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南周刊·话题】《芈月传》中的先秦谋士

  随着《芈月传》的热播,剧中不少配角也跟着走红,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数张仪。在剧中,作为芈月的“蓝颜知己”,张仪可谓“一口倾国”、“国士无双”。那么,历史上的张仪是什么样的呢?

  为此,海南日报记者特地采访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姚磊,请他“深扒”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以及先秦时期的谋士文化。

  司马迁记错张仪与苏秦的生日?

  《芈月传》中,张仪一出场就是被人打的镜头,是一抑郁不得志的书生形象,历史上的张仪出身如何呢?“关于张仪,我们了解的其实并不多,只知道他是魏国人,生年不详,教育背景也不详。”姚磊说。可是网上传说他与苏秦是同学,师从鬼谷子呀?对此,姚磊辟谣:“依据《史记》记载,‘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司马迁认为张仪的老师是鬼谷子,苏秦是他的同学。但鬼谷子是战国隐士,且苏秦时代要晚于张仪。司马迁在张仪、苏秦的问题上,明显犯了错误。”

  先秦时期,受教育是件很奢侈的事,既然如此,张仪为什么能饱读诗书呢?姚磊指出:“依据《吕氏春秋·报更篇》:‘张仪,魏氏馀子也’的记载,我们推测张仪是魏国大夫的庶子,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张仪的出身、地位并不高,甚至也不会得到太多的遗产。后在东周昭文君的资助下,前去秦国,秦惠文王封其为相。也是一个励志的典范。”

  说到这,不得不谈一下张仪的“发家史”了。在剧中,张仪舌战群儒、毒舌犀利,经常凭着口舌之利赏金拜相,这些是否符合历史呢?对此,姚磊认为,张仪口才确实很好,他自己对此也很自信。比如,在被诬陷偷盗和氏璧“掠笞数百”的情况下,《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当然,这只是夫妻间一段诙谐的对话,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但可见张仪对自己舌辩之才的肯定。

  张仪并非盲目自信,我们看《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记录的张仪言辞,语言确实很犀利,如张仪便曾说过“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的话。

  虽然张仪辩才无双,但真能如剧中那般气走公孙衍,以一己之力破掉齐楚联盟吗?原来,剧中张仪骗楚怀王六百里的故事系历史事实,记载于《战国策》之中。

  当时秦国独大,最怕便是齐、楚联合。对于秦国来说,瓦解齐楚联盟就显得很迫切。可是,张仪凭借自己的口才,仅用“三招”,便成功瓦解了齐楚联盟。

  第一步,拉高楚怀王的身份,可概括为“捧之”。张仪说:“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意思是我们秦国国王最敬重推崇大王,我做臣子的,也很希望给大王您做臣子。”即提高了楚怀王身份,也拉近了自己与怀王的距离和感情。

  第二步,增加楚怀王忧虑,拉入统一战线,可概括为“惑之”。张仪接着说:我国最痛恨齐国及其国君,但是贵国跟齐国有着同盟,使得秦王无法侍奉大王,我张仪也不能做大王的臣子。言外之意是楚国为了齐国断绝了秦国的友好,不值啊。我们可是王、相一起侍奉您,比起齐国,您看哪个更划算呢?

  第三步,增加砝码,让楚怀王感觉有利可图,可概括为“诱之”。张仪说,大王如能断绝与齐国的结盟,我就请秦王献上方圆600里的商、于土地。如此,齐国定走向衰弱;齐如走向衰弱,就必听从大王您的旨意。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又在西面对秦国有了恩情,同时又获得了商、于土地,这真是一举而获三利的计谋。

  在经过张仪“捧之”、“惑之”、“诱之”三步后,楚怀王果然中计,张仪成功瓦解了齐楚联盟。

  此后楚王举兵伐秦,被秦、齐、韩大败于杜陵。

  先秦时期,何为谋士?

  在《芈月传》中,我们看到张仪瓦解齐楚联盟后,即被拜相,“逆袭”成功。在剧中,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像张仪那样的谋士每日聚集在秦国“四方馆”辩论,等待被君主赏识,一朝裂土封侯,官至大夫。那么,先秦时期,谋士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

《芈月传》中的苏秦扮相。

  对此,姚磊解释道,“谋士”脱胎于“士”,或即是“士”的一种。《墨子·杂守》载:“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士,有内人者,外人者,有善人者,有善斗人者,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纳之。”从广义的角度看,设谋献计的士人均可归于谋士阶层。从狭义角度看,官职较低或无官职的士人,可能是谋士阶层的主要构成。如《墨子·号令》:“县各上其县中豪杰若谋士、居大夫、重厚口数多少。”

  “谋士”在先秦政治、军事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姚磊解释道,如《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管子·轻重篇》载桓公曰:“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若此则可以为国乎?”《吕氏春秋·为欲》:“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

  为什么“士人”要成为“谋士”呢?姚磊指出,这可能与文武分职、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政治斗争等因素有关。例如,文武分职使得文士较难掌握军队;嫡长子继承制使得庶子无法获得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政治斗争使得很多大家族没落,从而成为谋士,比如伍子胥、张良。

  在剧中,我们看到张仪、公孙衍、苏秦等谋士,今天事秦国,明天又去楚国“求职”,难道谋士们没有职业道德吗?

  姚磊认为,谋士的道德或者职业准则便是“尽其谋”,如《管子·轻重篇》载桓公曰:“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若此则可以为国乎?”因此,谋士为他国出谋划策在春秋战国时较为普遍,原因也很复杂,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顾炎武《日知录》道:“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谋士为他国出谋划策就显得很正常。如母国被灭,入职他国;如政治斗争失败,流亡他国;如母国不用,投奔他国;如母国恐灭,派于他国,如韩非被派入秦等等。

  此外,各国争斗,都在积极招揽人才。姚磊举例道,比如秦有客卿之官,即其他国家的人到秦国为官,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张仪便做过客卿;再如各国的士大夫也都有门客,比较有名的便是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典故便是来自孟尝君的门客。

  《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食客三千,招揽的门客中便有楚人李斯。

  谋士大多难逃悲惨下场

  《芈月传》中,秦国与各诸侯国间,或结盟友好,或兵戎相见,这在历史上是怎么一回事呢?

  姚磊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解释“连横”与“合纵”这两个历史名词。合纵与连横的意思,《韩非子·五蠹》曰:“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群弱也。”

  至于合纵、连横的产生,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战国前期七雄并立,诸国互相攻伐。随着兼并战争的扩大,秦、楚、齐三强地位,尤其是秦的强国地位得以确立。列国形势的变化,使得合纵连横孕育而生。我们常说的“合纵”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等国联合抗秦;“连横”是指诸国中的某国或几国与秦国一起讨伐别国。还有,一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六国联合谓之纵,六国服秦谓之横。

  这些谋士中,有人一夜间封土拜相,就有人顷刻间沦为阶下囚。《芈月传》一开场便交待了商鞅被车裂的悲惨下场。有趣的是,商君虽死,其法不灭。可以说,“商君之法”是《芈月传》中的一条暗线。比如,在剧中,秦文惠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却会私下拜祭商鞅,将其视为精神挚友,称其“死得其所”。既然秦的崛起离不开变法图强,为大秦出力的商鞅却不得善终,又是何种原因呢?

  姚磊认为,变法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要变革旧有的政治、经济体系,甚至风俗习惯,阻力可谓来自方方面面。比如,思想文化观念上,很多人并不想变革。

主张和推行严刑酷法的商鞅,最终成为“作法自毙”者。

  此外,变法也会对旧的上层建筑有所损益,导致部分贵族失势。《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一点,在《芈月传》中也有反映。剧中,秦文惠王死后,公子华便是利用恢复旧贵族的势力借以夺嫡。

  具体到商鞅被杀,姚磊认为,应是合力而致。一是旧贵族对商鞅的不满,使得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很难掌权;二是秦惠文王欲掌实权,使得商鞅无法履行权力;三是魏国等国对商鞅的敌视,使得商鞅无法寄居他国;四是商鞅的个人因素,司马迁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姚磊指出,“卸磨杀驴”并非秦国所独有,在楚国变法的吴起、事吴有功的伍子胥等,均下场悲惨,不得善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国有那么多名将和谋士为什么干不过秦国?
历史上真的有鬼谷子吗?张仪苏秦是否生活在同一年代?
秦灭六国的根源在哪?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连横能击败合纵
合纵和连横的战略意义参考:两个互为伪命题的政策相互支撑
为何商鞅遭车裂,而张仪得善终?
张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