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年后再看高加林
三十年后再看高加林
               ——重读路遥先生小说《人生》有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看了电影《人生》,被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也为男主角高加林的命运惋惜。今天,高加林时代已过去三十多年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重读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人生》讲述的是改革开放之初,陕北一个偏远山村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高加林,因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明楼利用手中权利安插他的儿子三星到村小学任民办教师,挤占了他喜爱的已从事了三年的代课教师工作,在他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村中善良美丽姑娘刘巧珍的爱情抚平了他心灵的创伤。由于他二爸从新疆某部队转业到地区劳动局任局长,幸运之神再次降临,他有幸离开了生养他的土地,到县委办当了通讯干事。凭借他的知识、才能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他的事业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他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也逐步树立起来。昔日同学黄亚萍的出现,把他推到了爱情的十字路口。一边是见多识广、开朗活泼、敢爱敢恨,能帮助他实现远大理想的亚萍,一边是善良纯朴、忍辱负重,能为他作出任何牺牲的巧珍,最后他选择了亚萍,巧珍跌入痛苦的深渊。那知他那造假的干部身份被举报,最终又被遣送回了农村。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穷落后,农村青年们渴望走出农村,摆脱终身被土地奴役的命运,而他们唯一可走的一条道路就是参加高考、升学,但能走过这座独木桥的人微乎其微。高加林没能闯过这一关,但他是幸运的,回乡后,他当上了代课教师,这项工作既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也让他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如果半路上不杀出三星这个程咬金,也许民办教师将成为他终身的职业。他二爸的出现,让高加林的人生变得跌荡起伏,路遥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也变得那样凄婉。当然,这个故事的悲剧结局不是他二爸造成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农村知识青年与城镇青年相比,没有均等的发展机会,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这也是高加林值得我同情的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生活条件不用说,仅仅是常年艰苦的劳作也让多少人做梦都想脱离农村。高加林从小就看到他们的父辈们终日从事着“伟大而艰辛的劳动”,而始终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他离开土地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要是他没有上过高中,也许他这一生也就认命了。上高中期间,他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形成了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的理想和抱负,是乡亲(包括他的父母)们无法理解的。当上苍将他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大门堵死的时候,他只能将痛苦和迷茫深藏在心底,用有点自残性质的劳动方式来发泄内心深处的愤懑。巧珍没有文化,但她是一个喝望文化的姑娘,她决心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侣,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就成了她追求的对象。巧珍是村中最理解、最同情加林的人,也是一个十分勤劳的姑娘,在加林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她顶着父亲和来自村中各方面的压力,为加林分担痛苦,用纯真的爱帮助加林重新点燃希望之火。为了加林,巧珍可以作出任何牺牲。她担心加林一时难以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对加林说:以后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面对巧珍这个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谁能不动真情呢!何况高加林是一个落难的人,最需要爱的抚慰。应该说,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是必然的,也是高尚的。
  高加林进城后,尤如一只被困多年的雄鹰,一时又可以展翅高飞了。他不顾劳累,不怕艰险,只要有新闻,不管路途有多远,现场有多危险,必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从抢险救灾前线发回来的通讯,让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的同学黄亚萍感动得哭了。在亚萍心目中,加林不仅有理想、有抱负,长得帅,还多才多艺。从小生长在干部家庭的亚萍,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不掩藏自己感情的特点,她追求这个昔日的同学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她对加林的爱没有掺杂半点虚伪的成份。当她的父亲即将从县武装部转业回老家南京工作时,她积极想办法,打算为加林在南京谋求一个好岗位;当加林虚假的干部身份被举报,即将被遣返回乡时,她决心辞职随他返乡。她对加林的爱无可厚非。
  高加林抛弃巧珍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黄亚萍的出现吗?从高加林的角度来看,不会有这么简单。这个问题,路遥先生回答得有点隐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思考的空间,也给高加林带来了太多的非议。有人说高加林进城后变成了陈世美,说他在城里卖完了自己的良心。我认为,高加林的抉择,确实将巧珍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但他的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对他的选择应该理解和尊重。试想,在当时有多少人能跨过城乡之间这条很深的鸿沟。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之间通婚,受害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下一代,作为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村青年,他们的奋斗不仅是为自己,更多的是为下一代,如果奋斗半生,到头来,自己的子女还是回归农村,这又有多少意义呢?当然,文化、地位等因素也是高加林选择黄亚萍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社会体制条件下,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是加林和巧珍都必须面对的。从加林进城的那一刻起,危机感已在巧珍心里产生。巧珍送加林进城时说:加林哥,你常想着我……你就和我一个人好……谁能知道巧珍说出这句话时,心里有多苦、有多痛。巧珍到县城看望加林,加林对巧珍说起家里母猪下仔的事很不耐烦,巧珍很委屈。巧珍的这些感受,正是他们之间的距离在巧珍身上的体现。如果把加林和巧珍的故事放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巧珍可以离土不离乡,到城里创业,凭着她的聪敏、智慧和勤劳,他们之间的这些差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此时,如果高加林还是选择黄亚萍,“陈世美”这顶帽子戴在他头上就名符其实了。
  说《人生》,不能不说说巧珍。在巧珍身上,有许多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最感人至深的是她那博大的胸怀和至真至纯的爱。巧珍对高加林的爱一往情深,始终如一,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她全身心地爱着高加林:“只要跟着加林,他让她一起跳崖,她也会眼睛不闭就跟他跳下去的!”当高加林告诉她,他将到几千公里之外去工作,表明他将和她分手时,她说:你到外面找个更好的对象……在外面你多操心。特别是她流着眼泪说的最后那句: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让多少读者潸然泪下。当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又不得不回到农村,此时的巧珍已成为别人的新娘。巧珍的姐姐巧英,准备在进村的路上羞辱加林一番,巧珍哀求姐姐别这样。她还逼着姐姐和她一起去向巧英的公公、大队党支部书记高明楼求情,为加林安排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在巧珍身上,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巧珍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巧珍的命运是那么悲惨,我深深地同情她。
  从改革开放起,时间已走过了三十多年,今天农村青年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农村青年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如果路遥先生还在世,他又会怎样给我们讲当代高加林的故事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人生读后感1500字读书心得
【视角 】《人生》——城乡矛盾的复杂性
看完路遥的《人生》,你会了解到的人生真相
《人生》的路在脚下
路遥在《人生》中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