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牧尔台中学一一我的最高学府(一)
土牧尔台中学一一我的最高学府(一)
张书亮
各位朋友,我说“最高学府”,大家会认为不恰当。其实我一生的读书过程,最高学历是初中一年级,这一年就是在土牧尔台中学度过的,所以土中便是我眼中的“最高学府”。
      
 一九六五年秋天,我考上了察右后旗第一所国立中学一一土牧尔台中学。土牧尔台是啥地方?那时的我心里非常迷茫,我想象不出这地方是个什么样子,也是个城市吗?龚占美的父亲说,就是九台,那地方可灰了,一年四季的大黄风。我有些失望。后来听我爹说,那地方是个大集镇,属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设置的第九军台(就是军事驿站),当地人都称九台。据说当时从北京到外蒙有二十多个台,九台是其中之一。解放后察右后旗旗政府就建在那里,1953年修建的集宁到二连的铁路又穿过土牧尔台,且算作一个大一点的车站。原来这土牧尔台也有点历史了,听着父亲的讲述,我像一个旧时蒙着头纱坐在轿子里的新妇揣测夫家一样,想象着我心中的学府所在的大集镇的红火样子。它像集宁市一样大吗?我想肯定比不上,但它是后旗的大地方,大概总比四王柱中心小学好吧。
       
九月一日开学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坐上火车奔向土牧尔台镇。一路上我从车窗向外张望着。因为此前我从来没有到过家乡北边任何的地方,连最近的白音察干都没去过。火车晃荡着,一路也过了几个大小车站,白音察干、乌兰哈达、阿贵图这些地方看起来还好,有些集镇的味道,尽管都是蒙古名称。

火车经过土牧尔台的时候,列车员用好听的普通话说:土牧尔台车站到了,各位旅客请准备好您的行李物品,准备下车……我们居然也是旅客了?我一边满脑子想着这个问题,一边慌忙地去拿行李,朝车门口挤过去,一边又朝车窗外望去,远远地瞭见车站高高的水塔、那高大的俄式站房以及周围的木栅栏,车站北边高大的工人俱乐部,还有不少砖瓦的房子……我的心里有些欣喜,还真有点城镇的味道。乡村里的人,那时看到村里的房子,全是泥土石头的,见不到一块砖头。当看到砖瓦的房子时,便觉得是城镇了。我们随着下车的人群,东张西望地走出车站。因为是学校开学的日子,站前的小广场及马路上满是背行李的学生,闹哄哄的一片,阳光下漾起一层厚厚的尘埃,我如同一条浅沟里的泥鳅,与同类拥挤着游弋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写着“热烈欢迎新同学”的红色横幅,横幅下有不少土中的高年级学生热情地帮我们这些新同学搬运行李,只见他们把我们的行李放在几辆小平车上,一同拉走。这时我还意外地遇见了小学时隔班同学李月梅,她说这是学校派他们来接新同学的。这时我心里暖暖的,似乎一下子少了些陌生。

混沌中我随人流拥进一座歪斜在墙角的大门,他们说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了。看着这大门我心里有些茫然。此后便随着同学们的引导去这里报名,那里领书,找宿舍,领饭票,认教室,糊里糊涂地在这偌大的校园里跑了几大圈儿,总算办完了一切,长吁一口气,就等着上课了。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学校还在报名,我们早来一天的便无事。我在47班,夜里跟本班同学住了一宿,还是不熟。我又和本村的龚占美两人满校园里转,如刘姥姥进了荣国府,看看那青砖青瓦宽敞的教室,有走廊的办公室,能容纳千人开大会的大礼堂以及砖铺的甬道,宽阔的大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等等,把校园里那些边边角角都踩了个遍。唯独对那个开在校园西南角上的大门感到不满意,我们俩人站在大门口遗憾了半天。
      
土牧尔台中学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千多平米,是一所全部由国家投资建立的公立学校,当时有蒙文授课班和汉语授课班,是全旗第一所初级中学。特别是蒙文班,周边各旗县的蒙生大都在这里就读。土中的第一任校长是阿嘎栋色,第二任校长是宝音陶克陶,留日学生,第三任是德力格尔,第四任是苏永庭,第五任是闫捷,以上五任校长当时都是副职主持工作。我到土中上学时闫捷仍为副校长,行校长之职,那时我们还经常看见闫校长带着手枪在校园行走。听说那时土中的校长与旗长是同级别干部,我们很少见到校长,偶尔见一次很是稀罕,不像现在的校长每天在大门口站岗。据说司明65年调来担任书记兼校长,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一时期的教导主任是雷英,学校开大会时见过几次,后来担任过旗教育局副局长。史秀老师教过我们政治,也担任当时学校的团委书记,我当老师时,史老师已经是教育局人事股长。
       
在土中读书期间,使我非常感叹的是土中的校舍建设,其一是当时国家刚解放没几年,一穷二白,为让内蒙的孩子能学上文化,居然能在这后山荒漠投资建设如此完备的一所中学;其二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非常合理,甚至很有些艺术的味道。
        
这里我不妨再说说当时土中校园的建筑布局。整个校院为长方形,东西宽200多米,南北长近400米,院墙是五尺多高的土坂墙。1966年春天,学校在校园南墙正中新开了大门,并且建了传达室,于是歪在西南角的大门也成为历史的记忆了。新大门虽然比旧大门宽大漂亮也合理,可跑校生却觉得还是旧大门更方便些。
       
近五十年过去了,土中当时的一切对我而言似乎还记忆犹新。从大街上走进土中的大门,左边是新盖的传达室,一个叫邢俊山的中年男人日夜驻守在这里,他既是大门的看守者,也管着全校师生的书信往来及学校报纸文件的送达,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敲钟,每逢上下课和其他时间节点,他便提着锤子悠悠地走上教师办公室后面西边那高高的钟台上,于是清脆响亮的钟声便传遍了校园,甚至整个镇子,其实那钟只是一截三尺长的钢轨,但声音极响亮,全校师生的行动全听他指挥。他和我们开玩笑说,全校他的官最大,校长也听他的。我让你们上课就上课,睡觉就睡觉。说完,笑笑,提着锤子去了。他敲钟敲得好,分秒不差,而且节律控制的好,他说敲钟是:“三上两下五预备,起床睡觉一嘟气”,你一听钟声便明白该干啥。他还有超强的记忆力,全校师生的名字大概都记得,那个学生来信,他都能直接送到你手上。学生们常和他说笑,不叫他老师,就叫老邢。唉多年了,不知老邢现在在哪儿呢?
      
土中整座校园坐北朝南, 进了大门是一条大道,左右又各分一条,象树枝分叉一样斜着通向两边的教室,中间一条直通办公室大门,三条道形成的夹角是绿化区,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
      
站在大门口,向北望去,是东西一列三栋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高大平房。中间一栋是教师办公室,东西各一栋是教室,各有五间大教室,每间教室开前后门,前后黑板,白色纸顶棚,前黑板下有水泥讲台,还有高高的半圆形讲桌,课桌是油漆的单人单桌,可容纳五十多名学生上课,这是我当时见过的最阔气的教室。
      
 办公室这一栋开着三米多宽的大门,大门上面的屋顶凸起一个三角的造型,三角里镶一个红色大五角形,使人觉得很有气势。这一栋略比东西两栋高大些。走进去是一个宽大的门厅,东西两侧是走廊,约有十多间教师办公室。门厅直通后院,顺着砖砌的小甬道,走上十多步,却是一栋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开窗,中间是直通南北的长长的走廊,走廊左右两边墙上开门,通往各办公室,有教师办公室,器材室,图书室,校医室(原来的校医室在旧大门口)等等。这栋竖办公室(我们这样称它)东西两侧各又是坐北朝南的四间大教室,与中间竖办公室合起来看,象大鹏张开的两翼,有腾飞之态。东边是四间教室,西边的四间分别是音乐室,乒乓球室、书报阅览室(阅览室占两大间)。上音乐课的时侯学生们直接去音乐室,晚上自由活动时间许多同学便拥向阅览室。顺着南北走向的竖办公室(我只能这么表述,因为其他所有屋均为座北朝南,只有这一栋是南北走向,东西开窗,中间走廊,而且比其他房屋更高大,是砖套边瓦顶建筑。)的走廊向北,出了走廊又是一条砖砌甬道,(甬道两边各有一块揭示板。)走十几步远,是三栋略矮的砖套边瓦顶正房,屋檐都有红色木围板,甬道直通中间一栋房子正中过道,过道左边是后勤办公室,右边是伙食部,我们每星期订饭、领粮票就在这里,其余为宿舍,东西两栋也都是学生宿舍。从中间过道穿过去,再往北便是学校最宏大的建筑一一大礼堂,平时也是我们的饭厅,开饭的时候住校生都拥进礼堂,每十二个人为一组,统一打饭,每组有一张一米宽两米长的黄油漆大饭桌。只有开学或放假举行典礼仪式,或举行全校文艺晚会时,全校师生都有序进入,那时礼堂兰色木顶棚上的吊灯全部打开,舞台上也灯光全开,这时的礼堂显得格外辉煌。礼堂属砖套边瓦顶建筑,屋檐都有红色围板,据说是全旗最大的礼堂,可容纳八百多人,我为学校拥有这样高大堂皇的礼堂感到骄傲和自豪。自此从学校大门进来,中间一条路穿过三栋房子直通大礼堂南面中门。这条路是整个校园的中轴线,将两边对称的建筑象串珍珠似的穿起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大礼堂后边是食堂,食堂与大礼堂有一封闭的通道,可供学生领饭。礼堂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篮球场,木制的篮球架涂成蓝色。再往后便是宽阔的操场,木制足球门蹲守在东西两头,似乎在等待着驰骋彊场的体育健儿。操场南边有一朝北的露天主席台,每天早上做操的时候,由体育老师徐成领操,学生们跟着做操,徐老师高大骄健的身驱和优美舒展的领操动作,使同学们格外钦佩。操场西边有四五排砖套边平房,是教师宿舍和家属房。东边靠院墙是学校的猪舍,马圈,饲养室及饲料储藏室(学校是要种校田的)。学校的院墙全部是五尺高的土坂墙(土坂墙是那时一种简便快捷省钱的垒墙方式。建的时候在墙基两边横立长木板,中间填上湿泥土,夯实,然后层层叠起,省工省料,而且比较坚固),那时也是整整齐齐。同时校园内还合理种植了树木,我来土中读书时,早已绿树成荫。现在想来,当初建校时的规划师也颇具匠心,使整座校园既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又很有艺术造诣。后来我也见过不少学校,比得上土中建筑格局的不多。多年了,我时时忆起曾经给了我希望的母校,遗憾的是我在那里仅上了不到一年的课,到了1966年的6月份,文*革便开始了。从此我就离开了土中,再也没有在学校念过书……
            
(未完待叙)
大家都在围观的热文
太美了,察哈尔的初秋居然是这样的!
那年月,家乡有所霞江河中学
吃压栈糕
妈妈的缝纫机
妻子种菜

作者近照

【作者】老Q子,本名乔有才,二连浩特人,籍贯商都,喜欢文学、历史,是一个穿梭于现实和历史的行者,作品以散文和随笔见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一件大家都在关注的事情”一点点看法
【征文036】郭增吉 | 林县一中,我遥远的记忆
加州理工:“小而精”造就全球最佳
张纪平:北洋魂
参加学府中学“幸福教育”论坛有感:幸福是教育必须做的事情
车轴山一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