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桥 | 沉默的农具

总第1514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乡下的那些农具,看上去木头木脑,其实都是语言大师,只是它们如饱经风霜、看透人世的老人,平时缄默不语。

扁担,多半时间靠在门扉的背后。它们是一些有自知之明的智者,知道自己有用武之处而不必计较容身之所。乡下的孩子,跟着大人出去作客吃饭时,只能端着碗站在大人的身后,大人夹什么菜,孩子就吃什么菜。如果哪个孩子不识相,哭着闹着要挤上桌子,当场被训斥、额头吃几个“毛栗子”不说,下次再有机会出客,母亲身后跟着的,可能就是小弟弟小妹妹了。

扁担,就是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不计较位置,默默站在门后,一旦主人有需要,随手可拿,开始和人的肩膀亲密交谈。

记得我家有三根扁担:两个毛竹的,一根桑木的。常用的是毛竹扁担,生产队收稻子、麦子、黄豆、秸秆,挑大粪、上河工……不计其数的农事,都离不开这些普普通通的毛竹扁担。那些把命运拴在土地里的农夫农妇,按照各自的习惯,用左肩或右肩或左右肩交替,与扁担进行长长短短的对话。日久岁长,这悄然无声的对话,如字刻石中、墨书纸上,虽是无语,却有印记:由青泛黄的毛竹扁担中间,每个和扁担有过长期对话的肩头,一定会有同样红紫色的烙印,一种彼此心领神会的默契。小时候,偶尔去十里外的集镇上,在我走不动的时候,父亲扛着我,我喜欢抚摸他双肩正中、后脑勺下方一个鸡蛋大小凸起的肉瘤,酱紫色。后来我知道,这酱紫色的肉瘤,是勤劳的父亲用一生光阴与扁担对话的记录。

桑木扁担长于毛竹的,它不轻易开口和人对话,一旦对话,必定是重量级的。一麻袋两三百斤的粮食,一台几百斤的水泵,甚至生产队打谷场一角的石碾子移到别处,都得动用桑木扁担,都得起码两个有气力的壮汉。他们一前一后,喊着“杭呦杭呦”的号子,步履沉稳,不疾不徐,呼吸均匀,桑木扁担在他们的肩上有节律地展示着自己的韧性。当然,我得承认,作为“看别人挑担子不吃力”的旁观者,我这是带了诗化的描写。有段时间,大道河靠近长江口边,建了个码头,专门把大石块运到对岸的江北去。有几次,我和弟弟一起去码头干活,用桑木扁担把每一筐都有两百多斤的石头抬到泊在岸边的水泥船上。岸上十几米,颤颤巍巍的跳板十几米,加起来只有三五十米的路程,让我感觉桑木扁担和我说的每句话都那么尖锐、生硬、火辣辣,仿佛句句锥心。

扁担家族中出过两个有名的,一是“朱德的扁担”,井冈山毛竹做的;一是“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扁担,湘江边桑木做的。

扁担是主攻手,还需要一位好二传,扁担有一些形影不离的好搭档。最常见的是一副麻绳,不用的时候,绾在一起,挂在扁担的一头。麻绳负责和收获的庄稼直接对话,把原本散兵游勇一般的麦子、稻子、秸秆乃至杂草,聚拢在一起,然后交给扁担和双肩。偶尔,不善表达的一些麻绳,说服不了那些庄稼,走到半途,散了,落了,弄得挑担子的人手忙脚乱,一脸尴尬。这种话不投机的窘境,你我都遇到过。也有一时忘记带麻绳的,或者麻绳不够用了,有能耐的老农,会动员稻草、藤蔓甚至长茎的杂草,代替绳子,和那些看似谦逊实质桀骜不驯的庄稼们做一番纪律约束工作。一副挂钩,也是扁担少不了的伙计。有条件的,用小拇指粗细的钢筋,弯成两只形状一样的挂钩,类似秤钩。更多的挂钩,是利用像老师批改作业打的“√”一样形状的树枝加工而成的。这些挂钩,系着绳环的一头配合着扁担,负责和有提梁的水桶、竹筐等对话,让水桶等听从自己的安排,听从主人的召唤。

和扁担一起站在破旧木门后面的,还有铁锹、锄头和钉耙。

圆口洋锹引进之前,家里的铁锹有大小两种,都是略呈弧面的方口。大的,口径超过20厘米,上肩部左右焊了对称的“耳朵”,一脚掌宽,便于脚踩上去使劲;小的,口径则在15厘米左右,无耳。铁锹不论大小,包括更小的铲子,它们喜欢和泥土说话。泥土不轻易开口,铁锹们必须锋利。生产队大片大片的庄稼地,是一锹一锹翻过来的;公社浩大的灌溉工程,是一锹一锹开挖的;紧临农田那些淤积了的池塘河汊,是一锹一锹清淤的……锹,如同“黑旋风”李逵的板斧,不说则已,一开口就是快人快语,干脆利落。锄头、钉耙稍有不同,它们喜欢和泥土细言细语,善于剖析,说话之间,有时还不忘替土地整容一番:清除杂草,平整田畴。贴心的恋人,说着悄悄话的同时,会自然地理顺爱人凌乱的头发,抻平皱了的衣角。锄头,钉耙,是土地贴心的恋人。

放在房屋的角落,或者挂在土坯墙上的,应该还有一两把弧度优美的镰刀,弯月一般。和大大小小的铁制农具一样,镰刀也是“铁嘴铁牙”。和它们对话的,多半是庄稼,有时候也有芦苇、茅草或者树枝。别嫌弃镰刀和庄稼们对话时,一直重复“咔嚓咔嚓”一个音调,它才是田园牧歌中最美妙的音符之一。大大小小的铁锹,几乎不间断地和泥土说话,始终伶牙俐齿。镰刀,有懒惰的时候(追究起来,当然主人该负领导责任了),一段时间不开口说话,锈蚀了,嘴拙了,木讷了。这时,得让镰刀先和磨刀石对话一番。磨刀石,是一些铁制农具的“语言培训机构”。

有些农具,一旦开口,喜欢高谈阔论,像个大演说家。比如连枷,面对躺在打谷场上的麦子、黄豆或油菜,连枷上下翻飞,噼里啪啦,很像一个手舞足蹈、吐沫横飞、高声说笑的人。我曾经想了好久,明白连枷有很强的表达欲,但给它上场的机会不多。一旦有机会,就拼命表现自己。用来扬尘的木掀,去除瘪谷的风车,脱粒的“掼桶”(注1),灌溉排水的水车,和连枷差不多同样的说话方式、语言习惯。

水桶和河水说话;粪桶和粪便说话;木叉(注2)和草把子说话……所有的农具都有自己的倾诉对象,都有自己的方言。

有些物件,不能归于农具之列。像靠在屋檐下那柄孤独的鱼叉,挂在树枝头晾晒的那张渔网。它们一有机会,就会和纵横交错的河汊池塘里的鱼虾们说着居心叵测的话。一叉飞去,叉中的或许是喜悦或沮丧;一网撒下,撒进的可能是充实或空虚。农家的人,和那些沉默的农具相处太久了,他们偶尔会换一个交流对象、一种交流方式。

面对长相各异的农具,我曾花费很多时间,想读懂它们沉默的内心。可浅薄如我,目光如何能洞穿岁月的长河?这些农具,有的从《诗经》里走来,有的从汉赋里走来,活过了五千年、三千年……有的至今还没改名易姓,比如“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的这把锄头;有的,花名册上写着它们的曾用名耒、耜、锸……更多的,已经隐名埋姓,隐居在历史的深处了。

大音希声。说了五千年、三千年话的农具们,早已修炼成沉默寡言的哲人,无需用更多絮絮叨叨的语言来说明自己、证明自己。面对轰隆隆驶过田野、飞过天空的播种机、收割机、无人飞机,农具们更是选择集体性沉默。如果有一天,它们能在一座历代农具博物馆聚首,默然相对,这一定是它们最好的历史宿命。

2021年11月1日于湾山

注:

1、掼桶:一种木制斗状脱粒农具,上口为四边宽约2米的正方形,高度约1米。每年10月中下旬收割水稻后,农人用此农具,每边各站一人,将稻穗在桶沿、桶壁内用力摔打,使稻谷脱落积于桶内。农人形象称之为“掼桶”,机械化作业之前,江南水稻产区多见。

2、木叉:木制或铁制农具,长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农人堆积草垛至一定高度后,地面一人手持木叉叉起草捆,抛至草垛上,供站在草垛顶上之人继续堆积;二是未普遍使用化肥之前,农人常在田埂边,用淤泥和杂草混合一起发酵,沤制农家肥,届时需用木叉将沤制好的肥料均匀抛洒到空地里。

作者简介


赵桥,江苏句容监狱民警。

往期精彩




【一脉心香】赵桥 | 拉板车的父亲

【我的高考记忆】参赛作品:那一年,我的高考 | 赵桥

【报告文学】赵桥 | “情愿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朱穰丞、朱白兰爱情传奇

  赵桥 | 侠者阿紫

  赵桥 | 土地的名字

  赵桥 | 桑叶青青桑葚红

赵桥 | 同窗“竹海”小聚记

赵桥 | 张老师

赵桥 | 红梅一点香如故——杂忆邓红梅同学

赵桥 | 那些坛坛罐罐和大缸——故乡物事之一

赵桥 | 腰子盆——故乡风物之二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思想的农具
【农耕】《春耕将至,来看看老沔阳这些传统农具》
[散文]一些农具
百件“器具”,见证朱泾记忆,还有伟大变迁!
农村即将遗失的文明——传统农具,问君知多少?一起来探讨
回忆录 我的几件农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