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历史有“秦国不封建,故其国祚不久”这个说法?

每一个

喜欢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大秦铁鹰剑士

作者简介:头条号历史问答达人

我一直认为,秦国之亡,并不是因为出了个秦二世与赵高,这不是根本原因。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郡县制。为什么呢?

秦为什么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制度上要采取分封制呢,还是采取郡县制呢?

丞相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他强调东方的燕、齐、楚等地,距离秦都遥远,如果设置诸侯王,恐怕镇不住。王绾所提,即是后来西汉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以郡县制为主体,以分封诸侯为补充。

廷尉李斯则认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他以周代分封诸侯导致混战为反面教材,认为不应该分封诸侯,对于诸皇子以及功臣,只要从国家赋税中拿出一部分赏赐就足够了。

秦始皇拍板:“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同意李斯的建议,保留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现代史学家多对秦始皇、李斯搞郡县制评价甚高,认为是时代之进步。郡县制的产生,是对分封制导致诸侯争战的恶果的反思,是在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批判。

从这点看,它是合理的。然而,郡县制作为一种与历史传统完全有别的新制度,它的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试错的。

任何一种新制度,特别是推倒重来的制度,都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落差,因为社会所有个体的集合,充满太多的变数,新制度引发的“化学”反应,往往是出乎理论家的预料。

郡县制的恶果,在秦始皇去世后,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一:没有抑制暴君与权臣的机制

秦国之亡,亡于秦二世;然秦二世只是傀儡,故而实际亡于权臣赵高之手。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赵高这样能翻云覆雨的权臣呢?在之前八百年的周王朝历史上,为什么就没有赵高这样残暴的权臣呢?

并非周代人的道德水平高,秦代的道德水平低。而是周代的封建制,中央的权力是有限的,是受到诸侯的制衡。

当朝廷为奸臣所把控时,诸侯们立马可以将他解决掉。诸侯制的初心,就是以诸侯拱卫王室,权臣操纵王室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

赵高的出现,正是秦国郡县制,或称高集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巨大漏洞。这个新的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是不完善的。

当中央的权力完全不受制衡,那么,谁能操纵朝廷,谁就能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之下的人性,失去制衡力量下的人性,往往暴露出最恶的一面。

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二:皇家宗室遭灭顶之灾

从根本上说,秦国并非亡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之手,而是亡于赵高之手。

赵高发动沙丘之变后,杀扶苏蒙恬,操纵傀儡秦二世,实际上成为秦国的实际控制者。

我们看史书,觉得秦二世胡亥似乎是很傻乎乎的人,赵高叫他杀兄弟他就杀兄弟,叫他杀姐妹他就杀姐妹,甚至指鹿为马他都信了。

我觉得这不是真相,除非是精神有问题的人,否则没有人会去怀疑自己的眼睛。真相只有一个,秦二世只能这样了,他害怕赵高,根本不敢与他作对。

赵高以最干净利索的手段,把秦始皇的儿女们都杀光了:十二个皇子绑赴街头砍死,十个公主车裂处死。

说实话,我觉得赵高是变态。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赵高其实不是太监,我并不太同意这种观点。

太监心理变态比例是比较高的,以赵高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心理变态,否则怎么想出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来杀掉毫无威胁的如花似玉的秦国公主呢。

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王绾的提议,如果秦始皇采纳其议,把皇子们分封于东部诸地,赵高能这么轻而易举地一网打尽吗?

秦国郡县制恶果之三:催生大规模的民变、起义

郡县制固然扼制了诸侯混战,但却导致另一种破坏性更大的战争:大规模的民变与起义。为什么会这样?

大家注意一个历史事实:夏商周三代,民变与起义是很少的;自秦代后,每个朝代都避免不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没有呢?

农民起义的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官逼民反”!当一个政府暴虐无度时,活不下去,自然要铤而走险。为什么夏商周没有大规模民变,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商取代夏,是诸侯的力量;周取代商,同样是诸侯的力量。诸侯对朝廷的权力制衡,并不是一句空话。

然而,当诸侯不存在时,这种制衡力量就不存在了。那么,要对抗政府,只能以底层百姓(最受苦)的暴动为主要方式,这种暴动的烈度、破坏力、残酷性,都远远超过商伐夏、周伐商的诸侯对朝廷的战争。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变。后来农民起义如家常便饭,究其根源,在于中央集权制。所以,郡县制关闭了诸侯混战的大门,却打开了农民起义的大门。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秦国郡县制的恶果之四:在民变的背景下,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力

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评论秦国灭亡的原因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看法固然没问题,但我感觉有点空洞。

以前秦灭掉东方六国,也没干过什么仁义之事,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卒,暴虐如此,也没见“攻守之势异也”。

为什么陈胜吴广区区几百人起义,最后竟成燎原之势呢?秦政暴虐固然是原因之一,郡县制的漏洞也是一大原因。

起初,秦国将全国分置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征服一些新的土地,再置四郡,共四十郡。

每郡主要长官有郡守(掌政务)、尉(掌军事)、监(掌监察)。郡以下设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设世袭。

郡守、县令对朝廷的忠诚度,怎么能与同姓诸侯王相比呢?

我举两个例子,两个秦汉之交历史主角的发迹史:

一个是刘邦。刘邦本来落草为寇,沛县县令见天下反秦势力高涨,想把辫子一盘搞革命,萧何、曹参对他说,刘邦是黑老大,您不如把他请回来。刘邦回到沛县,县令有些反悔,被底下一帮人给杀了,刘邦便据有沛县,开始他的反秦事业。

另一个是项羽。项羽跟叔叔项梁本来是逃犯,后来反秦起义爆发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把辫子一盘搞革命,就把项氏叔侄召下麾下。不想项氏叔侄果然厚黑,乘机杀掉殷通,项梁自领会稽太守,开始其反秦事业。

大家看看,刘邦与项羽的革命,背景居然有点相似,都是秦国的官员想干革命,把他们给请来的。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郡县制之下,郡守也好,县令也好,对帝国的忠诚度,着实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反秦起义后,岭南的几个郡,趁着北方战乱独立了,这便是后来立国九十多年的南越国。当初秦国以五十万人征服岭南,留多少军队在南方,我们不知道,但是留守兵团一个都没回去。倘若当初秦始皇把岭南分封给某个皇子,就不可能如此无动于衷了。

历史事实证明,王绾才是有远见的,倘若采纳王绾之议,秦国决不致于那么早就亡国。事实上,西汉开国后,刘邦是全盘接受王绾的理论,以郡县制为基础,在距首都较远的地区设诸侯。这一制度,确保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两汉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大家思考:在诸侯实力较强的时期,多出明君;在诸侯被分割得弱小后,多出昏君与权臣。适当的权力制衡,才能抑制人性中的恶。

一旦权力不受任何制衡,必定是流向恶的一端。与其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如用制度约束住恶欲的纵横。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分封制遇到推恩令开始消亡,为何朱元璋要实行分封制?一文说清楚
宏观历史视野中的楚汉相争
商鞅变法决定了秦朝的兴衰,改革是把双刃剑
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风云激荡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还保留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
刘邦诛杀功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最后博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