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玄宗对安禄山恩宠有加,杨贵妃还收他做养子,为何他还要反唐?

每一个

喜欢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大秦之歌

作者简介:头条号历史问答达人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浓墨重写的王朝,他所缔造的辉煌盛世和灿烂文化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山。然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一场大规模的暴乱却让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王朝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这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

这场动乱直到唐代宗元年(公元763年)平息,整整持续了8年时间。起因复杂,持续久远,影响深刻的“安史之乱”无论对于唐王朝,还是对于中国历史发展,都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件。

安禄山的父亲是西域胡人,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死了之后,他随着改嫁的母亲来到胡人将军安延偃家里,做了这个胡人将军的养子,于是把自己之前的名字康禄山改为安禄山,随了养父的姓氏。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样,也是突厥人与西域人的混血儿。从他们的出生也可以看出当时唐王朝是很开放的,首都长安也到处是胡人和汉人的混血宝宝,更别提边关少数民族地区了。

当时,这两个人都在营州(今天的辽宁朝阳)这个地方当兵,由于这个地方少数民族多,他们两个也就能说六种少数民族语言,沟通能力很强。两人的主要工作是维护市场秩序,让各地的生意人都守法遵规搞好交易。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被同时提拔为部队领导,一步步又成为大唐帝国的边关守将。

虽然两个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安禄山相对要跑的快一些,他最得意的时候,是受到了唐玄宗非同一般的恩宠和信任,并被杨贵妃収为养子,成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身兼数职,红的发紫。史思明比起安禄山要略逊一些,他最后只做到平卢节度使。

很多人不仅要问,唐王朝对安禄山和史思明恩重如山,且他们两人的权势熏天,这么一个牛逼的人物放着好日子不过,怎么会想起来造反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义无反顾的发动叛乱,非要置唐王朝于死地呢?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给出了很多答案,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大致总结起来,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唐王朝的府兵制作有很大关系。怎么来理解这种制度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唐初的府兵制度吧!

大唐王朝建立初期,为了国家稳定,推行了府兵制,当时把天下分为10道和634个府,这个道在军队体系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军区,府相当于地方武装部或者军分区这种单位。而关内所占的数量有261个之多,明显的是关内重于关外,也就是说,在李渊、李世民执政时期,把防守的重点放在了关内,对关外只是做了基本的战略布局。

府兵制刚开始时对大唐王朝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府兵制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府兵制已经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造成诸多弊端。

唐玄宗上台之后,要开创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加之防守边关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不愿意呆在条件艰苦的边关。面对这种情况,唐玄宗接纳了宰相张说的建议,大量招募士兵扩充禁军队伍,直接把地方武装变为国家职业军人,一下子全国转型的职业军人上升到十二三万的规模,非常庞大。

这样做本来效果还不错,但到了唐玄宗后期,这种把府兵变成职业骑兵的做法又被渐渐废掉,原因不得而知,估计与所谓的裁军有很大关系。这样一来,守卫边疆的兵士就成了当地预备役战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兵,他们一边从事生产,一旦边关有事,也能集结成军。

但这些人有一个缺点,一个是人数比较少,一旦发生战争,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另外一个就是平常基本不训练,对于战术技能的掌握很不到位,单兵作战能力差。

同时,朝廷为了扩充镇守边疆的战士,又推行招募“长征健儿”的制度,给这些守卫边关的士兵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长期住在边疆,而且对边疆10镇的节度使实行久任制,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军队的司令员,可以干到退休甚至更远。

当时边疆10镇的兵力规模有49万人,每个镇平均下来也有近5万人,安禄山所管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总兵力就达到十八万三千人,已经颇具规模,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将帅久任,拥兵自重,外重于内,尾大不掉难以控制,这为安禄山的反叛提供了军事力量。

二是唐玄宗后期,大唐王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旧唐书.地理志》“河北道”条目里写道:“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这句话的意思是参加安禄山叛乱的人,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士群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不能不说唐玄宗时期失败的民族政策了。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最活跃的一个朝代,当时的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奚、契丹、新罗、室韦、突厥、杂胡等,他们在这里杂居生活,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所以社会持续秩序不是很好,为此唐玄宗曾多次派军队进行镇压讨伐,到了最后,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和汉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们极力排斥汉人。

不但如此,他们还对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区充满向往,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长安开开眼界,吃吃长安大餐,穿一穿中原的绫罗绸缎,也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别看唐代是当时最开放的是一个国家,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和汉人的关系还是非常紧张。

安禄山是个聪明人,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当上三镇节度使以后,一方面极力讨好自己的老板—唐明皇和杨贵妃,一方面又在积极的培植自己的势力。

公元754年,也就是在他发动叛乱的前一年,安禄山突击提拔了奚、契丹将军500人,中郎将2000多人。

公元755年,在他准备发动叛乱的当年,再次把32个汉族将军辞退,取而代之的是胡人将军。同时他还收养了契丹、新罗、奚等少数民族健儿作为自己的养子,数量达8000人之多,为自己的谋反积蓄力量。

三是安禄山反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迫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是被宰相李林甫逼迫的。李林甫这个人非常坏,可以说唐代中后期的党争都与他有关系,是他开启了唐朝党争之先河。他当上宰相第一件事情就是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

本来唐朝有一个“出将入相”的政策,主要是鼓励官员既能上阵打仗,又能在政府里做文职干部,而且以能力论职务,是个比较合理的制度。

但这个李林甫上台之后,就打算废除这个制度。他虽然诗文写的好,肚子里的坏水也不少。

有一天他来到唐玄宗的办公室,给老板建议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唐玄宗当时对李林甫很信任,根本没有考虑李林甫这些建议后面的真实意图,就非常干脆的答应了。

殊不知李林甫的建议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上是想长期霸占宰相位置,把没有党派的社会下层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放在边疆,这些人没有文化,不识文字好欺负,即使有了功劳,也很难回到朝廷,只能眼睁睁的老死在边疆。

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打的精巧,但却对朝廷造成了很多问题,第一个是贫苦老百姓和蕃人胡人极度不满,这种安排看上去是让他们去工作,实际上和流放没有区别。第二个是边防重镇从此落入了这些蕃人手里,尾大不掉,成为朝廷最大的隐患。

所以,这种建议不知道唐玄宗怎么会答应得这么快呢!想都没有细想就批准了。

其次被太子逼迫的。安禄山当时眼里只有一个皇帝,就是唐玄宗,他每次到长安来觐见唐玄宗时,就是不去拜见太子。不拜也就罢了,他还高调的对外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

这话让太子听了很不高兴,这个安禄山也太目中无人了,看我上台以后怎么收拾你,非把你打趴下不可。

对于太子的反应,安禄山也心知肚明。随着唐玄宗年事渐高,安禄山觉得太子继位以后,自己一定没有好果子吃,肯定会设法除掉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戈一击,还有胜算。这种状态下,安禄山做好了反叛的准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再次是杨国忠逼迫的。李林甫之后,杨国忠凭借着杨玉环的面子,当上了大唐帝国的宰相,杨国忠看到安禄山在唐玄宗、杨玉环跟前红的发紫,就有了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在里面,而且安禄山手握重兵,骄傲跋扈,既不把太子放在眼里,更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所以他好几次给唐玄宗汇报安禄山的问题,打小报告,希望把安禄山拉下马。

但唐玄宗这个时候却极度清醒,根本不屌杨国忠,对安禄山一如既往的深信。

看见老板不相信自己,杨国忠就计划演出一出戏,让唐玄宗上套。

他安排自己的亲信门客,围攻安禄山在长安城里的府邸,杀了很多安禄山身边的卫士和亲信,希望以此激怒安禄山,让他提前造反。

就这种戏精,就这样的水平,他也能当上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宰相,真是让人能笑掉大牙。

安禄山最后反叛唐朝,就是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进行的,要清君侧。

四是安禄山反唐也跟唐玄宗有很大关系。唐玄宗刚上台的时候,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锐意进取,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那个时候的他如同先祖李世民一样,任贤纳谏,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的一天比一天好。

但随着年龄增长,唐玄宗的个人爱好也多了起来。《新唐书.玄宗纪赞》这样写他:“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可见他已经变成一个享受型的皇帝了。远君子亲小人,近奸臣疏贤臣。

公元736年是开元盛世由盛急衰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任用马屁精李林甫为宰相。

张九龄是一个像魏征一样的宰相,喜欢向皇帝直言自己的建议,且为政清廉,任人唯贤。

在《新唐书.崔群传》里这样评价这件事:“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

李林甫上台后,朝廷的风气立马变了,谁要是说政府的坏话谁就是大逆不道,是要被罢官甚至被关大狱的,每天都是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陈腔滥调,玄宗皇帝耳朵里每天也乐于沉湎其中,优哉游哉。

对于安禄山的反叛,也有一些告密者,但玄宗不但重视,还把这些人一一捆绑之后送给安禄山处理,你说他这种智商天下岂有不乱的道理。

后来安禄山正式起兵谋反,边关告急文书十万火急的送到他跟前,玄宗皇帝却还在做梦。《通鉴》上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反应:“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当朝皇帝居然到了这种麻木不仁的地步,国家又怎么能稳定发展。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由盛而衰的主要责任: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和懒政
安史之乱(一)前因后果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
大唐帝国之痛:强盛帝国走向崩溃的转折(2)
从安禄山的发迹史探寻其叛变唐朝的真实原因
安史之乱:盛唐大厦轰然崩塌究竟是谁的责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