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存葆 | 至尊美神

总第2734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伟大的艺术品,是人类心匣中最为瑰丽的宝石。任凭青枝变朽木,砾石化泥尘,红粉变骷髅,帝王化烟云,至高至美的艺术经典,却能在岁月的冲刷里避免湮没与腐朽,益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是这样的稀世之作。

2006年深秋,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时,曾在世界最大的美术殿堂——巴黎卢浮宫里,度过了眼睛最为销魂的四个多小时。法国朋友为使来访的中国作家,能在一些世界顶尖级的美术作品面前多伫留一会儿,便把参观的时间定在一个星期一的午饭时分。其间,我与同仁们曾三度来到《蒙娜丽莎》跟前凝睇,画面里所蕴藏着的极优雅的语汇,所流溢出的令人不可抗拒的美的感召,让我们心醉神迷。

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从部队一位画家偷偷珍藏的《欧洲绘画大师作品集》里,第一次读到《蒙娜丽莎》。她的微笑,曾让我觉得满屋生春。八十年代初,军旅油画家秦大虎,曾给我临摹了一幅“蒙娜丽莎”,我把她挂诸书房。她使我愈发确信人的高贵与尊严,谁也没有权利去亵渎神圣的人生。光阴荏苒,人生如梦。想不到四十余年后,我能在卢浮宫里一睹《蒙娜丽莎》的真迹。

高七十七公分,宽五十三公分的《蒙娜丽莎》,难称宏篇巨制,但她呈现出的意境却是那样的邈远幽深;端坐画中的蒙娜丽莎也没有倾国倾城之貌,但她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般仪态万方,就像至尊美神,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至尊美神的身后,有蜿蜒的河流、玲珑的小桥、苍茫的山峦;有丛林旁隐现的湖泊;有奇幻、柔和的天穹。达·芬奇仿佛用一种神奇的水把大地洗濯清净,以致使山野、水流变为天国里才有的景色。这景色里似乎糅进了细雨和百花相氤氲时才散发出的气息。为将这至尊美神描绘得出神入化,达·芬奇一改当时欧洲画家画肖像时,通常采用的仅绘侧面半身和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胸像构图,且将透视点略为上升,使构图呈现金字塔形。这就使观众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过去只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细细领略的美质。

时画中的蒙娜丽莎,身无饰物,尽洗铅华。她那秀美柔软的黑发与墨黑的衣着,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和谐与优雅,使她的面部与交叉在胸前的双手益发凸显。她的白晢、柔润、温软的右手,轻轻按在左手上,显示着这位少妇的文化与教养、身份和地位。这只手向被誉为“西方美术史上最美的右手”。对最能表现蒙娜丽莎情感的眼角、唇边等关键部位,达·芬奇特别注重精确与含蓄的关系,达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女人,常被誉为上帝微笑的化身。微笑是人的灵魂之语。微笑里有文化的内涵和教养的折射。没有一种力量,能比一个自尊、自信而美丽的女子的微笑,更能打动人心。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梦如幻,摄魂夺魄,在西方美术史上,一直被称作“神秘的微笑”。与我同来的十一位中国作家,站在《蒙娜丽莎》的真迹面前,无一不被她的微笑所征服,所溶解。这时的我,只感到有几缕晨曦般的光亮在眼前飘忽,使我忘却了尘世间的喧哗与骚动。一种对艺术的陶醉,贮满了我的灵府。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科学家,实际上就是他所处时代的文化“寡头”。他以心血培育的文化圣果,既代表着一个世纪也能泽被若干个世纪。1452年,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一个海边小镇。这位被恩格斯称为“巨人中的巨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不仅是位天才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解剖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水利专家……他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地球只是一颗围着太阳转的行星,月亮的光辉仅为太阳光的反射。他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开山鼻祖,他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都有精确的探究与绘制。本世纪初,英国一外科医生曾按照他的设计,成功地做过心脏的修复手术。他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七千余英里。他最早设计出的汽车模型、机器人模型、飞机模型、坦克模型及一系列机械模型,点燃了现代人类发明的灵感之光。他是密码最早的发明者和利用者。他设计出的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图稿,仍令当今的专家们喟叹不已。达·芬奇说过,不是数学家不要读他的基本著作。他生前留下的科学手稿有一万余页,在他逝世二百年后被发现时,仍存有六千余页。有人说:“达·芬奇留下的六千页文稿,是十五世纪世界科学的百科全书”;还有人断言:“达·芬奇的这些发明设计,如果在当时发表,足可以让世界科学文明进程提早一百年。”

天才必定会摆脱习惯思维,能看穿事物的本体。罕见的天才,也总是通过各种学科的相互摩擦,让这一颗钻石去擦亮那一颗钻石。达·芬奇十四岁那年,成为意大利著名画家、雕塑家韦罗基奥的入室弟子。达·芬奇是个潇洒英俊、风度非凡的美男,韦罗基奥最享盛名的雕塑——《大卫》,就是以青年时代的达·芬奇为模特儿雕成的。

天才与美女,是最容易惹人妒羡的。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欲,它从来是不会休息的。1470年,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其中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儿画成的。《基督受洗》中的人物均已绘就,唯背景未画。教堂催促再三,限定必须在复活节前交画。此时,离复活节仅有七天。韦罗基奥带着达·芬奇到一湖边写生时,遇暴雨受寒而感冒。他只得命达·芬奇画背景。达·芬奇进得老师的画室,见以自己为模特儿的天使,被嫉妒成性的师兄们刮掉了。达·芬奇遂对着镜子照出的自己面容,先补绘天使;又按老师的艺术风格,连夜将背景画好。翌日,退烧的韦罗基奥,见达·芬奇将《基督受洗》补缀得那般完美,便紧紧拥抱着他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弟子。从此,他羞于再作画,只拿刻刀,专事雕塑。达·芬奇也一举成名,声誉鹊起

在照相机尚未问世的年代,画家是大自然的唯一模仿者。是达·芬奇首提绘画是一门科学,并全面阐释了点、线、面的理论。他绘画的精确度比之后世的照相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根据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渐进法,使形象由明到暗的过度是连续的,直如“船过大海浪无痕”,形成了独有的“无界渐变着色法”。达·芬奇对大自然具有天赋的洞察力。观察人物时,他好像微微眯起了眼睛,从不理会那些非本质的东西,而是注重探测人的心灵深处的微妙变化,能把人的灵魂中最隐秘的滑动的思想捕捉并揭示出来。正是渊深的科学文化的涵养,有机地融进了达·芬奇的绘画,才使得他的《受胎告知》、《抱银貂的女子》、《岩间圣母》等一幅幅杰作,给世界带来一次次的惊喜。特别是他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抗鼎之作。《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处于巅峰时期完成的。这年,他五十四岁。

任何大艺术家对自己的最得意之作,都往往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比爱情还要崇高。从不近女色,终生未婚的达·芬奇,在《蒙娜丽莎》杀青之后,无论漂泊到欧洲的哪个国家,都会将《蒙娜丽莎》带在身边,形影不离。法国国王法兰西一世,曾四次派臣仆以高价求购此画,均遭婉拒。1518年,法兰西一世第五次派心腹,来到达·芬奇的寓居地——法国圣克卢,软硬兼施,出三万枚金币,向缠绵病榻的达·芬奇诱购此画。达·芬奇移身下床,倾诉心曲后,跪求宽宥,方免遭杀身之祸。嗣后,达·芬奇隐姓埋名,拖着病体萍飘篷转,四处躲避。次年,六十七岁的世界画圣便溘然长逝。六年后,《蒙娜丽莎》几经辗转,落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之手。后来,她又一度成为拿破仑的专私。

命运多舛的《蒙娜丽莎》,于1794年入住卢浮宫。从此,她就以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力、感染力、渗透力,成为卢浮宫无可詈议的镇馆之宝,成为这艺术殿堂里的一抹最亮丽的风景。

《蒙娜丽莎》诞生五百年来,尤其是她栖止卢浮宫的二百余年中,人们爱她、崇拜她,一个庞大的世界仿佛都为她的微笑所倾倒。她的微笑,像霏霏春雨浇灌着人们的欢乐,洗涤着人们的忧愁;她的微笑,像从茫茫大海里初露出的桃花色的明霞,拨亮了人们生命的火星;她的微笑,像辉耀于天地间的七色彩虹,系结着国际间自由爱美的心灵。她是一个永恒而鲜活的生命,为人类所共有。

美是敞开真理的一种显露方式。美貌只可供人欣赏,只有大美、至美才能使所有的人无法抵御。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将《蒙娜丽莎》据为己有后,将之悬挂于“家训堂”,并令女儿天天模仿蒙娜丽莎的笑容,以人工培养这金枝玉叶的风韵。久经战阵、戎马一生的拿破仑,入住爱丽舍宫后,将《蒙娜丽莎》挂在卧室之内,每天早晚都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面对画中人伫立半天,忘却了宫中的一切。法国的民族英雄戴高乐将军出任法国总统后,每遇棘手国务或心绪不宁时,便驱车前往卢浮宫去赏读《蒙娜丽莎》。当他缓步走出展厅,郁郁不欢、怏怏不乐的神情便一扫而尽,嘴角漾着笑意,脸上绽开笑容。上世纪六十年代未,出任法国总统的乔治·蓬皮杜,也是个《蒙娜丽莎》的超级粉丝。他说过,他常常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甚至在梦境里都看到她的微笑。向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每访问法国,必去拜望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她还收藏了四幅此画的仿品,一再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又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艺术之美的魔杖所触之处,崇拜便成了风暴。据卢浮宫的抽样调查,每天到卢浮宫参观的滔滔人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冲着蒙娜丽莎的微笑来的。2000年4月4日,《蒙娜丽莎》要乔迁至卢浮宫中一个更大的展厅,只得让已连续“疲倦”了三十余年的美神“休整”一天。为不使观众徒劳往返,卢浮宫竟用十种文字,向全世界六千多家旅行社提前发布公告,以免使心仪蒙娜丽莎的观众兴冲冲而来,悻悻然而去。蒙娜丽莎的发烧友及粉丝,多如恒河沙数。卢浮宫每年都收到大量向她求爱的情书,卢浮宫拟选择其中文字优美、具有诗意者结集出版。世界上有些国家,还不时举办“蒙娜丽莎微笑大赛”,获奖的女士脸上总会漾着自豪而幸福的醉意……

《蒙娜丽莎》诞生五百年来,一直是一个极为耐人寻味的艺术现象。研究她的专著,已近三百部,可谓汗牛充栋。当今世界,仍有近百名学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把研究蒙娜丽莎作为终生课题。

关于蒙娜丽莎的原型,有的说她是某银行家的妻子,有的说她是某丝绸商的情妇,有的说她是米兰宫中的王妃,有的说她是意大利的名妓,甚至还有人说她是达·芬奇女人版的自画像。近年来,意大利一艺术史家宣称:他通过数十年对历史档案和资料的研究,证实蒙娜丽莎的真名为丽莎·盖拉尔迪尼,本是一富商的妻子,丈夫死后成了修道院的修女。于是,意大利考古队对这位修女的遗骸进行搜寻并发掘。声称要提取其骨骼的DNA,与其孩子的遗骨进行对比后,一旦确认,即可还原蒙娜丽莎的本来面目……

关于《蒙娜丽莎》画中的背景,一些研究者按图索骥,凡达·芬奇生前在意大利的足迹所到之处一一对号入座,若发现与画中背景略有相似之处,便勾沉稽往,旁证博引,言之凿凿地发表自己的“崇论宏议”。凡此种种,其结果必是越研究谜团越多。

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解读,更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哈佛大学研究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的视觉系统有关。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那微笑时而会温文尔雅,时而会安详严肃,时而会略带哀伤,时而又会有几分讽嘲与揶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解构并量化出蒙娜丽莎的微笑里,高兴占百分之八十三,厌恶占百分之九,恐惧占百分之六,愤怒占百分之二。倘若说这些研究,不失为一家之言,而有些“研究”则是离谱的,无聊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美国马里兰州的某博士言不及义地说:“蒙娜丽莎压根儿就没有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的生理缺陷。”法国里昂的某脑外科专家信口雌黄地道:“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她半边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才显得微笑。”有性学家竟发出这天的海外奇谈:“蒙娜丽莎刚经历过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有人甚至妄口巴舌地论道:“蒙娜丽莎的表情,如同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因为她吃了巧克力后体内产生了一种欢愉激素所致。”这话听来惊人,但持此说者,却罔顾了当时还没有巧克力的事实……

美之所在,虽污辱也不会贱。要研究美必须敬畏美。创造一位至尊美神,比建造一座华美的教堂或寺院还要艰难。达·芬奇是欧洲绘画史上的一个灵感的源泉。他从上苍那里借来那么多美的元素,那么多美的色彩,才创造出使几个世纪的人们都风靡的《蒙娜丽莎》;她的影响之大,受众面之广,是世界上任何一幅画作都不可比拟的。

至尊美神享受着人世间的至高荣誉。她的遭遇,必然会牵动爱美者的最敏感的神经。她行迹所至,也必然会受到最高礼遇。

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被窃贼从卢浮宫中盗走。法国像国家元首逝世一样,向全世界发布“讣文”,并将这一天定为“国难日”。当时法国著名的先锋派画家、诗人阿皮里奈尔因发过一句“我要烧掉卢浮宫”的牢骚,便当成头号嫌疑犯被逮捕;他的好友、大名鼎鼎的毕加索也因此受到牵连,被传唤到警察局接受盘问。两年后,案件告破,《蒙娜丽莎》重返卢浮宫时,法兰西举国欢腾,所有商店的物品,都打六折销售。

深居简出的蒙娜丽莎,曾五度涉足异邦,每次都享尽尊荣。1951年4月,她“出访”西班牙时,该国元首佛郎哥亲临机场捧画,马德里的二十万市民,皆化妆成堂·吉诃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1954年10月,她应邀“访问”英国时,首相丘吉尔派出六架专机、三百名礼仪小姐,将她从巴黎接到伦敦,丘吉尔亲到机场迎接。礼尚往来,法国也破例允许丘吉尔隔着玻璃抚摸此画三次。丘吉尔在触画时,竟激动得双臂不断颤抖。1963年,《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的三个多月里,每天都有四万余名保安人员为她的安全而忙碌。参观者要经过六道关卡,接受各种仪器检查后,才能一睹她的芳容,并严格规定,参观者在她面前只能停留三秒钟。1993年,蒙娜丽莎周游欧洲共同体诸国时,其安全保护措施比当年她在华盛顿时更为精细严密。多年来,她每隔半年就要到科研部门全面“检查身体”,启程时,有三十辆警车左右压队,另有二百余名荷枪实弹的彪形大汉前后护卫……

一切能够伴随着人类走向终极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心灵杯盏中的情感晶体,她能代表着人类所痛苦﹑所热爱﹑所梦想的一切。我所以称《蒙娜丽莎》为至尊美神,因为她有无边之真诚,极端之善意,冰雪之聪颖,至乐之境界。

伟大的艺术品是没有国界的,但伟大的艺术家却有着自己的祖国。前几天,我从央视上获得意大利十五万民众一起签名,吁请法国将《蒙娜丽莎》归还意大利的新闻。此消息引发起我车轮般飞转的思绪,六年前法国朋友对《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如数家珍般的讲述,又一齐拥进我的脑际,遂写下这篇小文,献给那些真挚热爱蒙娜丽莎的人们。  

2012年9月28日于济南

作者简介

李存葆,山东五莲人。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合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散文集《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高山下的花环》入选1989年美国嘉兰德公司出版的“20世纪世界文学丛书”。

往期精彩回顾



李存葆 | 写在李翔美术馆开馆之际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对“蒙娜丽莎”了解多少(图)
隐藏在《蒙娜丽莎》的惊世疑团
求一篇关于美术鉴赏的论文 字数在3000左右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同一个蒙娜丽莎,不一样的美,今天带你认识这位姿态万千的“女神”!
蒙娜丽莎的笑容
达·芬奇:对人体的“解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