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孩父母做好这几点,孩子更友爱

二孩父母做好这几点,孩子更友爱



天气晴朗,我们一家人早早准备好去野生动物园游玩,大家在猛兽区排队等候车辆,忽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有一对年纪相仿的哥哥妹妹,回头看的时候,哥哥刚好上手掐住妹妹的脸蛋,咬着牙使劲用力,爸爸站在一旁看着,也没有立即制止,这个时候,妹妹抓住哥哥的胳膊,哥哥也立马跟上,俩宝贝互相掐,哥哥的表情看着就很用力,妹妹哭的更厉害了。

这时,队伍向前移动了,妹妹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委屈的大叫。

在孩子相处问题上,不管是同性别男孩、女孩,或是一女孩一男孩的组合,孩子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发生争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管哪种组合方式的俩娃,如果不能有效处理他们的争执,都会带来伤害。

在《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这本书中,作者经过大量来自父母讨论的案例分析,进行了一番总结:“我们已经审视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以及我们的孩子们的童年时代,现在看来,我们能说的就是,我们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对我们的早期生活产生有力的影响,制造或好或坏的强烈情绪;同样是这种情绪,会贯穿到我们成年以后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当中去,最后,这些情绪还可能会传递到下一代人那儿去”。

我们家是两个小男孩,精力充沛,性格也截然不同,这种争执自然也是难免的,为此我也曾经头痛不已,那个时刻好像怎么说话都不合适,我这想当回清官吧,发现案子越断越偏,最后会更大声的哭闹,或者干脆强行禁止,但又感觉这样处理一定会伤害到一方。

这样的时候多了,我就开始去找各种“ 武林秘籍”,潜心修炼,并付诸实践,多少看到了一些成果,跟大家分享交流。

1


自我意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

育儿即育己,从源头上讲,我知道最需要纠正的是自己对孩子争执这件事情的认识。以前总觉得都是我的心肝宝贝,我那么爱他们,他们怎么能吵架呢,我每天这么用心,有什么事情没满足他们,有时调解不好还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他们要真动起手来,我又束手无措,只能任凭那股无名火发在孩子身上,过后又想起那句至理名言“不能做大吼大叫的妈妈”,这样的往复循环,会让我疲惫不堪。

有两个孩子的宝妈,大抵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你说这孩子都是我生的,怎么这么不一样呢?这个好动好闹,那个又喜安静”。

这也就是说,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已经选择了自己携带的基因,只是从一个身体里降生,都是我的孩子,但是他们与我,他们自己之间都是独立的,性格、看法、能力、处境等各个方面都会不同。接纳他们的不同,才会发孩子的闪光点。

既然如此,孩子们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呢。至少我不必因为他们的争执而纠结,他们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会不同。

比如搭乐高的时候,哥哥喜欢建造井然有序的城市,有医院、银行、飞机场等等,弟弟则想象自己是小巨人,在城市里穿梭,可以破坏城市;当然也少不了争抢玩具谁先玩的时候。

表面是玩游戏上的争执,本质则凸显着两个小家伙截然不同的性格。

2


介入---教他们理解并相互尊重,学会沟通

如何介入孩子们的争执,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技巧,各打五十大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因为我们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而孩子们对争执的事情做出的反应并不能代表事情的全部。感觉自己被偏袒的一方会更擅长挑起争执,然后哭闹,看妈妈数落另一方;感觉自己受委屈的那方,也没有办法自证清白,就更加觉得妈妈偏心。这里的感觉都是孩子的主感受,我们也不能左右。

而且,偏袒和受委屈的角色还会因为事情的不同随时切换,这样孩子们都会有觉得妈妈偏心的时候,会更加用心用力在一次次争执中获得妈妈的“偏袒”,虽然妈妈当时并不是想偏袒谁。

所以,我们的介入不应该是替他们解决纠纷,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去理解、尊重别人的不同,并慢慢学会如何在合作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不要让宝贝中的某一个一味的妥协、另一个一味的侵占,或者共同服从于父母的强权

3


何时介入---分三步


第一步:从争执中抽脱,鼓励孩子之间的平等沟通


这是我从《孩子:挑战》这本“秘笈”中学到的,在解决家人与孩子冲突这方面,作者核心的理念是“让他的帆,无风可吹”,用在解决二孩争执上,也没有问题,大可变成“让他们的帆,无风可吹”。因为大人频繁的介入,孩子们在起争执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让爸妈来评理,不管事情对错,父母的处理会被当做更爱谁的见证,我们本质是要教孩子客观评价事情,但眼下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父母的抽脱,并不是完全不管,而是身体上的抽离,“顺风耳”的技能还是要用一用的,最开始他们会争吵,我就装作没有看见,这会儿要是哥俩能自己聊好了,我就会超级开心;当然,如果没有,那过一会儿他们就会声嘶力竭的找我评理,这个时候我会尽可能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们:“这是你们俩的事情,你们可以尝试着自己去解决,我相信你们哥俩的能力,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的”,父母做了正向的开场,并且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他们知道没有了父母的评断,只能互相解决时,反倒会回到事情的本质。

这时,脱离了爱的争夺,孩子们就会主动转向互相沟通,不管他们之间怎么说,不管我觉得是不是一方吃亏,我会反复提醒自己,不要去干涉。其实,我心里也很纠结,毕竟哥哥年长,有时候会耍一些小聪明,用一些方式来说服弟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不管如何,弟弟欣然接受了,他当时并没有觉得委屈。两头都是自己的孩子,告诉弟弟哥哥这样做是占小便宜,那哥哥不就也吃亏了么?

后来,我就想呀,是否吃亏,那是孩子的主观感受,每个孩子觉得自己吃亏的临界点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他觉得这样不划算,下次他就不会同意了,另外一方也就会选择其他的办法来协调他俩之间的纠纷,这样两个宝贝都在这件事情中得到了成长,毕竟,我们不能一辈子左右他们的想法,何不让他们慢慢在生活中学习独立思考呢。

如果孩子们都小,或者一个大一个小的时候,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但是我们依然要鼓励他们去沟通,去想办法,或者多提供几种解决方式让他们俩去选择,这样的沟通机会无处不在。比如争抢玩具的时候,谁先拿到的就让谁先玩;不清楚谁先就抓阄,然后每人10分钟或者每人玩几次,类似这种中立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用哪种方案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次数多了,随着习惯的养成,我们的理念也会影响到孩子们,一次不行,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的开导,这和语言习得是一样的,输入多了,才能输出,输出之后发现有效果,才会激发正面能量,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遇到问题主动沟通、自己解决会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这对于他们在日后社会生活中,也是大有裨益。

第二步:争执升级,立即宣布停战

鼓励主动沟通需要耐心,也分事情,当然中途也有翻车的时候,很正常,哪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事情呢。如果已经升级到动手打架,而不是互相玩闹时,就一定要第一时间发布停战令,暂时分开,不要让他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打架是很伤感情的一件事情,我不认为孩子会通过打架得到什么益处,即使是亲人,感情也经不起消耗,武力绝不允许用在家里,尤其不要在家人身上练手。

停战令的发布也是很有学问的,不能声嘶力竭的大喊,而是平静的走过去,尽量从中间分开他们,并停止当下的事情,如因为电视,那就关掉电视;如果因为玩具,那就先把玩具收起来。然后让他们各自呆在一个地方,冷静一会儿。

这样的终止行为,势必会导致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反应:这期间,可能会有一个爱哭的小宝宝会哭的超级大声,以示他的委屈,不要冲他吼,这是这一类宝宝宣泄负面情绪的方式,哭出来了也就好受多了,如果这个时候大声责备他,之前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

还有一种,是求抱抱,那就两个都抱,当然不是让你都抱起来,那我们就是举重选手了,只要蹲下,轻轻的揽着他们两个,告诉他们:“妈妈知道你们因为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现在心情都不好,没关系,我们冷静一下,想想处理的办法,妈妈爱你们。”不要说你们这样会让妈妈伤心、生气之类的语言,孩子是孩子,妈妈是妈妈,妈妈能平静看待这件事情,孩子自然也能,孩子从我们身上要学的就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方式。

接下来,有的孩子会回房冷静一下,想想这件事情,或者干一些别的事情;但也有孩子们会争着向你哭诉,那就请他们安静下来了再讲给你听,但孩子还是有想要表达的冲动的时候,如果你时间允许的话,不要拒绝他们,毕竟有的宝宝只想倾诉出来才能好受一些。

当然,争执无处不在,孩子们这时候会争着谁先向妈妈说,总不能一起说呀,谁也听不进去,但是妈妈开口先让谁说都好像优先给了谁发言权,那就抓阄吧,用两个纸团写上“说”、“一会儿说”,谁拿到“说”就先发表意见,不管孩子们是哭着说、喊着说还是冷静的说,妈妈听完之后,不要发表意见,就温柔的说:“妈妈知道这个事情啦,确实很困扰呢,让妈妈也想一想好吗,你们也想一想,来,妈妈抱一抱,咱们都慢慢想,总会有办法的,我爱你们”。

第三步:独处的时候,单独沟通

为什么不在刚制止之后就立马跟孩子讲呢,因为那会儿的委屈是满分的委屈,不管是不是真正的委屈,反正这会儿指定爆表,联想一下我们平时愤怒时候的状态,那就是一团无名火以光速窜到大脑中枢的状态,瞬间启动“怒吼模式”,所以就不要期望小朋友会比你做的更好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状态下评论,很容易勾出妈妈对整件事情的看法,难保不会数落其中的某一个,小朋友们在这方面非常敏感,自然听得出你话里话外的意思,而且又都在气头上,本来你不发表意见,他们会琢磨这整件事情自己的点在哪,你发表完意见,这整个事情的风向就完全变了,他们会反复琢磨这是在数落我吗,妈妈到底在说谁不对,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喜欢哥哥/弟弟,妈妈是不是偏心呀,这个反倒会困扰他们很久,也会影响他们对争执事情客观的判断。

在他们独处的时候,已经安静下来的时候再和他们去沟通。有的小朋友可能气已经消了,有的小朋友还在气头上,也有的小朋友之间已经和好如初了。不管哪种,都听他们说一说自己当时的真实想法,站在他们个体的角度上疏解情绪,不要评判对错,只是站在每一个宝贝的立场上,去理解他。比如“妈妈知道你今天很生气,因为哥哥抢了你的玩具,都没有给你打招呼”或者是因为意见不统一,就说“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吧,如果是你,你是打算怎样去做这件事情呢?”,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跟你仔细的讲讲他的想法,有的小朋友可能都觉得这好像也不是多大的事情了。

平时,在合适的机会,也要告诉他们:你们是两个不一样的小孩,你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们都独一无二,既然独一无二,想法怎么可能会一模一样呢。因为你们的不同,我们的家庭才会欢笑声不断,要是爸爸妈妈和你们两个都一模一样,就像一个乐团,只有一种乐器,就没法奏出美妙的交响乐。我们是一家人,但我们和而不同,要彼此尊重又团结友爱。这种理念有机会说就说一说,也可以通过读绘本、玩游戏等方式来传达给宝贝。但不要在大家气头上说,根本听不进去的。

这里推荐一本绘本《妈妈,你最爱谁》,在讲故事的时候不用拿孩子的事儿来评价,就讲故事就好,故事自然会像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

经典:(夜深了,兄弟俩和妈妈都睡着了;一个睡在上铺,像傍晚那泛着银光的月亮;一个睡在下铺,像傍晚那映红天空的太阳;妈妈睡在大床上,正梦着她最爱的两个孩子。)

其实呀,这整个过程就是打心底里理解孩子们争执的行为是因为不同的看法产生不同的行为,常见的意见分歧、玩具争抢,后来因为我们频繁介入,孩子的争执变成了一场场换取父母同情的戏台。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就是要去接纳孩子们的这种情绪,在教孩子接纳的同时,父母更应该学会接纳。难的不是在孩子表现优秀的时候表达对他的爱,而是在他犯一些常见错误、调皮或者困惑的时候,及时表达对他们的爱。尊重每一个孩子,也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尊重。

最后,实践出真知,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都多种多样。我的方法也不尽然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欢迎大家在留言中分享你们的好方法。

作者:听小悟

听,不盲从;悟,不迷失。二胎职场妈妈,用文字记录育儿和成长。转载请联系同名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了争执,请听孩子说
家有俩娃,矛盾频发怎么办?父母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大哭时家长该怎样正确应对?
全面开启二孩时代,看完这篇,就不会纠结生还是不生了
手足相亲不是天生的,二宝父母必须知道的事
如何稳固大宝在家里的地位?聪明妈妈用三招搞定二宝,家庭更温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