就告诉我们,如果想让孩子能积极、持续地做一件事情,就需要满足他们的三大心理诉求。

自主感:当我们把一些决定权还给孩子时,他们就有了“自主感”,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胜任感:当我们在孩子失败、沮丧时,给他们一些鼓励、认可,为它们重新建立“胜任感”。

需要感: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倦怠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个真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就让我们从改变自己、认知孩子做起,从放弃无畏地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开始,与孩子成为朋友、成为战友,与他们一同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一天哭八回,你怎么当妈的?”:最高级的父母,舍得让孩子哭
嫂子,我想对你说
爆逗,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可爱
生了男孩的,还敢生二胎,我都敬你是个真的勇士!
有女儿的感觉
宝妈太困想睡觉,担心孩子掉床下去,就想了个妙招,太聪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