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还有什么

说起赵武灵王,人们往往说的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锐意进取,放下架子学习胡狄的便利服饰,重视新战法的开发和应用,发展了中原骑兵战术,由此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中华第一伟人。但赵武灵王的成就远非军事革新一项,他将赵国带上了战国以来的巅峰,靠的不止是军事创新,还有他在外交领域的纵横捭阖。他为赵国营造了立国以来最理想的国际环境,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周围都是强敌,但他另辟蹊径,不但为赵国拓地千里,还交好各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无论是日益强盛的秦国,还是同家兄弟魏韩,亦或齐楚大国,都争相拉拢与他。没有国家敢于或愿与同赵国为敌,赵国处在了整个战国时期最佳的地缘态势当中。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还做了很多。

稳住根本:从魏赵争霸到三晋同盟

赵武灵王赵雍继位时只有十五岁,他的父亲赵肃侯壮年去世,殊为可惜。赵肃侯雄心勃勃,东面硬刚齐国,争霸中原,南面则向魏国开战,争夺三晋主导权。连年的征战令赵国损耗极大,而且在诸国中结怨甚多,颇受孤立。赵雍接手时的赵国,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也不为过。

赵雍继位后给赵肃侯办葬礼,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万人前来吊唁。五国明显是善者不来,因为从古至今都没有派上万军队赴他国吊唁的规矩,而且素来与赵国交好的韩国反倒没派军队来,五国如果是好意捧场,那就见鬼了。

在这次大危机中,赵国君臣上下一心,外联韩宋,分化楚魏,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关,赵肃侯得以安然下葬。赵雍乍一当上国君,就被先上了一堂国际政治课,深切感受到了敌国的险恶和友邦的重要。由此赵雍执政期间,尤其注重维护同盟关系。

赵雍继位后刚刚稳定局势,就邀魏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赵国相会,修复成侯期间布满裂痕的三晋关系。魏韩赵三家同出晋国,领土更是犬牙交错,是真正的兄弟之国。在秦齐楚三国日益兴盛的大背景下,三家实在没有必要再内耗下去。赵雍在会盟中向魏襄王服软,承认魏国的领袖地位,这虽有违成侯遗志,但赵国此刻最需要就是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低调些不是坏事。自此会盟后,此后数十年,赵与魏韩都没有再发生大型战事。为了进一步巩固同盟,赵武灵王五年,赵雍刚刚二十,便迎娶了韩国公主,巩固赵韩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相比赵肃侯的四面出击,赵武灵王的政策显然消极弱势的多,但也更加克制聪明。赵国是四战之地,西边是强秦,南面是韩魏,东方是劲齐,北部是蠢蠢欲动的燕国,中间还有一个不消停的中山国,说是五战之地也不夸张。赵国再强,也不可能同时对付这五个方向的敌人。处理起这些邻国关系,刚刚继位的赵武灵王要比他的父亲有章法的多。

这些邻居中,韩魏无疑关系最近,尤其是韩国,两家世代交好,是必须维系并加强的一组关系。赵肃侯为了同魏人争夺三晋的主导权,三晋之间伤了很多和气。赵武灵王一继位,大大方方地退出了主导权的争夺,卖给魏国一个大大的人情。魏国这些年实力下降明显,对争霸力不从心,反倒在此时等来了赵国的服软,颇有些雪中送炭之意,魏赵关系就此掀开新的一页。

尽然三晋恢复联盟,那么赵国就必须同齐国划分界限。三晋是齐国西面争霸中原的最主要对手,自然不愿意看到三晋和好,赵国若再同齐国关系暧昧那就正中齐人下怀。但是赵武灵王又不想做出头鸟开罪势头正盛的齐国,各种方寸很难拿捏,需要在漫长的现实斗争中感悟提升。对于燕国,赵武灵王则简单直接的多——强硬外交。赵武灵王初继位时,燕人就曾出兵进攻赵国的代地,赵武灵王力排众议,亲征燕国,大败燕军,迫使燕国割地求和,为燕赵边境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赵国邻国中最后也是最令人头疼的秦国,赵武灵王采取了坚决对抗的政策,不同于可以讲道理的齐人,秦人蛮横好战,而且三晋正堵在秦人东出的必经之路上,双方是死敌。赵武灵王并不奢望这位本家能对赵国高看一眼,而将它视为赵国最大的威胁,三晋同盟的最主要的假想敌也正是秦国。

赵武灵王继位后,外交政策一改前朝的混乱状态,以三晋同盟为根本,压燕防齐,共御强秦。要点和轻重都有了,虽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国策,但好歹是成体系了,一切都还有进步的空间。

进退有序:从五国相王到抽身中立

赵武灵王确立了三晋同盟后,三家马上合伙干了一件大事,联合当时还未称王燕国和中山国一起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率先称王。九年后,也就是赵肃侯死后第二年,秦惠文王不甘寂寞也称王了,随后韩国也跟上了,掀起诸侯称王的狂潮。到了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在纵横家公孙衍的策划下,拉上韩国和剩下还未称王的主要诸侯赵国、燕国和中山国会盟,互相承认对方的王号,由此就和秦齐楚等大国并列。

赵武灵王完成了父亲未曾达成的成就——成为王,足够赵人激动一阵子。魏韩成全了赵武灵王的王名,可不仅仅是为了送个顺水人情,更是为了拉燕国和中山国入伙,建立更广范围的抗秦同盟。

这次五国相王的成果事实上被人低估了,很多人都认为三晋此举惹恼了齐国,导致齐国对参加合纵满怀疑虑。但不管三晋如何做,向来独树一帜的齐国也不会对合纵有多大兴趣。与其讨好心不在焉的齐国,还不如坚定下盟友的信心。

公元前318年,以相王五国为核心的抗秦合纵正式成型,这也是战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合纵。三晋拉上了燕国,推楚怀王为合纵长,一起攻秦。合纵军在前期取得不少战果,将秦军追到函谷关下,但联军内部各怀鬼胎,尤其是楚人还不想和秦人彻底撕破脸皮,不愿真出力。秦军稳住阵脚后,将合纵军各个击破,联军大败而回。第一次合纵就此失败。

这次失败对赵武灵王打击很大,在账面实力上,联军绝对高出秦国,然而就是因为人心不齐,结果被秦军以弱胜强,这是绝对的耻辱。赵武灵王随后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退掉王号。

赵武灵王此举颇有破罐子破摔之意,这次合纵让他明白秦楚齐才是一等大国,魏国次之,赵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称王的虚名并不能赵国取得质的提升。与其戴着王号招惹是非,不如退而示弱,减小聚焦在赵国上的注意力,取得闷声练习内功的窗口期。

主动去掉王号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可能被人耻笑怯懦,并贴上“容易欺负”的标签。但后续的时局变化,证明了赵武灵王的这次退步示弱是有价值的,为赵国退出争霸战争创造了契机。

合纵失败的第二年,秦军出关攻击发起合纵的三晋,赵军再次大败亏输。魏韩选择割地求和,赵武灵王则拒绝妥协。秦军东出的主要攻击方向便由魏韩转向赵国,随后几年,秦国接连攻赵。然而秦人每次都是点到即止,打下几座城池便撤军了。秦人此举是试图打服赵国,将他拉向自己的阵营,但赵武灵王始终不向秦国求和,秦国见啃不动,只得暂时搁置了赵国。

赵武灵王之所以不向秦国低头,是算定了秦国不会全力对付赵国。赵国有黄河天险,即使被秦军突破了晋阳防线,后面还有太行山屏障邯郸,秦军很难对赵国造成实质威胁。而秦国的主要扩张方向也不是北线,而是中线的魏韩和南线的楚国,这也是为何每次秦赵战争规模都不大的原因。

在赵武灵王退掉王号后的几年,赵武灵王以实际行动宣告了赵国退出争霸战场的决心。赵国虽屡遭秦军打击,但并未向他国求援,没有谋求抗秦合盟,向秦人表明不会赵国再是秦国的敌人;而与此同时,赵国始终未同秦国媾和,也是在向其他诸侯证明不会加入秦国阵营,让诸侯吃了个定心丸。再加上他主动退王的举动,赢得了诸侯的同情和好感,在诸侯中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形象。

赵武灵王无疑是一个十分务实的国君,果断舍弃王号的虚名,减少了外部势力对赵国的干扰。难得可贵的是他还很有原则,抵住了诱惑和压力,始终独力抗秦,最终为赵国赢得了中立国的地位。

广结善缘:从燕昭王到秦昭襄王

第一次合纵的失败除了严重影响了赵国以外,对燕国的震动也不小。燕王哙基本放弃了南下争霸的念想,开始闷头修理国政,但他的治政方式并不是亲自上阵,而是将国政托付给国内名望甚高的相邦子之。最后干脆将燕国让给了人家,燕王哙的太子姬平不服,发动支持者反对子之,双方互不相让,最后大打出手,燕国顿时乱成一片。最后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十二年,姬平战败身死,但旧太子党的人不屈不挠,拒绝和子之合作,燕国仍然动荡不安。

当时齐宣王正在积极向外争霸,他认为这是控制燕国的好机会,于是齐人以替太子平报仇的名义派兵入燕平乱。此时燕国上下乱作一团,无力抵挡齐人的干涉,燕国全境几乎被齐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子之也被斩杀,燕国成为齐国事实上的傀儡国。

齐国轻松地吞并了堪称万乘之国的燕国,无异于一场地缘政治大地震,首当其中受到影响的正是赵国。齐军占领燕国后,对赵国形成了包围的态势,所有的核心领土几乎都处在了齐军的攻击范围之内。赵武灵王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着手策划复燕。

然而,赵武灵王并不打算亲自上阵同齐军对垒,这不符合赵国韬光养晦的国策,他不想因此事再给赵国惹上麻烦。在齐军占领燕国后,赵武灵王首先向齐宣王提出了一个领土交换请求,用赵国的高唐交换齐国从燕国新夺得的武阳、易城等地。齐赵两国大致以古黄河为界,赵国在西,齐国在东,高唐正是位于黄河东岸的重城,位于齐国北部边境的关节要点上,可由于历史原因掌握在赵国手中,齐国对这座城池是望眼欲穿。如此的战略要地是齐国无法决绝的,齐宣王当即同意了领土交换,反正付出的也是燕国土地。赵武灵王这么做相当于承认了齐国对燕国的占领,齐国自不会将赵国视为敌国。燕国领地到手后,赵武灵王转身就许诺燕人,会将这部分领土还给燕国。赵武灵王此举明面上看如同赔本赚吆喝,可事实上齐国对高唐本就势在必得,与其将来战败后割让出去,还不如现在做个顺水人情,而且换得的燕国领地并不会全部还给燕人,这种情况下收点好处费是理所应当的。

赵武灵王许诺的对象是燕国在韩国避难的公子职,他是原太子平的弟弟,本无望继位,但燕国经此大难,燕王哙、太子平尽、相邦子之尽皆死难,公子职一下子成了燕国正统继承人之一。赵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这位落难公子的价值,他派人从韩国接来了公子职,送他回燕国争位,并向他支招向秦国求援。

秦国和燕国是姻亲,算下来秦惠文王和公子职还有血缘关系。燕国和秦国是有情义在的,而且齐国此时咄咄逼人,占领燕国后势头都要盖过秦国了,成为秦国在北方的最大对手。故秦国也是有意帮助燕国复国来打压齐国的。果然秦惠文王接到燕人的求援信后,立刻纠集魏国进攻齐国。至于其他楚韩宋鲁等国也不愿齐国继续坐大,纷纷支持秦魏的复燕行动。公子职秘密返回燕国后,也在燕境展开了复国运动,驱逐齐国占领军。齐国双拳难敌四手,最终撤出了燕国,燕国复国,公子职正式继位,是为燕昭王。

在燕国复国过程中,赵国虽未直接出兵,却起到了关键作用。燕昭王自然对赵国充满感激,而且在燕齐交恶的前提下,燕国也只能靠向赵国。赵国就此收获了燕国这个维持了二十余年友好关系的盟友。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秦国也发生了内乱。秦武王意外身亡,他死的是如此仓促,以致于都没留下子嗣和遗嘱。秦武王的几个弟弟纷纷起来争位,秦国朝臣分成几派,各自支持自家公子,朝局上下乱成一锅粥。赵武灵王又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干涉秦国的好机会,秦武王正好有个哥哥嬴稷在燕国为质,虽然他一直不被秦国王室所喜,但也是理论上的继承人之一,赵武灵王看上的就是他。

赵武灵王派人将嬴稷从燕国借出直送回了咸阳,其实嬴稷能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肯定是可以给咸阳的大火再添上一勺油。秦国越乱,赵国越安全

然而,咸阳事态的发展充满了黑色幽默。嬴稷作为质子,本是诸公子中最边缘化的一位,可咸阳城内的公子势均力敌,谁都没有取得明显优势,秦国政坛就此陷入僵持。在这种情况下,毫无背景的嬴稷反倒成了能被各方接纳的人物,最终嬴稷登基,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即位,避免了秦国发生更大范围的分裂,保住了秦国在诸国中的优势地位。赵武灵王的如意盘算落空了,但他力助嬴稷即位,与这位未来的雄主结下了善缘,秦赵关系就此稳定,十多年再未发生大的战事。

赵武灵王对国际时局变化的感觉可谓极度敏锐,迅速抓住了燕秦两国动荡的机会,弥合国际关系,扩大了赵国的影响力,还免于落下跋扈的名声。当然,他的外交活动不止于此。在他推行胡服骑射的第二年,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外交活动。

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史记·赵世家》

他派出去的这些人才不仅仅是外交官,还是与各国人才互换计划中的一部分,楼缓和仇液就一度担任秦国与宋国的相邦。赵武灵王向各国表达睦邻友好的意愿,也得到了诸国的认可,赵国的国际环境达到了史上最佳。

厚积薄发:从攻略中山到退位主父

赵武灵王的大规模外交活动,是对诸国的示好,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吞并中山做准备。

中山国和赵国、燕国一道称王,是体量不逊七雄的大国,《战国策》就有专门的中山篇。消灭这样的国家势必在诸侯中掀起滔天大浪,破坏诸侯间的均势。君不见前不久齐国占领燕国,几乎导致全天下一道倒齐。所以赵国要想吞并中山,必须慎之又慎,避免重蹈齐国的覆辙。

吞并中山的风险是如此之大,但赵武灵王仍然决意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看地图就知道盘踞太行山中部的中山国正好位于赵国的腹心,隔断了赵国东西之间的联系,南北间的交通也随时有可能被中山国切断。齐国等域外大国就曾扶持中山国制衡赵国,导致赵国无法全力向外。吞并中山后,赵国的版图才能像一个正常的国家,所有领土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赵国要想更加从容地面对日趋激烈的争霸战争,将中山国纳入赵国版图势在必行。

吞并中山的最大阻力并不是中山人的强大,而是外部势力可能的干涉。这一点赵武灵王从燕齐之事就看的明明白白了,这才和各国打好关系。这样即使日后各国有心反对,至少在面子上他们也会过意不去。

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赵武灵王为了这个百年大计还做了很多其他准备。一直以来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都被认为是锐意进取的表现,但在当时看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赵武灵王执意让赵人向胡人学习,在中原人看来,分明是自甘堕落,赵国势必要沉沦。诸国决策层虽然不会看问题这么浅薄,但会做出赵人想退出中原争夺,而是向北发展的判断。因为时人看来,不管是“骑”还是“射”更适合同草原上的轻骑兵作战,而不是对付中原的重装步兵。中原诸国也就因此会放松对赵国的警惕心,中山国本是鲜虞种,和周室诸侯并非一族,赵国对付完中山国后并不会对他国有多大影响。

赵武灵王经过一番准备,将赵灭中山对外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赵国完全吞并中山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期间赵国并没有表现出足够强大的武力。有很多次赵军明明可以取得更大战果,赵武灵王却都放弃了。后来中山人丧失斗志后,赵武灵王也没有直接吞并,而是另立傀儡,实行间接统治。赵武灵王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都是为了尽量减小他国对赵国的猜忌,给他国以赵国实力并不强的印象。赵武灵王吞并中山的整个行动都没有引来来自他国的任何非议,不得不说是战国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灭中山可称赵武灵王一生中最得意的代表作了。

结语

在占领中山成板上钉钉之事后,赵武灵王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宣告退位。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正值壮年的赵雍宣告退位,由幼子赵何继位,自己退居幕后称主父。此后赵国国政由赵何及朝臣打理,他则主管军事,继续壮大赵国实力,直到可以全面对抗秦国为止。赵武灵王的这个操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太上皇”不是没有,但丢掉国政,只管军政的“太上皇”只他一人。这种二元体制是他对壮大赵国的新尝试,但这次的实验最终失败了,失败的代价极其沉重的,赵武灵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国在他手中即将彻底绽放时便戛然而止了,后继者赵惠文王中止了韬光养晦,开始向南参与诸国争霸,赵国失去了超然的国际地位,成为关东众国的普通一员。现在看来,确有些像揠苗助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武灵王的乾坤外交之术
胡服骑射为什么发生在赵国?其他诸侯国就不能学学赵国吗?
看看战国之中最有可能统一天下却又失之交臂的四位雄主
赵武灵王——我只是想把梦想飞得更高一些
赵国的兴衰与干部政策
战国七雄大事件之燕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