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成功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关于成功,市面上有很多流行的文章,甚至是专门的书籍,以至于最终有了【成功学】。

成功学最喜欢强调努力了,比如,我记得有个经典的场景,成功学大师喊人做俯卧撑,说一百个肯定是没问题的,为何呢?

“我让你做一个肯定没问题吧,好,一般人的最大极限是几十个,接下来你为你爸做一个,有没有问题,没有;为你妈做一个,有没有问题,没有;为你姐做一个……”

总而言之,如果你做不到,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只要你努力了,一切皆有可能!

曾经有一段时间成功学非常流行,因为那时候人们普遍教育水平低下,容易被忽悠;到现在,成功学也还是有市场的,越是低智力的人群中越是容易流行。

做一百个俯卧撑,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的确是正常人都可以做到。但所谓的“成功”还真不同于做一百个俯卧撑,如果是体育方面的话,怎么着也是奥运冠亚季军,才敢说“成功”吧,这些很显然不是光凭努力就一定可行的了。

那么,那些成功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

按说我似乎是不够资格来写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不够成功呀,但实际上,“成功的人≠他给你说他成功的原因是靠谱的”,也许是因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又或者有些东西他也不好告诉你。

比如马云,不得不承认,他很成功,但同时,他的很多话也未可尽信。

01

第一个共同点

所有成功的人,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其实他们的第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运气好

这个真的不是嫉妒或者讽刺挖苦,而是最大的事实。

有一个段子:

三个人坐电梯从一楼到十楼,一个原地跑步、一个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人问他们是如何到十楼的一个说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这个电梯,其实就是外部的时代机遇,他们之所以能够上楼,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坐在电梯上,而非在电梯里跑步、做俯卧撑或是撞墙。

这一点,是我进入投机市场后,最大的感悟之一。

2017年,不少人凭借比特币和ICO暴富,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还开玩笑说,他和我最大的不同在于,我的钱拿去买房了,他的钱拿去买币了,所以,最后我的资产涨了一倍,他的资产涨了几十倍、上百倍,成功走向财务自由了。(当然,也不完全是运气,后面会有分析)

不过,后来我还是很庆幸,幸亏我拿去买房了,不然等到我进去的时候已经处于牛市晚期,依靠那时候如此傻逼的自己,不但不能翻番,还会血本无归。

对于没有形成有效交易策略的人来说,投资基本上就是依赖于运气。如果你运气好,牛市初期就入场,就能赚的盆满钵满(其实也没那么简单,过程中同样有暴跌洗盘);反之,运气不好,牛市末期才进去,估计底裤都要输的精光。

不光投机市场,其他很多领域的成功,其实也离不开运气的因素。

比如田径和娱乐领域,就是很典型的“靠天吃饭”,我当然知道“刻意练习”在其中发挥不小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一定的天赋,估计你怎么“刻意练习”都不管用。真的,一个普通人,不管你怎么打鸡血、灌鸡汤或是“刻意练习”,都不可能练成乔丹或刘翔。

甚至是在商业和学术领域,运气也发挥着至少一大半的作用。

首先是大的时代机遇,你马云再牛逼,也得是有互联网技术这一个基础吧;你学术再厉害,要是在那个动辄把你关牛棚,“越有知识越反动”的年代,我不信你能搞出啥来。

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Oracle老板埃里克森,以及Sun公司的创始人麦克斯利特这四巨头都生于1955年。

他们出生的时候美国从二战走出,开始重新经济建设。他们14岁的时候,也就是1969年,硅谷崛起,他们的青年时期伴随着老一代硅谷传奇长大。整个70年代嬉皮士盛行,四巨头中的3个都没好好读完大学也与之颇有关联。他们的创业年份1976也很有趣,正好赶上整个80年代个人电脑业的风起云涌。90年代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和这几位本无大关联,但此时他们正值壮年,有足够的财力和旺盛的精力让自己与时俱进,于是也一一赶上。

同样的,中国互联网的大佬,出生年份最多的是1964、1969和1972年。

出生于1964年的是杨元庆、张朝阳、马云,正是在他们壮年的时候,互联网及其后的新商业革命蜂拥而至,这几个人一下子被这一波大浪推到浪头;出生于1972年(前后)的马化腾、丁磊和陈天桥,这拨大佬,其实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深度用户(1995年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他们刚刚大学毕业没两年,正好赶上是第一代用户),马化腾、丁磊都是知名的网虫

除了时代背景外,“运气”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则是你出生的家庭。

你出生在某个家庭是随机的,但是,这一随机因素几乎可以笃定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详情参考之前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还处在社会底层?

02

第二个共同点

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自然不可能全靠运气,哪怕是极度依赖于运气的投机市场,也并非全靠运气。有道是,凭运气赚的钱,你肯定能凭本事亏完的

除了运气,还有什么呢?

当然有不少,比如都聪明,而且很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等等。

但是,聪明并不是成功的保证,大学教育很显然也不是成功的保证,它更多的是给人提供一种相对有保障的、大概率的职业发展与晋升的可能,而且仅仅是可能而已。

今日头条张一鸣有个演讲就很好,他提到,“我作为面试官,过去10年里,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别家公司,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

他提炼了这些优秀年轻人的共同特质,“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对于这点,我真的是太赞同不过了,和我之前一直讲的“高潜力人才”是不谋而合的,而且,就我观察来看,身边那些“混的好”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子的。

他还概括了五大核心特质,我做了摘录和节选: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除了第五点外,前面几个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性格特质

张一鸣讲得很好,把重点和关键都提炼与凸显出来了。

但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够系统和全面;二是不够细致,缺乏细节。

这其实很好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必然是结合听众谈要点,毕竟不同于上课或培训,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内容会不够系统和全面。

有关性格特质,我个人最推崇的“Big Five”理论,张一鸣讲的“好奇心”与“不确定性”本质上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开放性;“不甘于平庸”、“延迟满足”、“不傲娇”,则是另一个维度——“尽责性”中的成就动机与责任感。

还有几个维度他没有提起,那就是“外向性”、“宜人性”与“情绪稳定性”。

另外,由于是演讲嘛,讲究的是简短精炼、言简意赅,自然也就在细节方面会有所欠缺,这一点,“Big Five”理论也可以很好的弥补。

每个维度有哪些子维度?每个子维度又有怎样的评判级别与衡量标准?等等。

对于一个演讲来说,我觉得张一鸣讲的内容已经足够了,但是,倘若我们想要真正对自己有个更加细致地了解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反馈和提升改进,则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和思考了。

老子曾经说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真正的提升不可能靠一两个名人的抽象演讲,而是需要依赖于细致地探索、分析,以及基于实践和行动的反馈提升。

03

普通人的成功

在大佬眼里,“北京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这样的目标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或许就算是“成功”了。

我不想打鸡血,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其实真的蛮大的,而且有时候这种差距未必能通过努力就得以实现,所以,我真的觉得没必要老是去和人相比。

说实话吧,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可能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

人比人,气死人呀。

所以,走自己的路就好。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觉得“成功”的路径就有两条:一条是职业发展;另一条是投资理财。

一、职业发展

当上CEO,迎娶白富美?

我觉得你先别想了。

不是让你永远别想,而是暂时先别想。

虽然我一直讲职业规划,但实际上,我坚持认为,职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细致规划界定的,因为职业世界和我们自身都是变动不局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和规划!

而且这种意识和准备,越早越好。如果能在进入职场之前是最好的,再不济工作两三年进行也还是可行,反正别等到工作五年八年还浑浑噩噩。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我给一个大致思路:

  • 完全没有意识或一脸懵逼:认识这个职业世界,可以借助职业分类系统进行;

  • 不明就里、不懂职业实情:网络搜索,当然技巧很关键;职业访谈,当然细节要把控;

  • 自我兴趣、价值观等不明确:职业兴趣评估、职业抉择平衡、职业类型倾向分析;

  • 感觉自己没啥核心竞争力:批判性思考、系统思考与能力提升的方法和逻辑;

  • 别忘了起着支撑和驱动作用的性格:Big Five理论,前面张一鸣所讲的几乎都涵盖了,而且更为系统和细致;

  • 学校或平台不行,机会缺乏:关键是寻求资源、创造机会,有哪些技巧,需要好生琢磨和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财要诀:首先要避开骗局( 陈思进)
LOSER们的共同点,不是笨,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缺乏主动性。
女子进群学理财被骗14万, 报案才知道群里除了自己全是托
月收7000工薪一族,如何实现4年赚100万?
女性拒绝平庸,要从理财开始
认识平庸:你关注什么,你就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