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椰城生态美 海口绿更浓
椰城生态美 海口绿更浓

金秋十月,遥远的北国已秋意盎然,地处热带的海口却依旧绿意盎然。过去,对于海口的“绿”,不少人首先会想到高高耸立的椰树。如今,越来越多人对“绿”的认识,延伸到了贯穿城市角落的河流与湿地之中。

(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城市变绿了”“河道变清了”“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更加强烈了”……众多海口市民发现,依托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曾经的愿景如今正一步步转变为现实。两年来,海口从美舍河、大同沟、五源河、红城湖等内河(湖)入手,探索出一条“机制共创、社会共治、人民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理之道。

  一次次内河(湖)湿地修复,让海口这座承载了227万人梦想的城市更加绿意盎然。

1

社会共治 

城市理念逐渐转变

纵贯海口南北的美舍河,从源头至入海口跨越了城市的三个行政区,被称作海口的“母亲河”。与国内许多河流一样,多年的城镇化发展让这条“母亲河”患上了难以根治的“城市病”,脏臭现象屡见不鲜,市民抱怨不绝于耳,政府反复施治却依旧无法“药到病除”。

  2016年,海口全面打响“湿地保卫战”,以美舍河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突破口,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科学治理手段,仅用一年时间就将美舍河打造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将河流示范段之一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里原本杂乱的垃圾填埋地被清理后,如今建起了约1.4万平方米的八级梯田人工湿地,每日处理城市污水量达5000吨—8000吨。

(人们在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游玩。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因为湿地,城市、生态与人的关系在悄然发生改变。每天清晨,美舍河两岸的栈道上人来人往,人们在这里唱歌、晨练、聊天、下棋……这里成了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过去,很多海口人买房最先考虑的是地段和小区配套。如今,大家都渴望住在河边与江边。

  选择在海口市椰海大道置业的许冰,早年曾因片区生活配套的不足有些后悔。如今,站在自家阳台就能将城市绿意尽收眼底的她,时常感慨“自己就生活在公园中”。

  今年秋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海口市丁村小学和白驹学校将教室“搬”到凤翔湿地公园,孩子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以天为桌,以地为椅,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如今,开设湿地课程、举办湿地绘画大赛、开展湿地作文竞赛,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日常。

  每个周末,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里,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由共青团海口市委组织的湿地保护志愿服务讲解团。在他们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中。

  如今的海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已经慢慢呈现。环境“蜕变”的背后,是海口市委、市政府对良好生态本底的坚守。以美舍河治理为突破口,海口坚持“一河一策”,让五源河、东西湖、大同沟等32个海口城市水体彻底告别“黑臭”,生态治水取得明显成效。一幅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交融,成为海口最靓丽的风景线。

2

文化共建 

历史文脉得以复原

       人类文明离不开河流的孕育。翻开琼史画卷,蓝天碧草间,美舍河在岁月变迁中静静流淌。千百年来,它如母亲般哺育着两岸百姓,见证了海口城市的变迁。一条河串起了一座城的喜怒哀愁,也留下了一座城的文明遗迹。

  距离美舍河源头不远,丁村、迈瀛村等数座历史古村就坐落在河岸两边。从丁村沿城南路一路行走,途经一片荒芜的高坡,村民们说,文峰塔遗迹就隐匿于此。

  顺着蜿蜒的河水继续行走,穿越流芳桥,抬头望见的这座红墙建筑就是海南第一楼——五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五公祠,蕴藏着琼州近千年的文化底蕴。“五公”精神代代相传,滋养着祖祖辈辈的海南人。

  穿过五公祠继续前行,不远处,“大悲阁”的大门向我们敞开。虽几经摧毁几经修复,在庙宇中,至今还能捕捉到万历年间的些许痕迹。

  2017年,海口市在加大美舍河生态修复的同时,沿河修复两岸的文化脉络,努力留住美舍河的“乡愁”。得益于此,历经四百多年风霜的“仙人峒”,如今慢慢露出了迷人的脸庞,道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已经完全毁坏的琼州第一塔——明昌塔,正等待复建,向世人重现文脉的光彩。

(改造后的海口东西湖与三角池片区。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珺认为,由于地处天涯海角,不少人认为海南文明远离中华核心文化圈。实际上,海南与华夏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正是通过这一座座人类文明的载体才得以呈现。

  为了更充分地发掘海口历史文脉,给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休闲旅游景点,海口市日前明确了美舍河沿岸重要历史文脉发掘和修复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计划2019年底前复建明昌塔、文峰塔等历史建筑组群。

  一条河的修复,串起了一座城的历史记忆。西湖娘娘庙、石湖书院、黄公真君庙、琼山古城墙、府城鼓楼、石室仙踪石刻……一批批伫立在美舍河畔的历史古迹在修复中得以保护,在修复中重拾旧时风光。

3

民共享 

城市活力逐步展现

2017年底,仅用时120天,海口东西湖治理带动了三角池片区改造,唤醒了一批老海口人那段激情燃烧的“闯海”记忆。

  30年前,得知海南将建省办经济特区,作家、编剧晓剑激动不已。他清晰地记得,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壮志勃勃,围聚在三角池畅谈梦想、规划蓝图。对于那代“闯海人”而言,三角池就是他们寻梦的第一站,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地标。

在海口东西湖修复过程中,海口市委、市政府也在思索,承载着众多“闯海”记忆的三角池应该如何整治?几经讨论,最终决定以水体治理为契机,修复城市历史记忆,在三角池片区打造“最海口”休闲文化体验圈。

(羊山湿地玉龙泉。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三个月的改造,东升楼等一批老海口建筑的原始风貌并未被丢弃,三角池片区57栋楼通过粉刷和统一的立面改造焕然一新,加上日益净化的东西湖,老旧的街区依托生态建设重新“活”了起来。

  如今,海口多个湿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了游客了解海口、孩子探索自然的窗口。每到周末,到五源河湿地公园、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参与自然教育课程的孩子络绎不绝;公园里举办的瑜伽文化体验、生态骑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的关注……在这里,绿意澎湃的城市活力正在逐步显现。

  随着城市内河(湖)湿地的治理,海口的生态底色不断夯实,椰城的“绿”意更加耀眼。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如今的海口成为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设时的意向选择。2017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41个,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2018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普华永道等企业先后落户海口。

  而在乡村,一批批村庄和小镇也正依托湿地建设谋求新的致富之路。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发展千亩荷塘,为当地村民带来超过1500万元的收入;美兰区演丰镇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建起合作社发展湿地经济作物,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湿地“红利”……

  海口城市内河(湖)修复湿地治理,是一次和谐共生的美丽探索。它让这座城市的“绿”更加浓郁。如今,这份“绿”,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城市面貌的日益更新中,更蕴藏在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的行动里。

文\海南日报记者  叶媛媛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角咀湿地公园
海口西海岸南片区即将诞生一个1118亩万绿园,生态住宅社区即将闪耀登场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海南有哪几个湿地入榜?
豹猫现身海口五源河湿地 ,离市政府不足500米
美舍河风翔湿地公园掠影
海南海口: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