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黄协安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版次:2022年4月第1版
页数: 441
定价: 88.00元
ISBN: 978-7-5559-1218-7
文 / 东篱
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新书《猫眼》,尽管豆瓣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好评,尽管几年前曾读过作者的《女巫的子孙》并且特别喜欢。
但我却始终有种“隔”的感觉,无法真正进入到故事中去,甚至在阅读过程中还睡着了好几次。
《猫眼》的主题是“女性友谊·童年经历·记忆创伤”,或许我的阅读感觉也源自于此。
一方面,男孩和女孩的成长过程有着极大的差别,所以,作者细腻入微的文字,在一部分男读者眼里,很可能会变成琐碎的堆叠。
另一方面,文化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认同上的冲突,比如,我很难接受伊莱恩和苏茜同时保持与约瑟夫的关系;也比较难以理解伊莱恩背着丈夫和乔恩重温鸳梦时自称“我不觉得我不忠于本,我只是忠于别的东西,那个东西比本先到,也跟他无关。”
但这只是个人感觉,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颗“猫眼”。
故事围绕一个女孩的成长历程展开,尤其着眼于那些隐秘的伤痛。
伊莱恩的爸爸原先是一个森林昆虫野外调查员,终年奔走于各大森林之间,因此,小伊莱恩的世界里,除了家人,便是大自然。
随着爸爸成为大学教授定居多伦多后,伊莱恩也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一个世界在我面前慢慢打开。我看到了一个女生的世界,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我本就属于这个世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融入这个世界。”
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卡罗尔、格蕾丝、科迪莉亚……
从这些朋友及她们的家人那里,她所得到的,既有表面上的关心与照顾,还有隐藏的歧视与伤害。
最严重的一次,是几个女孩把伊莱恩的帽子扔进了溪谷,逼着她自己下去捡,然后留下她一个人,差点让她丢了小命。
“孤立、敌视、精神暴力”“虚假的友谊”,这些词语极具冲击力,但个人觉得,几个女孩的行为性质未必这么严重。
从根本上来说,她们其实是把伊莱恩当做玩伴、当做朋友的,之所以出现那些带有“欺负”意味的行为,与其说是刻意欺凌,不如说是对孩子们无意识中对“非我同类”的排斥。
正如伊莱恩从爸爸与班纳杰关于野火鸡与家养火鸡的讨论中所想到的那样,“人也可以分成驯服的和野蛮的。”
从小生活于“文明社会”中的几个女孩,自然是“驯服”的,在她们眼中,“野生”的伊莱恩自然有着很多的不同。
她们只是无意间想要把朋友“改造”得和自己一样罢了。
和孩子们看起来可恶的行为相比,从成年人嘴里吐出的看似轻描淡写的语句,更具伤害性。
“像那种家庭的孩子,你能指望什么呢?”
这比那个溪谷里的水还要冰冷。
即便如此,伊莱恩的经历也并非全属“黑暗”。
当她在课堂上把“放学后”这个题目画得全是黑色的时候,内心里充满了不安,“这不是我要画的,和别人画的截然不同,这是错误的。斯图尔特小姐会对我失望的,她会说我是自作聪明。”
然后,她的担心并没有发生,斯图尔特小姐只是抚摸了她的肩膀。
“她的抚摸就像一根刚熄灭的火柴,还发着微光,发着热。”
后来能成为画家,跟这一刻不无关系。
更何况,她还有一个超级强大的家庭团队,妈妈慈爱善良,哥哥睿智博学,爸爸豁达通透。
这足以给她巨大的力量,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次风雨。
再说了,谁的成长会是一帆风顺的呢?谁的人生不是明媚与阴暗相随、快乐和忧伤共存?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甚至误入歧途。
追求完美是无止境的,犯错是必然的。长大以后,无论你如何努力擦洗,你的脸上总会还有一些污点或斑点;无论你如何谨慎,总还会做出一些愚蠢的行为,让外人看了邹眉头。
谁不曾经历苦痛挣扎?谁不曾留下累累伤痕?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2022.6.14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