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国学” “意公子”并不能舒缓你的焦虑?
宿命

加个好友吧,是我的荣幸


我曾经是传统文化的深度爱好者,那时候很小,后来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和哲学,发现这种具有思辨性的东西更合我的胃口,但也并不反感传统文化,参加工作后,随着在各种领域、各种场合看到将传统文化捧到近神近圣、普照万众的高度,但人们的现实生活不过如此,甚至很不如意的时候,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解。
再后来这十几年到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传统文化更加被圣化,而民众的精神面貌却越来越向着愚昧野蛮方向发展,这让我终于站到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上,不过即使如此,我也依然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确实有精粹,并不全是糟粕,最多只能算说大部份是糟粕——两千多年围着皇帝转的文化,帝王将相才是文化的主角,从八佾之舞到诗书礼易春秋,哪个跟平头百姓有关?就是今天被视为建筑瑰宝的故宫,那也是皇帝的地盘儿,回到过去你要跪在那里的,今儿个看个皇帝的袍子,皇帝的椅子就惊呼为文化瑰宝,有你的毛事?你是能坐一下还是能摸一下?你想看还不得买票才能看?
看到长城、兵马俑就热泪盈眶,连呼伟大,您呐,回到秦朝也只可能是修长城的那个人,不可能坐椅子的那个。
高清原图请加文章开头二维码索取,免费赠送

不是说不能赞美长城和故宫,那是个人自由,谁也干涉不着,我只是想说:别再沉迷在皇权文化的泥淖里找存在感和优越感,那样跟你阿Q哥其实差不多:咱先前,比你阔多啦!
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作用是为了巩固皇帝的统治,这是我厌恶它的根本所在,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认为这东西总是在营造一种让人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回避矛盾的奴性精神,这可能是农耕文化的特性。
去年的时候有个叫“意公子”的视频号很火,号主后来还入选了全国政协委员,一时间引起了全国关注,大家也都跟着讨论了起来,但是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号不更新了,直到最近才又开始更新,我分析是号主不想太引人注意吧?所以暂时冷处理一下。
这两天她刚一恢复更新就有人发给我,让我评价一下,我说没啥可评价的,喜欢就去看,他不依不饶,非让我说说对传统文化和宣扬传统文化的人的看法,这人也是个老伙计,拗不过他,只好说了两句,我说,不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外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全人类的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能用的、可用的都不太多,但是用作欣赏还是可以的;人类要想进步,还是要多往前看,少往后退,多展望未来,少沉迷于过去,多做创新,少干转圈拉磨的活儿……          
他不满意于我的回答,说我太鸡贼了:他问的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我回答的是对人类传统文化的看法,我心里笑了一下,只能接着说:我早就说过,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好东西不多,老祖宗也没干过几件人事儿,我对绝大部份(不是所有)宣扬传统文化的做法,很看不起,认为那是在贩卖麻醉国人的千年腐臭鸡汤。
我在前几天文章里说:         
国学、传统文化是涵盖所有年龄阶段的精神麻醉剂,让人不思进取,沉迷于故纸堆和往日帝王时代家天下的“辉煌”,其本质是依然在奴才学问和权谋厚黑学里转圈圈,危害性极大。
          
我跟静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延伸了一下自己的这个看法:你在有着两千多年专制帝王史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文化的意义,犹如向短命鬼求养生之道。             
去年我写了关于“意公子”的文章后,挨骂无数,我毫不在意,但是有个读者给我发的信息让我很高兴,他说他妻子见到“意公子”的视频后非常喜欢,他就给他妻子转发了我的文章,结果两口子吵了一架,不过过了几天后,他妻子跟他说,我的文章戳穿了本质,所以才让她恼羞成怒,此后他妻子就很少看这种东西了。          
我关注“意公子”视频号挺长时间了,看了她几十期的节目,总体感觉作为文化漫谈类节目,不要用学术眼光去看待,质量算挺高的了,比我们很多写公号的人靠谱多了:“意公子”是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解读原著,有些个人的发散,但并不离谱,不像很多写公号的人是靠穿凿附会甚至捏造写文章。 
事实上我认为“意公子”解读经典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于紧紧(也可以写作“仅仅”)抠住原著的文章意思和作者的“正能量”背景,这个“正能量”包括家国情怀,忠君爱国,心系苍生,虽遭受波折但依然等闲视之并一往直前的乐观精神,等等,总之都是非常“正”的东西,因为“不正”的东西不仅有风险,也是被多数观众排斥的,从后面这个角度来看,成就“意公子”爆火的,正是我们无数受传统文化教育长大的民众,这个基础非常重要——没有无数受传统文化教育长大的民众,就不会有“意公子”今天的大热,从这一点来看,“意公子”做到了市场对位精准。          
说到这里要提一下苏轼,除了“意公子”,还有很多人也非常推崇苏轼,我也很尊敬苏轼的文学地位,佩服他的文学成就,但我从没把他推崇到中国人文精神象征、抗争精神符号的高度上,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也有一定能力的朝廷命官,跟老百姓的生活,跟我的生活完全不搭噶,放在今天大概类似于写出了《明朝那些事》的副厅级(一说是处级)干部石悦,您说,石处长的文学成就,跟我有什么关系?
苏轼最早、最小的官职,应该是他23岁时担任福昌县主簿(1060年),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宜昌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到了1071年,34岁的苏轼已经是杭州通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杭州纪委书记,三年后苏轼又担任了密州知州,大致相当于今天潍坊市市长,即使被贬官的时候,他也是个团练(人民武装部调研员),不是平头百姓,而苏轼的最高实职,做到了从二品的礼部尚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属于正部级副国级的职务。
   
          
用苏轼的遭遇套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完全没有可比性,请恕我冒犯,我觉得这样类比太荒唐了——苏轼是朝廷命官,而且颇有文名政誉,他就是被贬谪,也不用担心吃不起饭,不用担心没有房子住,甚至更不用担心走到哪里都可以搞女人(苏轼的情史请自行搜索),这样的一个人,他再怎么落魄,也不可能像底层人一样为了明天的食物而发愁,所以你借苏轼的困境来安抚我所面临的困境,未免太高抬我了,有点儿“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苏轼能在糟糕的境遇里留下气定神闲的佳作,固然有他开朗豁达的性格因素,但他拥有“保底福利”这个基础不能被忽略,而今天的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基础。
          
苏轼的佳作能慰藉我们,鼓励我们,这是极好的,但要拿着餐后小点心当正餐,我觉得不妥——你的正餐只能是无休止内卷下的无休止劳作。
          
而且,就凭今天多数国人那超高浓度的(虚伪)道德感,按他们见了姑娘们穿得清凉就要大骂的“高风亮节”,苏轼那简直是该千刀万剐的:到处搞女人,以四十多岁糟老头子的年龄娶12岁的小妾,是人干的事儿吗?朋友看上自己的小妾,一匹马就可以换走,小妾一怒之下自尽……这私生活,放在今天不得被骂死?
          
曾看到网友留言说,华夏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就需要更多的意公子,这个话我不能同意——只要文化足够好,不需要任何一个意公子,文化没有腿就能自己走遍天下,请问那么多日漫和好莱坞大片,是人家强推给我们的吗?
 
看看改开几十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机构和个人,比意公子更渊博、更有资源优势的个人和机构,是不是多了去了?有的机构还自带ip和超级符号,这都意味着超级流量,但是这些年过去了,那些学院和诸如李子柒这样的超级大咖还有影响力吗?
 
“意公子”能火,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像我们上面说的诸如李子柒和某某学院这样的大咖,在国内只要稍微一推,马上就会巨火,要多火有多火,但是要想把他们推向国外,我觉得太难了——在国内之所以火,那是因为国内有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厚的土壤,我们从小受这种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即使是再不爱学习的孩子,只要他在国内生活到初中以上,都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如“忠君爱国”、“忠孝不能两全”、“万恶淫为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上英明”……等等诸如此类文化的影响,当然,也有的孩子会受“慎独”、“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类似文化的影响,但只要人到中年以上,基本上都只能万流归宗,归结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难得糊涂”和“莫谈国是”。
 
中国视集体主义为命根子,要努力将个人消解在集体的汪洋大海里,并且特别看重所谓的“人情”和“面子”,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上倡导自我和解,自己说服自己,逻辑自洽这类文化,就是说一个人在社会生活里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和不公对待,最终,最好也最值得称道的解决方式就是说服自己要有胸怀,要能以德报怨,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因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皇权说了算,并不是规则说了算,既然没有规则可依,论权力平民又不可能跟皇权或者代表皇权的各级官府相抗衡,所以,你除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再没有其他办法,并且久而久之在这个基础上进化除了“吃亏是福”、“吃亏人常在”的“智慧”。
 
而很多文人墨客,也有和普通百姓差不多的遭遇,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的,所以他们在文字中表达的很多东西,其实只是高级版的“吃亏是福”,如果说田野村夫是用粗瓷碗装鸡汤,那文人墨客就是用唐三彩、宋汝窑和元青花来装鸡汤。
 
很显然今天的人们更喜欢天青色加鸡汤的高级感。
 
这也是“意公子”受欢迎的原因:利用柔和的语气,生动的讲述,延伸解读文化经典的方式舒缓了人们的焦虑情绪。
 
中国人对苏轼、竹林七贤这类文化符号本来就很熟悉,并且对这些人也都颇有好感,利用人们本来就熟悉的超级文化符号自带的超级传播力,再加上娓娓动听的叙述和可以俘获人心的解读,想不火都难。   
 
那么我为什么说类似“意公子”,这类账号不可能在国外火起来呢?因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础完全不同,我上面说了中国文化是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的,而西方恰恰相反,西方视个人主义为生命之全部,注重个人尊严和个体利益,强调规则和契约——两种文化的基础如此对立,我们想在西方传播我们的文化就像西方想在我们这里传播他们的文化一样困难。
 
西方文化能给中国留下明显印记的是消费主义,是科技产品,是娱乐精神,至于西方文化的内核,和自由相关的,和个人主义相关的,和契约精神相关的,基本上不会被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接受。
 
中美对抗,口罩三年,俄乌战争,这些事情一桩接一桩,说明了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是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就越需要一个能凝聚人心的稳定的文化内核,“意公子”很荣幸地成为了组成这个内核的一分子。
 
那么更多的人,又是怎么看“意公子”的呢?
 
我总结出来一个大概的规律:一般来说,生活相对富足的群友,以及相当拮据的群友,对“意公子”的评价都很高,并且认为那些批评、质疑“意公子”的人是生活的失败者,属于低收入且生活困苦有很多不如意的人,所以见不得“意公子”这样的好人大火,因为羡慕嫉妒恨而攻击人家,换言之喜欢“意公子”的人,要么很富有,要么挺穷的。
 
至于对“意公子”持保留态度或者批评质疑态度的,往往是有一定知识储备,平时比较冷静,相对而言也是“—能量”比较多的人,这类人是少数,遭到了以上两种人的驳斥和反对。
 
经过分析我认为:生活相对富足安定的人,他们追求的一种象征着有文化、有修养、有品位的精神生活,能给他们带来这种感受的“意公子”,通过剖析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方式升华了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有所精神寄托。   
 
而那些生活拮据、因为挣扎无望而身陷痛苦的人,他们也需要一种能安慰自己,说服自己,让自己和自己和解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而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化,当然就是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能让人产生自己也是上国天朝一分子自豪感的东西,以及劝你安心认命,好好反省自我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想可能有很多读友就能理解我为什么对多数传统文化持有审慎的反对态度了吧?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年的观察,我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总喜欢在传统文化里为今天的日子和未来的生活寻找方法和方向,这是我十分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大清,大清是中国历代皇权统治的集大成者,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大清的御民之术和各位皇帝的勤政指数,都是非常之高,并且大清也努力去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招数了,但大清还是走掉了,为什么?
 
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农业立国的大清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算晚了,但即使意识到晚了,大清的统治者依然仅仅只愿意在物质层面上和西方接轨,学习西方,而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把“夷”制住之后,就好继续自己对华夏的统治了。
 
说到底,大清就这么点儿出息。
 
只想保留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延续自己家族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是刻在历代皇帝乃至一直延续到大清骨子里的传统的“家天下”的最执着的文化基因,但是延续到大清延续不下去了,因为时代变了,拒绝改变的人,只能被淘汰。   
 
大清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师夷之长以制夷”这句话就说明了大清再颟顸,也承认“夷”是有长处的,不像今天某些人,甚至敢吹嘘我们所有的技术都走在“夷”的前面,比如芯片,我们是不想生产,不然早都甩美帝几十条街……
 
喏,刚举例子说了我们的社会热衷于在传统文化里为今天的日子和未来的生活寻找方法和方向,甚至也包括打捞道德,似乎今天的的道德沦丧和科技落后,乃至于人心人性的凉薄和恶化,都需要在传统文化里找药方。
 
传统文化可以学,可以保留也可以研究,但是要想靠传统文化振兴国家和民族,我觉得还是算了吧,看看今天我们身边的各种生活资料和器具,从衣食住行到工业国防,有几样来自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到了一个该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时期了,固然农业是基础,但工业才是未来,科技才是未来的未来,如果我们要一直停留在用农耕文明思维去思考并攻击工业文明世界的角落里,那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用着ipone的义和团,用着电脑的辫子侠,依然坚信舍弃大轮船用小舢板横渡大海才是正确的选择。   

 
 
重申:我不反对学习传统文化,我反对的是因为学习传统文化而排斥外来文化造成的文化上的闭关自守。
 
结语    
 
不只是“意公子”,很多解读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在解读到诸如竹林七贤这样的魏晋风骨的时候,只能单方面叙述文人傲骨,但是没办法更深一步的讲清楚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读书人依附于皇权的时代,从来就没有什么独立人格可言,不管是求官不得的李白还是完成了“三立”的王阳明,都算不得有独立人格,后期司马氏掌权之后隐居的嵇康也许算是有独立人格,但是独立人格的代价就是他必须死。
 
苏轼有独立人格吗?陶渊明有独立人格吗?李白就更没有独立人格了,李白要是有独立人格,怎么可能闻听唐玄宗召见之后写下“迎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终于得宠而欣喜若狂的句子?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凡是当过官员的文人墨客,至少在他为官期间,都算不得有独立人格,因为当官最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服从皇帝,你谈什么独立人格?权力体系中不要谈独立人格,要看谁有政绩,谁对朝廷的贡献大,谁就是好官儿,千万不要把这个搞错了。
 
但是这种东西是不方便解读的,即使别别扭扭、含含糊糊的解读了,我们的民众也不会接受,而且会认为这是污蔑文化名人。
 
类似公子的这种经对典文化的漫谈解读,充其量它是一剂止痛针,能让你在看到视频的那短短一两分钟之内,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舒缓,过了这个时间段儿,日子该咋过还咋过,该焦虑还焦虑,该痛苦还痛苦,该没有钱还是没有钱。
 
每天的生存急行军贯穿于我们的一生,让你的肉身根本无法慢下来,人一旦肉身像个陀螺,你想让他的精神状态气定神闲,这可能吗?
 
也许有人会说,那你说咋办?我咋知道该咋办?我觉得陕北农妇刘小样说过的那八个字可以让很多饱学之士羞愧难当:   
 
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不只是诗情画意#意公子当Z协委员
飞投族 | 赞!“意公子”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深度|苏东坡的赤壁赋暗藏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金庸的文化密码:武侠情结与皇权情结/傅国涌
图说故宫六百年:故宫为什么是红色和黄色的?(图)
苏轼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