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裕慎 | 庐山云雾无尽美

 

总第1486期

文 | 沈裕慎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庐山,多少人只是在诗文里、彩画上有过一面之缘,甚至是 只闻其名,便为之梦绕魂牵。秋风有情,我终于如愿以偿,和朋友们一起,畅游庐山。诗的庐山和庐山的诗同样令人向往。可是,一个问号老是在叩 击着我的心扉:庐山的诗意境界和它那奇特的、魅人的美,究竟在哪里?它居然能吸引那么多的诗人和画家,为它驻足,为它泼墨…… 

#1

谁能解除我心中的问号?我翻开一本《庐山导游》,庐山依 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似可窥见,又无影可寻;似可捕捉,又稍纵即逝。我们只能在朦胧中追寻。

据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遍游庐山之后,和他的友人黄山谷来到西林寺,观看了寺内翰墨淋漓的题诗,却找不到佳作。他感慨之余,遥望寺外青翠的群山,苦思冥想。然后,索笔题诗于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刚写前两句时,为他托砚的黄山谷,尚且觉得平平,毫无新意,但当看到后两句时,惊叹不已,激动得几乎掉下了手中托着的砚台。

这诗,倒也概括了庐山谲奇的意境。然而,我以为,庐山最谲奇的莫过于云雾万状了。黄梨洲在他的《庐山游记》中写道:“庐山之奇莫若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 然如海。”而庐山云雾之美,在于它瞬息万变,使景色具有诗般的 境界。我既为那景中的诗所吸引,浮想联翩;又为那诗中的景所动 容,更添雅兴。云雾,竟使庐山的诗与诗的庐山合而为一了。

这庐山莫非是雾的故乡?我的文友中有位是旅游报的副总编辑,他告诉我说,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庐山市境内,东偎婺 源和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河,南靠滕王阁,北临长江,西邻京九 铁路,怀里还抱着许多湖泊山泉飞瀑,所以饱含云雾之气,平均每 年有雾约190多天。说着,他背出一段文字来:“庐山云雾,其静如练,其轻如絮,其厚如毯,其软如绵,其间如海,其白如雪,其光如银……” 

在晴朗的日子,庐山是奔放的。千山万壑层层叠叠地,从高高的峰顶逶迤而下,颇有千万匹脱缰的马群,直奔一马平川的鄱阳平野之慨。山显得突兀峥嵘,令人激越。可在云雾弥漫之际,庐山却另是一种格调。这171座峰,云缭雾绕,难得朴素、柔和而幽 深,看山,那山若隐若现,没有际涯;看林,那林恍惚迷茫,没有尽头。一峰与一峰之间,明暗显得不同,色调千差万别。陶渊明的 诗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早晚都如此美妙的云雾,蕴含着多少令人怡然自得,不言而喻的恬淡之情啊!

如在山间踽行,那恬淡之情就更为亲切了。林梢薄雾韬晦,流云绕山浮度,淡霭萦谷游移。轻柔的风,散发着野花的清香。林间的蝉鸣,似乎是这天地间唯一美妙的音响,颇显出“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意味。息肩亭畔的一碗清茶,欢喜岭上的悠然一瞥,锦绣谷中的左顾右盼,谷底铺满紫雾,像透明的大海,深不可测,谷面片片浮云,却像披着面纱的少女,时而成群结队,翩翩 起舞;时而展翅飞翔,互相追逐;时而前呼后拥,欢跃嬉戏……她们显得多么莹洁高雅,妩媚多姿;而且从她们身上,我还闻到了浓郁的芳香,这是野花和绿叶的香,它在云雾中发酵,酿出了“茅台”和“五粮液”……我不只是用口吸着,而且敞开了我的心灵在痛饮,我真有点醉了,沉浸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里。真是千般风流,万种幽情…… 

庐山上有不少云雾石刻,如“纵览云飞”“日近云低”等等, 李白留恋云雾中五老峰的秀色,决心“吾将此地巢云松”;白居易见 庐山的清泉白石淡霭,便“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两人都在此建草堂。至于陶渊明就更不必说了。自从“郡遣督邮至县”,他自解印绶去彭泽令之职,回到庐山脚下星子县栗里他的故乡,便“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欣然自得,乐天知命了。他甚至借庐 山康王谷中恬淡的境界,来描绘他所憧憬的那与世隔绝、自食其力的 乌托邦世界,写了《桃花源记》。毛主席曾对庐山的景色赞叹不已, 挥笔写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对庐山的云雾和景色,描绘得生动、真切、深刻。 

#2

云和雾,是水的幻影。云雾使山色恬淡,也使飞瀑缥缈。李 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云雾使人间秀峰之瀑,染九天缤纷之色,天河里的飞流,何等浩荡;三千尺的高度,何等壮 观。在阳光照耀下,飞流映出七彩的颜色,如紫雾烟笼,使山光敛 翠,云壑碧染。特别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我跋涉了70多里,翻过两 座大山,蹬下千级石梯,才到达九叠屏风下的三叠泉。

三叠泉总揽大月山的泉水溪流,从五老峰背后腾空而出,犹 如万马奔腾。那巨大的飞瀑,从百米的高处,飞流直下,中间又被拦腰分成三截,形成了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雄姿。在那形如斧削的千尺悬岩之上的瀑布,若断若续,若明若暗,若飞若舞。三叠泉落差155米,每叠独具特色。一叠直泻而下,二叠弯曲入潭中,三叠凌空飞下,一片轰鸣,给人带来无比的震撼。立于泉下盘石仰 观,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我还立于观瀑厅俯视三叠泉,见飞瀑水洒溅玉,帘垂素练,落入深谷。给我带来了美好的想象。我在想,怪不得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更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是因为独具魅力。我有幸到了三叠泉,亲眼看见了它 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亲耳听到了它雷鸣般的声响,亲身体验了站在三叠泉下的感受,还拍下了满意的照片,三叠泉让我收获颇多。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三叠泉》诗活现了雾中飞瀑的磅礴气势:“九层峭壁划青空,三级鸣泉飞瀑雨。落日衔山红影湿,冷云抱石苍岩古。激回涧底散冰花,喷上松梢飘雪缕。” 

天造庐山,地赐三泉。这条隐身于历史的瀑布,直到南宋才被发现,比李白晚了300多年。当时,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书院的朱熹,听说有三叠泉奇胜,可因年老多病,不能亲临其境,只能请人画来欣赏,“摩挲索磨,徒以慨叹”,因而历来就有“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之美誉。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描写三叠泉:

飘着如雪,辍者如旒,推着如帘,直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汤,奔如跳鹭”,不愧为“天下第一伟观”。

据说,小天池是观赏云雾的胜地,而又离牯岭住处不远。我为了饱览云雾奇观,不惜奋力爬上那千级石阶,登上了峰巅,真是心诚而福至。那天,我终于盼到了瞬息万变的云雾奇景。只见云团拌挟着雾气,在山峡之上升腾,飞进。追逐着,推挤着,弥合着“静如练,动如烟,轻如絮,阔如海,白如棉。”荡漾着,使峰壑潜形,楼台缥缈,似实而虚,似近而远。

这情景,使我想起了前人的《变含鄱岭》绝句:“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人在絮中,似腾云驾雾,真是飘飘欲仙了。可是,我却望见云在山中游,山在云中走。云赋予山以活跃 的生命,使山成了会奔驰的巨人……我望着眼前这云海奇观,简直 有点目瞪口呆。我恍如读了庐山赠给我的一首回旋委屈、曲曲传情的长卷,它忽开忽合,忽奇忽正,忽缓忽急,忽实忽虚,展开了一 副眼花缭乱的画面。而我也不再为自己的镜头,来不及剪下几朵神奇的云彩而惋惜。

徒然间,太阳射穿云层到达山脚下的村庄,那弯弯曲曲的河汊,高高低低的田畴,四四方方的水塘,疏疏密密的房舍便突然明亮起来,变得晶莹、明洁而美丽,好像都在发射着欢乐的光芒,使我的胸臆为之一爽。一会儿,大月山上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云流,向下飞动,流入东谷,发出闪烁的光彩,难道是飞瀑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吗?这便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了。

令我难忘的是踩着云雾飘上山去,感觉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到庐山的次日,正好昨雨今晴,骄阳似火。于是,浮云四起, 几乎每一峡谷都为云雾所弥漫,在峰海之中汪洋一片,只露出一点 儿尖顶,恍如无数孤岛,在白浪滔滔的汪洋中漂浮。明明灭灭,若隐若现。画面水墨淋漓,云雾是湿漉漉的,山和丛林也是湿漉漉 的。水墨正在向四面浸润开来。气势雄阔,意境深远。那云雾浓重之际,竟从车窗流入车厢之内。使我觉得高车恍如轻帆,漂泊于云 海雾涛之中。

更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仙人洞所见飞渡的乱云。那日正遇气候突变,山雨欲来,狂风乍起,黑压压的云团在锦绣谷升起,涌过那 “纵览云飞”的奇石,直扑玉碑亭。一团团地飞突狂奔,要将那松枝揉断、亭阁吞噬似的。我给乱云浓雾逼得躲进了仙人洞里,被压 抑得竟然透不过气来。云雾万状中的庐山,确是变得谲奇无比了。 

#3

我在庐山,几乎每天都有云雾。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趣,庐山90多座山峰是水的富裕户,它的奇特云雾,也算全国之最。古代有位云痴,曾在庐山写下了这些倾慕之句:“欲绝粒而餐去,欲撲被而岷云,欲偏竹而巢云,欲依想而看云,欲扫迹以衣云,欲员来以犁云”,甚至作诗曰:“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妻作被眠。”庐山的云雾,祖国锦绣河山的一大奇观,它永远灵动着最新 的表情来迎接每一位虔诚的游者。

我满怀庐山赠给的浓烈的诗情,踏着山路回来。庐山在我的心上像一座浮雕,朵朵流云是它的生命,巍峨的巨石是它的风骨;苍翠的石松是它的灵魂。这一切,构成了诗的庐山,画的庐山。有人说黄山纵横,峨眉奇秀,我却说庐山神秘、神奇。可是,要捕捉它,把溢满庐山的诗情化成庐山的诗,又是何其困难。历代无数才华绝世的诗人和画家,在这里留下的闪光的诗画,就寥寥可数。苏东坡游遍庐山,读尽了漫山题诗,也曾发出“好诗难觅”的感叹,最后还是仰望云雾迷蒙的层峦叠翠,无可奈何地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绝句。既然“不识庐山”,又何来“好诗”?

多少人正是怀着这样意犹未尽的情怀,匆匆离开了庐山。我也是一直如堕五里雾云之中,始终吟不成句的。白居易的“匡庐奇秀甲天下”的诗句,霎时飘上心来。我这才分明感到,我在这里遗漏了一颗心。是的,我的心遗落在锦绣谷开花的山谷里;遗落在那缥缈的云雾中,遗落在那难于捕捉的如幻如梦的诗和画的意境里…… 

比石头更坚定的,是轻柔的云雾。把一座山包裹,却又显得若隐若现。是什么留住了雾,又是什么神秘了山?那几片茶在掌杯中漂浮、沉沦,也恍若在思索。

庐山用浓浓的雾,用它躲躲闪闪的朦胧迎我上山,又用奇诡而闪电式的狂风暴雨送我下了山。庐山,你的云,你的雾,你的雨,都是这样变幻莫测,这样铺天盖地,这样绚丽独特,这样富有个性,我虽被你戏弄得很为狼狈,我还是从心底里感谢你,因为你 给了我的新奇感受,并因此而时常不可抑制地深深怀念你了…… 

登庐山,去专门领略一下那里水的风姿,水的诗意,水的韵味;去专门领略独特的云和雾吧,那确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确实是其乐无穷。让我掬一缕庐山的云雾做笔墨,用仙人洞的岩石做砚 台,蘸上如琴湖的碧水,写一曲庐山之歌,寄给我那未来的岁月! 

(2017年11月5日于庐山饭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1942年11月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镇。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早年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进入工厂,曾任厂及市公司党委秘书,副厂长、厂长等职,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上海作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十多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获图书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作家散文精品集》等几十部文集选入,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散文》杂志社社长。

往期精彩回顾




沈裕慎 | 我涉癌症

【上海散文】潘颂德 | 行走中的文学 ——沈裕慎游记作品选《风荷忆游》序

沈裕慎 | 二泉映月的地方

【上海散文】沈裕慎 | 章丘大葱甲天下

夏桐柏 | 深情“映月”书凤章 ——读沈裕慎老师游记作品有感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婺源好风光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风荷忆游】沈裕慎 | 三星堆密码

【风荷忆游】沈裕慎 | 自然人文麦积山

【风荷忆游】沈裕慎 | 大山深处的圣境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不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庐山雾中行
庐山的云雾庐山之美
小学语文知识竞赛经典试卷【含答案】【四】
杨松河登庐山诗选
我见云雾散去,又聚来
云雾庐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