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着火把节的你,真了解彝族吗?

莫 忘 来 路

文 / 东篱

其实,我和“彝族”还是有些缘分的。

利用疯狂下乡扶贫的间隙,读完最近到手的作者签名版(明显是在嘚瑟

)《寻根“腊罗巴”——昌宁彝族民俗文化考察》,看到附录里列出的那长长一串参考文献里居然有“汶上彝族苗族乡志”时,许多往事,忽然涌上心头。

2002年10月,刚走出师范学校大门参加工作的我,跟着来到汶上街接我的老乡和驮着行李的骡马,冒着迷蒙的雨雾,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三四个小时山路,终于在夜幕即将降临之前,狼狈不堪地到达了目的地——干塘小学(原属隆阳区汶上乡,今属隆阳区瓦房乡)。

学校在一个小山包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早已在山脚等了我好久,第一次见面,她一点都没有怕生的样子,爬山途中便迫不及待地和我讲学校里的点点滴滴,她告诉我爸爸已经让她到山脚看了好几遍,终于等到我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踏进学校大门,女孩的爸爸——小学校长——便在火塘边喊着:“今天天气不好,快快快!过来烤火!肯定饿了吧?先吃了饭再安顿,特意给你准备了一道好菜'酸杷苞烀鸡’呢!”

那顿饭,我吃得毕生难忘。

小学校长姓左,是当地人,彝族。

(照片中的朋友们,原谅我没有一一和你们取得肖像使用权,想来,你们不会怪罪我的)

我在那所小学一直待了七年。

干塘村村民以彝族、苗族居多,还有一部分傈僳族。七年里,无论是学校同事,还是孩子家长,或是其他村民,我都结识了不少“非我族类”却肝胆相照的朋友。

那个年代里,山村里的村民对学校的“先生”可不是一般的敬重,无论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甚至哪怕是弄了点“好吃的”,都不忘来学校强烈邀请,尤其对我这个“远方”来的客人,更是关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亲历了很多次他们的婚丧嫁娶仪式。只是,那个时候,只觉得和自己家乡有些不同罢了,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种“民俗文化”。

如今,读完这本以昌宁彝族民俗文化考察为内容的《寻根“腊罗巴”》,再与记忆中的那些场景一一印证,忽然深刻地明白了:他们的那些仪式,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充其量也就是看个热闹、看个新奇而已。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一定不止如此,否则,那一次次祭拜不会如此虔诚,那一声声唢呐不会如此投入,那一项项流程不会如此严谨。

(小东篱都喜欢,就问你喜欢不喜欢?)

这本书共七个章节。第一章总体介绍了彝族尤其是云南昌宁彝族的源流,第二至七章以昌宁珠街、耇街的“腊罗巴”为重点,分别从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生育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六大方面进行了详解介绍。

阅读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两大方面。

其一,资料详实。

从书中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在落笔之前,已经深入查证、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不仅仅表现在书后附注的参考文献达36种之多,更体现在作者叙述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成竹在胸、气定神闲的感觉。

如第一章叙述彝族源流,用了极为简省的文字,便把彝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显得泾渭分明,更难得的是在阐明自己论据立场的同时并不对其他说法一棒子打死。

再如作为全书重头戏的“婚恋文化”一章里,收录了大量不同的彝族歌谣,很显然是作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田野收集所得。

其二,可读性强。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介绍昌宁彝族的独特风俗习惯时,不仅详细描述出“是这样”的多姿多彩,更有“为何是这样”的思考与考证,让读者既有“热闹”可看,更有“门道”可悟。

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便很容易流于平淡,然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却在通俗中时时露出雅致来,显得匠心独具。

最明显的是七个章节的标题:族谱前的思考、土灶上的烹调、屋檐下的喜悦、衣裳上的彩虹、背箩边的祝福、枕头边的甜蜜、天堂里的祈祷。

此外,书中文采飞扬、画面感极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介绍完做布鞋对彝族女孩的重要性之后,作者写道:

“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氤氲的灯光里,'惹妹惹’端坐在窗前,一针一针纳下去,针针不苟,丝丝不断,就像弹着一把琴,那是储藏了十几、二十几年的琴啊,如今,被纤纤玉手拨弄着,叮咚作响,流韵悠长”。

忽然觉得,那个拥有这样一位“惹妹惹”的“儒巴惹”,该是何等幸福!

图片来源:保山新闻网

是的,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提及这本书的作者。

这也是以前一直不太愿意读这类书、写下关于这类书的任何文字的原因。

于我而言,他们有着较为显赫的“身份”,而且,离我不远。

打开这本书,或许只因自己和“彝族”的那一段缘分。

而斗胆置喙,则是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被他们的真诚所打动——行走于他们的文字里,我忽然忘记了他们身上那些外加的职务,只看见两位赤诚的彝家“儒巴”,为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而自豪着,为当前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而担忧着,为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而努力着。

如今流行一个词语叫“不忘初心”,寻找自己的根,厘清自己的根,守护自己的根,何尝不是一种“初心”?

愿所有彝家儿女根深叶茂。

愿我们,莫忘来路。

2019.7.27

图书信息

作者:  杨耀程 殷铖君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1-12
页数: 268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2208588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型电视纪录片《乡愁印记》解说词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
千年华夏民俗文化精粹 1
中国·楚雄2016彝族火把节:玩的就是心跳
罗庆春:关于彝族“火把节”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悠久民俗文化的记忆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