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湛江太极网-太极历史-太极流派-陈杨武吴孙和

太极流派-陈杨武吴孙和

 

太极流派之陈氏太极拳

陈王廷,字奏庭,明末清初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孙。
        陈王廷是明代很受重用的武将,他擅长武术,在明皇朝灭亡以后,隐居在家,以打拳弄武教授儿孙们,作为晚年的消遣。他以戚继光的《拳经》为蓝本,创编了十三势、长拳、炮捶等拳路,后来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理论相结合,演化成今日之太极拳。戚继光《拳经》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训练士兵的内容。陈王廷从中吸取了二十九势,创编成太极拳套路十三势五路、炮捶拳一路。《拳经》三十二势的起势都叫“懒扎衣”,而陈王廷创编的这七套拳路的起势,也称为“懒扎衣”。所谓“懒扎衣”是指临敌时随意撩衣应战,表示武艺高强,不慌不忙地意识。 
        陈王廷造拳的创造性成就,是在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术,并运用了经络、阴阳学说。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柔化刚劲的爆发力量是结合了导引、吐纳术;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运用了经络学说;虚实、刚柔相济,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 
        太极拳中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更是陈王廷的首创,以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成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方法,不用护具设备,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的技巧。这是我国武术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创造性成就。 
        自陈王廷起,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太极拳,经五传至十四世陈长兴(一七七一至一八五三年)这一代,陈氏已仅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一路,亦即流传至今日的陈氏太极拳一路和第二路。 
        陈王廷是继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和戚继光同样是身为武将,都要研究武功,又有实战经验,接触有武功的人有多,所以有利于搏采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现在,太极拳运动已在国内普及,成为拥有最广大群众的体育运动项目。他的保健医疗作用,已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并已引起国际体育、医学界的重视。太极拳不仅已风行国内,现又逐渐走向世界。追本溯源,陈王廷对编创太极拳是由杰出贡献的。可以说,陈王廷不仅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而且是我国太极拳运动的开山祖。

太极流派之杨氏太极拳

创始人杨福魁(1799-1872),露禅,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家贫好武,在陈家沟人陈德瑚在永年开药店中干活。陈见其忠实可靠,聪明能干,便派其至陈家沟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设帐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但因每日事多,抽不出空闲时间,又怕陈不收自己为徒,便于工余时间,在一旁观看陈氏师徒练拳,时间长了,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材,不但不怪罪,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正式收其为徒。杨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觉得太极拳精髓。
    
        杨露禅学得陈氏太极拳后,经介绍到北京教拳。当时洋枪洋炮已经输入中国,有人感到面对洋枪洋炮,拳术的攻守技击作用将会减弱,于是出现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好春”的思想,主张下武术向健身防病方面发展。当时跟杨学拳的人中,不乏官僚和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这些人,平时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谈不上刻苦锻炼。据些,杨露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将陈氏太极拳中的跳跃、震脚、跌岔和显于外的刚劲等动作,改为不跳、不震、不跌、不速的动作,并对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作了改动,使整个太极拳的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后又经其子杨班候(1837-1892)、杨建候(1839-1917)改动,产生了小架和中架,杨建候之子杨澄甫(1883-1936)在祖传基础上再次修改定型,这便是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形态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杨式曾发展为大小两架,自小架传人吴家后,杨式不复再传小架。
     
        杨澄甫在修改定型杨式太极拳的同时,并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杨式太极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身体力行,在北京、广州、杭州、上海以及国处等地收徒传拳,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太极流派之武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河北永年县人。曾祖静远,以武庠生授卫千总总职;祖父大勇,字德刚,弱冠游武庠;父烈,邑庠生。史澄清,字霁宇,号秋瀛(1800-1884),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会试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弟海清,字酌堂,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举人,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禹襄兄弟三人俱秉承祖传武术,禹襄犹爱之。当杨露禅于壮年时由陈家沟返永年,寄居于“太和堂”药号,授拳自给。禹襄兄弟三人爱杨拳技,遂从问业。

        禹襄既有得于杨露禅,复拟访杨露禅之师陈长兴。1852年,禹襄赴兄澄清舞阳县住所,便道去陈家沟访陈长兴,时陈长兴已老,荐武于同族之十五世陈清平,时清平于赵堡镇教拳,武遂改从清平学技。
 
        陈清平学拳于陈氏十四世陈有本,拳架较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的支流。武禹襄自此方知陈长兴所传者为陈氏老架,清平所传者为陈氏小架。武学习月余,通其理法。

        杨露禅次子钰,字班候,从禹襄读书。杨常问班候读书资禀如何,禹襄以其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灵秀。杨遂请禹襄我课以拳技。故班候之技多得于禹襄。露禅学于陈氏老架,姿势宽大。后杨式太极拳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以班候学于禹襄为紧凑架之故。

        禹襄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兄弟倶宦游于外,但他毕生读书不仕,独居乡里,以授读为遣,暇则致力于太极拳。他逐渐熔杨露禅修改后的太极拳和陈氏小架为一炉,自成一家,后人称之武式。因武禹襄不需以拳技授徒自给,当时士大夫阶层亦不乐于为拳师,故其拳式所传不广。禹襄临终,犹为诸人论拳术,娓娓不倦,从学者以其甥李亦畲为最优。

        李亦畲(1832-1892),22岁时始从母舅学太极拳,身体力行二三十年,并仿禹襄总结经验体会之法,随时记录,粘贴于墙壁,一再修订,最后整理成文,多有著述。他所传拳术,以门人郝和为最精。亦畲晚年逢访技比手者,辄令郝和与之周旋。

        郝和(1849-1920),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体貌魁伟,深嗜武技,从亦畲习太极,两年余仅得粗迹,但勤学苦练六载。亦畲叹其笃,乃授以真诀,自此功力日进。

        武、李两家均为永年望族,二人皆以儒生自居,不轻易以拳技授人,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穷其妙,独为真传其窍要。

        为真初在舅父米号中从业,按时送米至李亦畲家,遂得从学拳技。亦畲见其勤学而获给微薄,资助其自设米号,从此家用渐裕。而子辈不能助理店务,为真愤而歇店,改业饴糖,亦不敷浩繁人口之支出,遂析产令子辈各立门户,己则出任永年中学拳术教员。四子中,惟二子文桂能传其拳技。自郝氏家道中落,文桂遂以教拳为职业,直到此时,武式太极拳才由永年流传外地。故武式又称郝式。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一般情况下,两手各管半个上身。手型无勾手,步型无扑步,架式小面紧凑,身法严谨,动作缓匀。

 

 

 

太极流派之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一八七0年——一九四二年),又名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他的父亲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候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全佑善于柔化,自成一格,成为太极拳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并改汉姓为吴。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一九一二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
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吴鉴泉的武艺也非常高超。他在上海时,一次,遭到几个壮汉的同时袭击,吴鉴泉虽已古稀之年,竟能轻快地将他们一一击倒。

杨露禅次子杨班候得武禹襄紧凑的武式太极拳之后,自成杨式小架,后收满族人全佑为徒,全佑(1870-1942),后鉴泉从汉姓吴。吴鉴泉曾将其父所传杨式小架,在上海开办武校,培养学生。后修改定型而另成一家,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重神静,弓步时呈川字形,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手时宁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态舒静的特点。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
吴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

 

太极流派之孙氏太极拳

孙禄堂(1860-1933),河北定县人,早年拜师于“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拳名家郭云深门下,深得形意精华,又从八卦掌名家程廷华学得八卦掌,刻苦练习,功入化境,在武林久负盛名,有“活猴子”之称,是当时国内有名的形意、八卦之家。他久欲学太极,尝欲与盟弟杨澄甫交流拳技,澄甫以为“各守所长足矣”而辞之。于是孙学太极拳之念益切。民国初年,他年逾五旬,此心犹未死。恰武式太极拳的要求,得到郝为真应允,孙由此得列太极拳门墙。后来,孙禄堂取形意、八卦、太极精华,融为一体,自成孙式太极拳。基主要著作有:《形意拳法》、《八卦掌学》、《拳意述鬹》等。

        孙式太极拳动作中手多以抱球形而开合,步多形意拳的跟步,亦称开合太极拳或活步太极拳,它既含武式的特点,又具形意、八卦的意味。动作紧凑而稍具快慢相间,步活身灵,开合有致。

 

太极流派之和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温县越堡镇人。幼禀赋聪慧,酷爱武术。19岁随本镇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经数载悉心苦练,尽得太极拳理真谛。清末,因保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李棠阶(现越堡镇南堡封村人)进京有功,备受皇帝赏识,钦封“武信郎”。在京居住期间,和广交各路武林高手,博采诸家之长,丰富自己。又孜孜不倦学习《易经》、《中庸》和理学著作,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回乡后,向师陈清平叙说经过,并演练经自己创新后的太极拳,师夸其“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骊珠之妙”。后来,他创新的拳式经其子孙和再传弟子推而广之,被称为“和式太极拳”(亦称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架式端庄舒展,大方自然,以走立式圆圈为主,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四大节、八小节诸要领。走架步活圈圆,为环无端,贯穿中、正、平、圆、轻、灵、柔、和八法。在技击运用上,擅长拿、跌、掷、打诸技,尤其擅长靠,素有“和家靠”之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二>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太极拳各流派源流与简介
太极拳的各个流派拳法有何区别?
全面的有关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能不能统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