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事旧人】当年察右后旗一中高中语文组的那些事(一)

当年察右后旗一中高中语文组的那些事(一)

/王成海

我在家乡察右后旗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组当教师十年,时间为1992年到2002年,带了不足三届半学生,分别是小半届的9798班(刚工作试用期一年),只给这两个班代课一年,且是97班班主任。接下来是完整的三届高中生分别为103104班,121122班,147148班,且分别任103121148班班主任。之后离开家乡学校,到如今已经差不多近十五年了。

曾经记得有笑话嘲讽乌兰察布人,说看不见自家烟囱就哭,这个笑话倒是有点打击面太大,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我其实正是这类没出息人之一,恋家恋乡情结太过严重。

我从来就没有过伟大的理想,更没有过光宗耀祖的念头,只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拿几个小钱,过平静安闲的日子。可能正是源于这种落后、陈旧、保守的被人已经唾弃了几千年的观念在我愚蠢的大脑里作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硬是义无反顾地把三个毕业去向都填了同一个地方,那就是老家、老家再老家,同学朋友劝也劝不住。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个如此爱恋家乡的人十年之后居然阴差阳错恋恋不舍地又离开了故土。到底是谁的错?真是一言难尽啊。

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离乡十几年,经常想起和自己一块共事多年的家乡中学高中语文组的同仁,也曾打听过他们现在的情况,据说现在家乡中学的语文组早已物是人非,当年和我一块呆过的老师或退休,或调离,或转行,或高升,现在所剩已是寥寥无几,此事让人听了不由地感叹连连,真是岁月如刀,刀刀伤人啊!但不管如何,当年同仁们的一言一行,一眸一笑,一举一动还是一直深植我心,恍如昨日……

 

语文组不管在那里的学校都是最大的组别,所以这些“之乎者也”的家伙们历来“侵占”的都是学校最宽大的办公室。当时我们学校高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纪六个班,还有文理高考补习班各一个,共计二十个班级,至少有十名语文老师。

那时,我们学校的房子都是平房,有砖的,有砖土混建的,共纵三行横五排达五十余间,我呆了十年,记得我们语文组四易办公室,由土房子到砖房子再到楼房。但不管在何处,语文组都是最聚人气,最有文化,最平等,最和谐,最快乐的地方。

曾记得,那时的校领导一点架子也没有。有两位五十多岁的数学老教师,都曾经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1986年才改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当时已经是学校副校长,他们不时就打着请教学问的幌子跑到我们办公室,其实哪是请教学问?而是不知从哪里弄来几个生僻字又来考验语文老师的认字能力,如果有人认识,他们觉得是语文老师应该的,如果没人认识他们就开始挖苦一番,并且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后者,直到我们组的几位老教师无法忍受,群起而轰之,他们才在“骂骂咧咧”中“抱头鼠窜”。除了副校长之外,校长也是我们办公室的常客,他一旦到来,我们办公室往往就会“鸡犬不宁”,因为他经常和我们组的几位老教师要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导火索往往就是校长的恶作剧,他要么给人家的馒头砸成饼子,要么给人家桌子上洒点水,要么把人家“贬损”得“体无完肤”,最后几人被迫奋起还击,那一场“厮杀”,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旁观者无不“动容失色,瞠目结舌”。当然最终的结局是“休兵罢战”,哈哈大笑,约定再战,校长往往在走的时候,甩下一句话,某某某你们三人等的啊……

除了学校领导喜欢光顾我们办公室之外,其它组的老师也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喜欢来我们这里坐坐,有时还保不住能从这里听到几个有趣的故事。

我们组长刘老师一贯诙谐幽默,擅长讲故事,挖苦人不带一个脏字,但让你颜面扫地,尴尬不堪,他曾经把这样一个故事安在我们学校某老师的头上,说我们学校某老师坐火车出门,在车上钱被小偷掏走了,当时尽管他感觉到了,但没敢阻止,待小偷离开之后,他越想越伤心,没钱什么事情也不能办了,于是猥猥琐琐追上人家,嗫嚅了半天说,你把钱给我吧,我的钱还有用了……从此“我的钱还有用了”这句话在学校流传了很久,人们有时候动不动就用这句话嘲讽一些吝啬不舍得花钱的人。有一次,他挖苦两个化学老师,说星期天这两位老师在街上遇见了,一个问另一个道,你干啥去呀?他回答道,我买点“氯化钠”去,另一个听了道,你菜出“氢二氧”啦,我们听后哈哈大笑。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刘老师还讲过许多,但由于时间过去较为久远,我都忘却了……

 

老师除了会讲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外,在我看来他还是个美食家。他们一家四口人,当时儿子已经结婚,女儿还在读高中,老伴在学校食堂做饭,家就住在学校的房后,距离我们办公室不足一百米。每天下午放学到上晚自习的那四五十分钟时间,他都来得及回家吃饭,吃完饭之后一来到办公室,就要向我们“汇报”他家的美食,把我们几个来不及回家吃饭肚里已经饥肠辘辘的人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有时候他也经常在我们面前讲述一些美食的做法,本来美食就够让人垂涎欲滴的了,再加上他口吐莲花般的渲染,往往能把我们带入一种望梅止渴的美妙境界。

孔子曰“食色性也”,吃吃喝喝是人们生活种最基本的东西,尤其亲朋故旧,志趣相投者隔三差五聚一聚聊一聊,热闹一番是人人都喜欢的事情,但因为那时我们工资都很低,下不起饭馆,只能把这种聚会偶尔以“打平行(hang)”的形式,也就是AA制式的凑份子活动,迁移到自己的家里举办。每人一二十元钱,买点鸡蛋、猪肉,再买点煮熟的猪肘子和凉拌小菜等,当然也不能少了几瓶好酒,在星期六的中午到某一位老师家吃喝一顿,这种活动成为那个时候我们经历的最美风景。

教师的工作历来没有挪前转后之说,一直都是按部就班雷打不动的,夏天还好点,每到冬天班主任还是六点半之前就到校,这可害苦了那些年轻老师们的小孩,记得我们有个同事周老师,刚结婚不久,孩子两三岁,他们夫妇都是班主任,每天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早早就把还在熟睡中的孩子带到了办公室,等他给孩子取下围裹的衣物时,孩子还迷离打呼地瞌睡着,不过多亏他每天给孩子买一个很昂贵的“小当家”干吃面才得以把孩子安抚住,之后他把孩子放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就忙他班级那一大摊事务去了,直到八点多之后才再把孩子送往幼儿园。

那时的冬天,很多老师们的早点就是从家中带个馒头在炉子上烤一烤,喝上一缸子开水就交代了。记得有一位姓韩的老师,有一次大胆奢侈了一把,五毛钱买了一个北京颖松方便面,当时吃得那个香呀,以致把自己的人生观差点彻底颠覆,他一边吃一边感叹说,什么时候咱们能天天吃一个方便面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没过几年,吃个方便面就不再是什么神话了,但对一些老师似乎还有难度,有一位姓陈的老师,刚从土牧尔台调下来,他是半家户,妻子没有工作,且还在土牧尔台料理一些农田,他和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住宿舍,为了节省钱,他们父子三人每天早晨都不吃早点就等中午的午饭,他曾经和我说过,好多次在讲上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浑身发软,眼冒金星,头上不由自主地流下大汗。到了礼拜天他想回家帮助妻子干农活儿,但却为五元的火车票钱而发愁……

未完待叙......

你的关注转发就是对我艰辛写作的最大支持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分享“老事旧人”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印象中的科布尔:职业中学
高中语文老师的堕落
高考第一天
聚焦 | 像他们这样做课改,没有理由不成功!
一个学科组何以走出7位校长2位教研员
演讲稿||我想成为幸福长高的贡献者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