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儿女培养手册(如何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孩子)(2)

(转)儿女培养手册(如何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孩子)(2)   

 

7。从小分担责任
   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可以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80年代以后生的孩子,可以说父母的资本储备相对充足些。有很多孩子,到了大学毕业,还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即便父母养得起,但是心里肯定也不自在,谁不希望孩子能自食其力。啃老族形成有很多社会因素,比较工作难找等等客观原因。但是对于心安理得的态度,则是孩子没有培养责任感的结果。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以为理所当然。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会采用最舒适、最懒惰、最简单的方式生活,跟父母索取自然是最方便的,所以不会有进取心。
  即便你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心里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个样子。可是这个时候醒悟过来,想培养他的责任感,已经很难了。因为,责任感的培养是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现在有宝宝的父母,如果你们想培养出一个男子汉,或者能为父母分忧的女孩,从现在做起。
   LOOK例子。在周末的海滩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三口这样的情景。爸爸把车开到离沙滩不远的路上,妈妈下车,让爸爸抱着三个人的所有用具,步伐蹒跚地走向沙滩。妈妈则对五六岁的宝宝说,来妈妈背你过去。背着宝宝跟在爸爸后面。这一幕其乐融融的景象,你看了会有什么感想?会像自己的家庭度假情景吗?
  同样的时间地点,也许还有另一副场景。爸爸把车停下来,从车里一件一件取出用具,分工说,宝宝,你拿你自己的游泳圈,还有游泳衣;妈妈拿爸爸和妈妈的游泳圈,爸爸拿帐篷。对了,宝宝,你还能拿一下咱们玩的皮球吗?这样,三个人密切分工,拿着东西走向沙滩。
  显然,你看明白了,第二个情景就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这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有能力做他能做的事,分担他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前一种情景呢,你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宠物,自己的附属,没有当他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只有享受,不需要承担什么。孩子是一张白纸,你当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其实后者是西方式的场景,在我们中国不多见。中国的父母多是把包袱背在自己身上,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给他任何负担。其实,这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也是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失职。当他五六岁的时候,什么事情你都替他扛着,长此以往,当他二十岁三十岁时,如果他自己没有能力承担生活,他照样把生活的包袱放在你肩膀上。这时候你后悔就来不及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在长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能力,家长应该时刻让他的能力发挥起来,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哪怕仅仅是象征式的,培养责任感。因为每个家长都不愿意把真正的累活给自己干。没关系,你要培养的仅仅是责任感,点点滴滴,贯穿在生活习惯中,并非要真正拿重活把孩子累坏。起床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折被子;旅游的时候,让孩子带自己的东西,去外边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点一样菜。乃至在孩子自己能够赚钱的时候,嘿,出去吃饭时让孩子买一次单。等等,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是大家共通承担的,不是天生就压在父母头上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他在完成责任时,会形成骄傲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了。那么,当他走上任何一个岗位,他都会找到自己的责任所在,都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拿回那份满足感。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倒过来也一样,当他责任感很强的时候,他就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叫做责任越强,能力越高。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呢,成为男子汉呢,成为能干的闺女呢。责任感的形成,是这一切的精神动力。
  那么具体责任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也许他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并不感冒这一套,但是没有关系,家长要坚持贯穿,说这个事情本来是你做的,今天爸爸帮你做了,以后可要自己做的。也就是说,即便他懒,他要你做,你帮他做了,但是你要把观念给他,滴水穿石,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或许他不会成为很有责任感的人,但是会成为比较有责任感的人,比那种完全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要好得多,这也是你教育的成果,值得庆幸。教育我们不求完美,但求有观念,方向正确和持之以恒,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

 

8。孩子不听你的怎么办
  现在你心里也有点底,咱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言传身教给孩子。但是对很多家长来说,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孩子根本不听你的,甚至无法跟你沟通交流。你跟他说话,他却当你跟空气一般。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难题。没法沟通,纵使你有千般理论,万种柔情,都成空谈。
  怎么办?我们得找根源。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你根本没有进入孩子的世界,他凭什么跟你对话,跟你交流?我们成人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俗务缠身,忙忙碌碌;孩子们在他们一个儿童世界里,有他们的趣味。这两个世界没有交际,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谁也不搭理谁。儿童只关心和接受他们世界里的信息,世界之外并不搭理,你就是他们世界之外的一个人。他怎么能接受一个外面世界的人的教导呢?
  曾经有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来我家玩,我跟他是没有办法沟通的,因为我的话题包括俗套的对话他根本不感兴趣。后来我给他看电影《冰河世纪》,起先他还不敢兴趣,看了一会儿,看进去了,对里面的卡通动物大感兴趣。我就陪他看,一起笑,跟他讨论里面的精彩之处,这样我们就有共通话题了。看完电影,怎么说,我们就成了朋友,至少比前面无话可说的情景要好得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共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感兴趣的,我也进去了,我们就有了交流的基础,就成了朋友。
  家长,对孩子来说,这个关系除了伦理上的,其他的毫无意义。你作为家长,平时以家长的姿态对他,只会命令或者什么的,他对你没有好感。如果不是血缘关系的话,你跟街上的人没什么区别对他来说。他才不搭理你。但是,假如说,你有时间回家,陪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讨论讨论为什么猫会怕老鼠,进入他兴趣的世界,这时候,除了你是他的爸爸妈妈,你还是他的朋友。只有成为他的世界里的朋友,他才有跟你沟通的可能性。
  答案非常清楚了,他不搭理你,因为你根本没有进入他的世界,不是朋友,他宁可跟一只他感兴趣的蟑螂说话,也不愿意跟你聊什么。做家长没那么容易,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进入小孩子的心灵世界,在那里,你才有发言权。
  所以,你得反省自己,从他开始会说话交流的时候起,你有没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进入他所兴趣的世界。如果没有,对不起,你是一个不合格的父母,你休想教育好他。有的孩子对父亲并不感兴趣,但是只有父亲给他当马骑的时候他感兴趣,这时候,父亲变成一匹马,进入了他的游戏世界。记住,你只是马,不是父亲,他只对马感兴趣。可惜你进入孩子世界后,并不能与孩子达成沟通,由马变人,你一辈子只能做他的马。有些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就不听我的呢?越大越不听话,到了青春期,叛逆来了,还把父母当仇人,倒是跟街上的小混混玩得挺好。这时候知道也晚了,因为从小到大,你根本就没有当过他的朋友,了解过他的兴趣,你只不过有一个父母的头衔。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去发现,他所兴趣的世界在哪里?我从哪里进去。其实儿童的兴趣是很宽泛的,只要你有心,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进去。比如说,孩子如果喜欢吃雪糕,OK,你可以买两只不同的雪糕,一个给孩子吃,一个给自己吃,跟孩子探讨两种雪糕味道的不同,交流更喜欢吃哪一种,还有哪种雪糕味道更好,你们同学都喜欢吃哪种,下次应该买哪种尝一尝,等等。这是很小的事,你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去交流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你们就会在一个共通的小世界里相遇。多做这样的努力,指定跟孩子会有共通语言。当你进入孩子的世界,并成为朋友后,孩子把你当成是一个可信赖可交流的人,他也才会进入你的世界,在意你的看法。直到有一天,你跟孩子说:儿子,你是不是电视看太多了,应该把功课先做完。这是你关心的层面,那么他也许就会站在你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抵抗。
  我有一个同学,小时候他看电视里的科普节目,特感兴趣,整天跟他爸爸交流,问东问西的,他爸爸也有心,整天给他回答,争执不下的还去图书馆查书。他们在交流中形成亦父子亦朋友的关系,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爸爸有爸爸的威严,也有朋友的宽容,我想想,简直是我见过父子关系里最好的,非常舒服。
  大多数家长是看见孩子在自个儿玩,就很放心,不管他。等到小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会纠正他,别这么干,甚至会比较粗暴。小孩子即便能听,也会觉得你是敌人,永远是敌人,不是朋友。这种方法会在沟通的可能行上越走越远。等到小孩子有一定叛逆性或者自主性的时候,他会非常讨论你。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反感父母,很反感父母的那一套,觉得过时,觉得土,不可救药,把父母当仇人。父母从未进入过他的童年世界,少年世界,青春世界,父母的观念确实也落后了,只会压抑他人性,他能不反感吗?父母在进入孩子的世界时,不但是一种交流,也是跟小孩子学习的过程,尊重、交流和探讨,那么父母遇见孩子不同阶段的问题,便能从自己和孩子两个角度来考虑,建议孩子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青春期的性冲动问题,父母的观念从来不允许跟小孩子谈这个,现在小孩子又早熟,又新奇,很容易做冲动的事情,被家长一发现,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父母首先要改变观念,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个是可以交流的,不是冲突的,这个后面专文提到,不再详述。总之,父母的功课在前,才能教育的王道,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听话。
  因此,理解孩子的世界,进入他的世界,是你先要做的功课,成为他的朋友,他许可交流的人,然后再谈如何影响他的观念。

 

9。培养判断力,让他有主见
  
  我们如果影响孩子的观念,其实只是给他一个大的方向,防止他走到人生的及格线以下。这些方向性的理论有时候并不能让他完成生活中很具体的问题。真正让他在生活中起实践的,还是他自己的判断力。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是一个有主见的人,能够随机应变的也许比我们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担心自己的理论会被僵化,反而束缚他的手脚。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助人为乐,救死扶伤,这是一个大的方向,绝对正确。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救助老太太反被讹诈这种事,世风如此。孩子在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就有一个警惕,他还会帮助人,但是不采用近身的办法,叫警察来帮助,叫120,或者随机应变采取其他办法。再比如,我们不要求孩子能出人头地,但是孩子考试能得第一,他不会手软,还是会拿第一,只是我们这样的教育下他能够用平常心去拿第一,最好的心态和最好的发挥,不是为了第一儿第一。
  总之,我们最终培养的孩子,有这个活学活用的能力,不用你一点一滴再教他怎么实践,你比你聪明。这个能力,就得从小培养他的判断力,决策力,必须对事务有自己的判断。
  培养判断力,跟培养责任感一样,从小就可以开始,从兴趣、游戏中就可以。有些家长,孩子三四岁、五六岁,会有判断力吗?需要这么早培养吗?这里面,大多数家长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为自己是生活中的全知者,孩子是生活中的无知者,什么事情都是都是自己比孩子明白,都是自己教孩子。这是不对的。比如说,你拿一个玩具,怎样好玩,孩子肯定比你懂得多,你已经失去了对细小事务的知觉和玩心,你会觉得索然无味,只有孩子知道它的魅力。小孩子看天线宝宝,看得其乐无穷,你看了觉得单调,说明什么,魅力全在他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在孩子兴趣的世界里,他是主宰者,所了解的比你多得多,你是麻木者,只有跟他学习的份。因为当你进入孩子世界的时候,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你才是孩子,他才是大人。
  既然他在他的世界里,他才是主宰,那他就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他知道这样好玩,那样不好玩。对你来说,可能两者都索然无味,你是外行。这是培养判断力的基础怎么培养呢,比如说,有的孩子会在房间里把书本、积木、盒子什么的叠起来,叠得高高的。这时候你应该当个求知者,问,孩子,为什么叠这么高呢?也许他回答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是靠直觉去做这件事的。他就回答:好玩。OK,这是他的一个理由,就是好玩,他成为这个好玩游戏的发明者。那么你继续讨教:为什么爸爸叠到你那么高就倒下来了呢?那么,他就来教你,怎么叠得更平衡,更高,他的判断力得到极大的实践。整个过程中,他就非常自信,他发明了一种游戏,又掌握了方法,并且还有人来讨教。这给他建立了一种培养判断力的模式:这个自己发明的游戏是很有乐趣的,也有别人玩的,自己掌握了技能。如果你换一种态度,看见他把房间的东西折腾乱了,训斥他,怎么能把这些东西叠在一起呢,去反对他。这时候他可能认为自己兴趣的一件事是不被认可的,无形中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根本谈不上对判断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经常向孩子讨教他的世界里的问题,可以培养他的判断力。比如和孩子去麦当劳,你说,今天妈妈不饿,只是有些口渴,妈妈该吃些什么呢?他可能会给你推荐一些饮料。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很浅显的提问,孩子在判断实践在这里得到很强的锻炼,因为他给你的建议果然能解决你的问题,他敢于为大人做出其他的判断。这种能力以后运用到社会上,不得了,决策人才是社会的稀缺人才。实际上很多决策并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魄力,有魄力决策之后能去实施。这种魄力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错误的举动。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玩,喜欢爬阳台,这时候最好用探讨式或者商量式来指出不良后果,然后纠正他的观点,让他明白,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明白正确的判断应该如何。你的话语方式应该是:孩子,这样做是不是不对?是不是会出现什么后果?你说呢?让他得出自己的判断。因为毕竟你是成人,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判断与随时支持他的正确判断一样重要。
  总之,讨教式交流培养他的判断力,探询式交流纠正他的判断力,坚持这样,你的孩子很快会举一反三,掌握他的世界里的原则,很自然地能做出正确判断。有判断力的孩子,你的教育要轻松很多,因为十几岁以后,有可能是他来指导你的生活了。因为他的知识面非常广非常新,而你老了。而这种决策能力,有可能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10.教育者思想要统一(以这个为准)
  现实情况是,你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做法,孩子在你面前唯唯是诺,但是一转身,你做的是另一套,甚至与你背道而驰——他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必然有另外的教育者对你孩子的影响甚于你,孩子在敷衍你呢。你才明白,你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你这个自以为是的爸爸妈妈,孩子把你当猴耍。这里涉及到的问题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影响孩子呢?这个问题没搞清楚,也许你可能永远做配角教育者。
   一般来说,对孩子言行有指导作用的,一种是人,即言传身教者,一种是环境。
  我们先讲人。中国的国情是,很多人小孩子一出生,由姥姥或者奶奶来带,隔辈教育为主。自己忙着上班,下班后还不一定有时间陪孩子。有的想跟孩子玩会儿,但是孩子又跟奶奶亲,不爱跟他玩,那就拉倒,落个轻松。等孩子上幼儿园或者自己觉得要理性教育的时候,说什么也不听,还养成了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个性,各种情况不一而足。
  隔辈教育呢,其实相当主流,确实,以工薪阶层的状况来看,没有几个人能在家当全职爸爸妈妈。隔辈教育呢,当然也不是问题,以爱为主题,这也没问题,爱的教育永远是永恒的。但是呢,奶奶或者姥姥毕竟是老人家,她们会把对儿子的爱(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爱的表达方式已经改变或者疏远了),和孙辈的爱,加倍倾注到小孩子身上。这里有溺爱,同时也会把老人家的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学,趋利避害的东西,灌输到小孩子身上,教他现实原则,占便宜,甚至欺负别人,躲避责任,等等。有的孩子到了爸爸妈妈这里,用奶奶教的一套来对付爸爸妈妈,绰绰有余。爸爸妈妈迷惑了,嘿,这个妖精,没法治了,措手不及,无可奈何。这里,我并非对老一辈有偏见,而是现实观察后得出的客观结果,特别是儿子们,自己都不知道老妈有那么多的生存原则。具体比例当然不知道,但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还有一些是保姆带着的,那么保姆能带给孩子一些怎样的观念,那就更说不清楚了。
  还有一些呢,是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是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也不统一。孩子犯错误了,爸爸训斥一顿,教训一番,孩子哭了,妈妈就去哄他,目的没有想别的,就是把他哄住别哭:乖乖,别理爸爸,爸爸是个坏蛋,咱们不理他。OK,这里面给孩子的是两种观念,孩子不知道爸爸的做法对还是自己的做法对。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者(爸爸妈妈、姥爷姥姥、爷爷奶奶、保姆等等)本身观念混乱,有的孩子是一个阶段由奶奶带,一个阶段由爸爸妈妈带;有的孩子是混在一堆人里,白天由奶奶带,晚上由妈妈带。他们都是孩子的言传身教者,但是每个人立场都不一样,就像一群苍蝇围着孩子嗡嗡叫,什么观念都有,孩子怎么办?甚至同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让去,奶奶又同意他去。那么聪明一些的孩子,就肯定会找到趋利避害的原则,谁宠我,听谁的,跟谁亲;谁管我,不搭理他,骗他。他在很小阶段就形成自己的处世原则,如果有错误的地方,你很难纠正。
  要避免这种状态,当然不可能让孩子从小到大归一个人管,这是不现实也不需要的,咱们现实状态不允许,孩子只能的某些阶段由别人带。但是,这些教育者本身思想方向要相对统一,这是要沟通的。我现在所有的理论,道理必须讲深一点,透一点,你们具体方法可以举一反三,目的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先让教育者明白根源,自己当个明白人,知道这样做的效果了,才能再去教育别人,教育孩子,甚至去教育爷爷奶奶。父母的素质是孩子素质的基本。自己没理解清楚,我给你讲一百重举例,可能你一个例子也用不到自己孩子身上。
  那前面有一个读者,她把我讲的这些章节,打印起来,给她老公和婆婆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你们思想要相对统一,教育方向要相对一致,才有共同教育的基础。你们不一样要完全同意我的理论,但是根据我的这些理论,你们开个讨论会,针对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想出大家比较同意的方向和方法,这样肯定比大家不沟通要有效得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方向一致,不要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去教育孩子,把他逼疯了都会。那么,你甚至可以把我的这些打印出来,特别是针对孩子的问题,跟有孩子的同事交流,你们一定能商量出有效的具体的办法。只要教育理念通了,具体方法一合计,就能想出来。因为我的文字里不可能举出很多举例的对应方法。不要担心我的版权问题,我写这个就是让更多的人教育孩子有一定作用,往大里说,提高下一代的素质。
  同样的,有的孩子由保姆带,你也必须跟保姆沟通,孩子有哪些不良习气,要及早发现,跟保姆一起讨论对策,讲明道理。家长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然后才说得上孩子的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一个唱鸿联一个唱白脸问题也不大,但观念还是要统一,还是前面那个例子:爸爸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孩子哭了,妈妈去哄他,但妈妈可以说:宝宝别哭,爸爸说的是对了,只要你改正了,爸爸以后就不会这样凶了,其实他跟妈妈一样很疼你的。等等。这个父母观念一统一,孩子肯定就明白这个做法自己是有错的,纠正肯定有效果。
  第二种对孩子的影响,是环境。有的孩子有扭曲的性格,倒不是什么人教他,是环境。环境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等,环境也还是由人群构成的。比如说,家庭夫妻老吵架,对孩子影响肯定不好,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小时候我们很多人也经历过父母吵架的情景,将心比心,你就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网友读者问,孩子老被人打,怎么办?这不是你家长的问题,也不是你孩子的问题,这是环境的问题。比如他在幼儿园老被人打,这个幼儿园环境不合格;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打,社会环境不合格。这是政府的、学校老师需要负责的问题,需要跟他们反应的,改善社会、学校环境的(当然在幼儿园里偶尔跟孩子打架,那倒是正常,孩子顽皮的天性,具体问题跟老师反映,看好就可以,不算普遍问题)。你问我有什么对策,教给孩子,肯定是没有对策,教他跟别人打架肯定是不对的。我只会跟你说一点:家长有责任为孩子寻找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孩子置身于暴力环境,这不是社会的错,就是家长的错。孟母三迁,很清楚,古人都知道环境对孩子成长太重要了。孩子有环境问题,你必须想想怎样解决。要不然他的性格很可能扭曲。
  所以,有的家长会想,我要教育孩子文明,不要暴力,可是他老被人欺负,难道我的教育错了。相信我,没错,只是你为他选择的环境有点错了。如果他不得不处于这样的环境李,那就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解决的。
  那么我们老一辈,比如奶奶辈,就会教孩子,谁敢跟你打,你就更狠地打他。这是动物原则,我不支持的。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法律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环境里,那么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个品质可能是:残忍。可惜我们并不是在这样的社会,我们人类是个爱和法律的社会,尽管我们的法律不完善,社会有丑恶,但是正式寄希望于下一代更加文明,我们才叫学会文明原则。
  打架环境只是成长环境的一例,因为社会特别是学生社会也很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家长一般希望孩子跟好学生在一起,不要跟“坏孩子”一起,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选择,无可厚非。当我们有能力普及教育的时候,也希望那些“坏孩子”的家长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这样整个成长的生态环境就会更好。
   因此,我再强调一遍,家长有责任让孩子处于适合成长的环境。我是我唯一能够帮助解决你这一问题的理念。

 

 11学会游戏,学会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的家长,早上叫孩子起来,因为赶时间,起床后,要吃饭,要送孩子,还要上班,所以总是行动匆匆。但是孩子呢,喜欢磨蹭,自己又不穿衣服,家长就急匆匆命令孩子,赶紧穿好衣服,赶紧刷牙,赶紧洗脸,敢时间嘛,就会训斥,甚至会动手,甚至把小孩子搞哭。总之,每天早上都要经过这么一番战斗,然后与孩子在幼儿园i不欢而散,甚至小孩的眼泪还挂着泪珠。早晨,对于大人和小孩子都是一种折磨。
  很多人习以为常了。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假设你是这样有游戏感的家长,早上闹钟叫醒后,妈妈说,儿子,起来,跟爸爸一起比赛穿衣服,谁赢了早餐有更好吃的。爸爸故意输给孩子。然后比一比牙齿谁刷得白,对了,早餐之前是不是玩个什么游戏呢?跟爸爸比一比昨天背的唐诗。等等,反正,你能想到孩子都每个环节都游戏化,都是在玩。那么,也许这个早晨,你不会觉得那么累,那么严肃,可能会轻松些,兴趣盎然些,孩子也能快乐些。
  当然,这里的“玩儿”,非常指某些具体的事件,更重要的是生活态度。这种态度首先大人要建立起来,才能渗透给孩子。比如,他也许只是贯彻在一句话里。平时你说:孩子,赶紧起床,要不然迟到了,老师又骂你。那么你也许可以说:;嘿,宝贝儿,猫咪都在叫你起床了,听说你最近会自己穿衣服了?这种态度的转变,他都可能让一个负担成为一个游戏,一个玩笑。
  这种心态的建立,这种做法的目的,当然是快乐,家长的快乐和孩子的快乐。孩子在成长期间,虽然我们想让他建立一些良好的基本观念,想让他拥有一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少年,快乐的青春期。不是吗?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阶段逼他学习,逼他吃苦,是为了长大后能混社会,过得快乐。有些人,长大后事业上是很成功,很能干,能力很强,但许多得抑郁症的过得很累的也是这种人。可以说,小时候不快乐,长大了必然留下阴影,甚至长大后永远找不到快乐的秘诀。因为财富与社会地位等等并非快乐真正的源泉,快乐的真正的源泉是因为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快乐理念。而我们的孩子,他成人之后的生活如何,我们不能掌握,但是他成人之前,我们有权利在培养他各种能力之时,也让他拥有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
  我相信很多家长现在还没有找到快乐的生活态度,那就谈不上与孩子分享快乐了。你整天一张苦呵呵的脸,整天忙着自己的那点工作,整天严肃,不苟言笑,孩子能从你那里分享到一点快乐的秘诀吗?不可能。你想想,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呢?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自己那点事业了。比如今天工作不顺,还挨领导的批评,都影响以后的晋升了,回到家,自然没有心情陪孩子说笑了。我们这一辈的人,其实有很多在小时候和父母相处,并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很多的原因确实是那一代的父母被生活压弯了腰。其实,家长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事情。挨到领导批评了,想想,领导说得蛮有道理,心里不烦这么想:嘿,这哥们还行,居然指出我的问题,下次得露一手给他看看。或者觉得领导批评得没道理:这哥们挺二的,下次适当场合的时候一定要指出他的不对。等等,以“玩”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大不了,不就那点事吗!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坏情绪“殃及家庭”。
  那么,家长有快乐的生活态度之后,才谈得上去培养孩子的快乐理念。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游戏。这游戏也不是真正的游戏,而是游戏精神。孩子的学习、生活、娱乐能不能都渗透进“游戏”呢,这是可以的,让每件事情都变得有乐趣。你要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伦之乐”,将是孩子一生的回忆。我小的时候,放学回家,爸爸有时候会笑着问我:今天有没有拿个鸡蛋回来(就是考试零分)?那一份轻松和快乐让我难忘。我爸爸从来没有给我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因为他不懂,也不在乎,他只在乎我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倒是后来都是我给自己压力。但是我爸爸有幽默感,他跟我说每件事都会用最幽默的方式告诉我,用一些比喻一些俗语,逗我笑,这种幽默后来直接传给我。跟我爸在一起,我总是能感觉到一种游戏感,快乐感。我爸爸很穷,供我上大学很困难,靠亲戚的帮助,但是他的乐观给我很深的印象,确实给我过语言上的很多快乐。
  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接触可以不要那么严肃、正经,不要用命令的、苛求的态度,可以放松,可以都变成游戏,变成比赛,变成相声,变成段子,从中分享快乐,同时也分享了快乐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教育和沟通将变得更加容易。我一个朋友,他经常和他儿子一起看玄幻小说,一起拿里面的主人公来开玩笑,在生活中能找到共通的比喻,周末和儿子去爬山时经常一起比赛,还有奖品,那一种快乐,确实是家庭中很难得。我们自己想想,我们的父母是“严厉的父母”“让我们害怕的父母”“很少跟我交流让我很孤独的父母”还是“快乐的父母”“风趣的父母”“寓教于乐,一辈子教我开心的父母”“和我平等、老是跟我玩成一片的父母”,相信你喜欢什么样的父母,你希望拥有怎样的成长期,你的孩子也需要。
  另外,有时候你对孩子不能够用游戏快乐的态度,是因为你对孩子的教育看得太严肃,太紧张了。孩子不听话、调皮,不去上学、跟你背道而驰,你觉得很不好,后果很严重,当然就不能用轻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了。实际上有没有那么严重?根本没有,懒惰又怎样,捣蛋又怎样,教育是长期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放松下来,用更宽容的态度来看孩子的缺点,从根源上认识,从兴趣上改变。实际上,我们自己从小都曾经犯错误过,你希望父母怎么对待你,你的孩子也会想得到怎样的对待。任何时候,对孩子的问题,必须对自己说,别什么大不了的,悠着点矫正他,学会用更快乐的方式。
  总之,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家长应该赋予的。能不能做到,其实你每天晚上想一想:今天我跟儿子玩了多少次“游戏”,那怕是比穿鞋子的游戏?如果一次也没有,那就应该反省了。

14.好习惯慢慢来
  
  很多家长,为什么会突然关注孩子的教育话题?因为这时候孩子出现问题,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爱哭,比如拧着来,比如一意孤行,爱干啥就干啥,谁也劝不住,比如除了好人好事什么都敢干,这就是传统中认为“不乖”的类型;还有的太乖,什么都听父母的,没主见。不乖也不行,太乖也不行,搞得父母很头疼,所以赶紧寻医问药。这个时候,第一,不要紧张,也许不良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天然的东西,很多孩子都有,不是你一家,你现在关注到,就好。第二。不要着急。别想找个法子,一下子把孩子扭转过来,那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是好办法,好得快的去得也快,教育是长期的事,好习惯慢慢好,所以,要有耐心哟。
  首先要知道,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有好习惯,他会无意中就形成在你看来的坏习惯。比如说,有过孩子的人知道,婴儿刚出生,可能就会形成白天睡觉晚上吵闹的习惯,这没有办法,这个习惯是天然的。你就会觉得这孩子,这么难带,累坏了都。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帮他调整过来,慢慢地,白天逗他玩一下,分散精力,晚上奶喂足了,慢慢调整生物钟。如果原来一个晚上哭个五次六,慢慢调整哭个两三次,渐进改变。如果你没有调整习惯的心理,由着他,那真的很累。还有,婴儿阶段,孩子的大小便不规律,有时候隔几分钟就来一次,你换尿布都忙不过来。别以为你家里尿不湿多就由着他,每次换尿布的时候,你都可以再“嘘”尿片刻,让他集中把屎尿出来,这样就会减少换尿布的次数。这些是生理上的例子。我举例就是说,你不要指望孩子天生就有好习惯,但是你有心,就可以培养成好习惯,特别是心智上的好习惯,更需要家长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艘船,他自己有马力,开向他自己想去的而地方。而家长,必须是他的兼职舵手,帮助他调整方向,直到有一天他自己懂得掌握方向,你可高枕无忧。这里有很微妙的分寸。第一,他自己有马力前进,你不需要给他更大的马力,让他完全忽视自己的马力。很多人溺爱,会忽略孩子自己的马力,忽略让他锻炼中成长的机会,一辈子都得家长罩着,那可不成。第二,你只是帮他调整方向,保准他不会不会往危险区域开,不会撞到死胡同去。那么孩子的习惯,就是阶段性的方向,家长必须时刻调整。
  很多人在鉴别孩子的方向上,总是以家长的标准来看待,给自己添麻烦的,就是坏习惯,不给自己添麻烦的,就是好习惯。其实未必如此,习惯都有两面性,一面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因此家长去甄别孩子习惯的本性,心理依据,才能对习惯做出判断,然后调整,扬长避短,发挥出积极的一面。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是调整习惯,而不是硬性去戒掉这个习惯。
   比如说,我举楼上的例子。
   “我女儿,4岁,性格是比较安静那种,能很专注的做事情,很听我的话。同事们都很羡慕我。我却有自已的担心:
     一是女儿太听话,而且胆子太小,事无巨细,连吃一只雪糕,都要她公公打电话问了我的意见后,才肯吃,平时我虽然叫她少吃,但是也不是很强求,而且我和她爸爸对她很少很少发火,长这么大也只打她打过两次,(我家小孩根本不用打,只要说话声音严历一些,她眼泪就滚滚的),她这么脆弱,我都不知道如何办才好,而且太听话了,一点自已的主见都没有,好象也不太好。
    另外,我女儿很受不了批评,在幼儿园里,老师有时候批评她们组的小朋友,她都会深受打击,回家后就可怜惜惜抱着我说:妈妈,我不上幼儿园好不好?或是说:妈妈,你给老师讲,叫她每天都要表扬我诸如此类的话。有时候感觉她为了让家长喜欢,老师表扬,太压抑自已的个性发展,我们平时也从未要求她事事争先,总是告诉她第二名也光荣。其实我只是想她有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健康快乐的一生。我应该如何引导她呢。”
  这个女孩子其实是乖乖型的,好处是听话,容易达成沟通,比较好教育。需要调整的是,第一,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也就是要加强她心理上的抗挨打能力,这当然是个长期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讲克服挫折勇敢型故事,给她模范;在生活中给予鼓励性的教育,经常说,孩子,你行的。培养实践能力,把一些义务分担给她,帮助和鼓励她完成。总之,让她明白,挫折是一种过程。相信如果家长有这个意识,孩子渐渐会心理强大起来。第二,她没有主见。这一点请你参考我第九章“培养判断力,让他有主见”。
  比如说还有人的孩子爱欺负别人。这里有两面性,第一,有进攻性,积极性,把孩子在这方面的强烈欲望引导在正确的兴趣上来。第二,欺负别人,观念有悖,应该在观念上调整,认识到这是不文明的行径。
  那么家长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有的特别头疼。如果都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将习惯中的积极一面发挥到正确的道路,同时消极一面必然也能够消除,这需要家长的智慧,长期的有效的法子。好习惯要慢慢来。任何坏习惯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分不清好坏在哪里,疏导不了,将来根深蒂固,为时已晚。

 

15.饭桌教育,你不知道却最重要
  
  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地方孩子最容易受到你的影响?
  我给出的答案是饭桌上。
  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言行举止精神气质乃至价值观跟他父亲,那么你可以观察他们家庭一天的生活,最终你会发现,最重要的言传身教的场所,是在饭桌上。
  一个三口之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只有吃饭的时候,三个人在聚在一起。虽然我们提倡吃饭时不要说话,避免一嘴两用,但是吃饭期间,你们还是不得不聊起一些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比如,妈妈会抱怨单位一个同事特别讨厌,老是喜欢在领导面前讨好,言语之间颇为不屑,也许还夹杂着其实比不过人家的酸溜溜的无奈;比如说爸爸会吹嘘自己如何耍了点滑头,在同事间争取了一次半出差半旅游的机会。放心,你们这些牢骚和伎俩,包括精神气质,你的儿子绝对全盘接收。
  如果碰上来朋友客人了,在饭桌上客客气气,客人走了后又掰扯与朋友客人的矛盾,说人家不是,也请放心,也阴阳一套你的孩子很快也能继承。
  如果你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把婆媳不满的矛盾夹带到饭桌上展览,相信我,你的孩子将来心里肯定不会健康。
  我刚才说的基本上是负面的情景。相反,如果你的饭桌上讲的是正面的,善意的、开朗的话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
  至于强调负面,是要让家长们警醒: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将自己身上的猥琐的、恶意的、乖戾的、讨巧油滑的一面教给孩子了,但你自己完全无意识。家长们不要不承认自己性格中没有这一面,你好好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天所做的事,一天所说的话,你会发现自己有很恶心的一面,一个人像在生活中表演正面角色是不可能的。而我正是强调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一个很明白的事实:加入你在饭桌上跟你父母老是争吵,那么对孩子的立场则是个为难的选择。或者,他认为,也许生活就是一个计较与斗争的过程,更别提你的那些小心理必然也传给他。
  那么饭桌教育一般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这是长期的,从内心到习惯到价值观乃至到处理方式,都有影响。如果你看到一个自私的、与别的同学老斤斤计较的学生,你到他家里去拜访一下,绝对是他父母的德性。古人说,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打地洞。这个话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样,农民的孩子就是农民,知识分子的孩子就是知识分子,黑社会的孩子就是黑社会,不能按照职业去分,现在都多少知识分子都是农民的孩子呀!我认为更多的指的是人格气质的潜移默化,龙凤是大气之物,高瞻远瞩,胸怀远大,这种气质的培养下,不论孩子将来是扫垃圾的还是开公司的,必定具有光明正大的气质,良好的生活追求;而老鼠,干偷偷摸摸的活儿,鼠目寸光,眼中有小利而无大义,这种人格气质,将来即便当官,也差不离是个人人小瞧的混混儿。饭桌教育在人格气质培养中,绝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饭桌是个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也是个代表,也是个比喻。也许对有的家庭来说,更常规的也许是床头教育(比如说跟孩子共处一室,那么在睡前的谈话会往往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最重要场所)。我们平时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而这个场合是无意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最容易影响孩子的无意识教育场所,你也最容易暴露你的弱点传染给孩子。家长一定要警惕:自己已经有这样的性格缺陷了,就别让人家说自己的孩子:这操性跟他爹似的。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些场所可以谈些健康的,培养光明气质的话题,而把那些见不到人的夫妻私己话题、矛盾争端问题移到更加隐秘之处,那么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已经创造了比一般人人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了。

 

16.懂得爱,一生快乐
  
  爱是一种教育吗?当然,而且极为重要。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我们先认识一下没有爱的教育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从心理学上来说,成长中缺少爱的孩子,长大后有两种极端倾向,第一,具有情感饥渴症。情感饥渴症的人缺少情感安全感,喜欢接触人却往往没有恰当的方式,感情的表达总是过分,乃至让人觉得很怪,甚至厌烦,喜欢合群其实又不能合群。有的埋藏着恋父恋母情结,甚至畸形的情感渴求,在压抑中变化,决定一生的命运。
  第二,冷漠症。缺少爱,会造成真正的内心的冷漠,心如铁冷,内心容易产生仇恨。像马加爵一样的案件现在不是一件两件,根子上是有冷漠症。如果有爱的教育,绝不至于发展到那么极端的。
  以上是两个极端。但在我们生活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又怎么知道还是是不是缺乏一些爱的教育,需要不需要对这个问题重视呢?恩,是的,其实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早就赋予了爱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很忙,或者有不恰当的接触方式,孩子就可能出现一些缺少爱的苗头。
  我举几个例子,你也许就能举一反三,知道孩子在爱的教育上需要不需要加以关注。比如一个我朋友的孩子,特别爱翻脸,说不高兴就高兴,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朋友、甚至跟父母产生绝交的念头,别人不理他,他就永远不理别人。这就是缺少爱的表现。那么正面的例子是,孩子跟小朋友产生别扭,闹翻了,但是过一两天,他就忘了不愉快的事,又跟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玩在一起。仔细分析,闹别扭呢,是属于情绪反应,产生矛盾了,情绪不愉快,所以不跟你玩了。但是情绪波过去以后,哦,底下的感情涌上来了,同学之情,朋友之爱,父母子女之爱,他内心有这些东西,情绪过后这些东西就占据内心的主宰地位,所以他很快就回到爱的世界,正常的情感世界。那么没有受过爱的教育,心底里没有这些东西,不愉快产生的仇恨情绪冲不掉,甚至成为心底的沉淀物,一个人内心埋着恨,却没有爱化解,不出事才怪呢。
  再举例,有的孩子,什么不高兴的事在心理憋着,不愿意跟周围的人交流;同样,快乐的事情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是孤独的,这也是缺少爱的教育的征兆。还有一些孩子,从小表现出特贪婪、自私,妈妈买了水果他就一个人都包了,吃不完也不分给家人。其实很多恶习,都是缺少正确的爱的表现。父母只要有这个意识,一般能够发现的。
  总结一下,爱可能是孩子一生中解决矛盾的最好的润滑剂,化解危机的最佳良药,万万不可轻视。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这个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给予爱,一个部分是学会爱。
  给予爱,就是你必须让孩子有爱,享受爱,自己有了爱,才懂得爱之妙处,懂得爱别人。从婴儿开始,父母就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爱。比如说婴儿时期开始,孩子就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的感觉,怀抱和体温让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轻轻抚摸和轻声话语以及摇篮曲,都对孩子早期的心理健康的基础,爱的基石。孩子学会沟通之后,父母要了解他的快乐和烦恼,与孩子分担和分享,这里面有点点滴滴的爱(但绝不是你爱),这是爱的教育的很重要的手段。
  那么对于能沟通的孩子,让他学会爱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学习爱,自己的潜移默化其实是最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更是这样。有的家长对老父母态度不好,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个很要命,孩子有一定理智的时候,一定不相信你曾经对他有爱的教育。即使他相信你是给他爱,但这种爱也是很狭隘很自私的,你的孩子绝对不会把这种爱融入他广阔的生活,他只会有选择地爱,爱对自己有利的人,是一种势力的爱。有爱心的父母,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抱着友好和关心态度的家长,他的孩子必定也有健康的爱的基石。甚至爱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对初涉人世的孩子都有至深的影响。有了爱,孩子的世界都是美好的,无所畏惧。
  那么对于已经发现还有有缺乏爱的迹象的家长来说,也一样,还是从沟通入手,改变他内心的世界观,慢慢改变,给予他爱,让他学会爱,让爱代替恨。如果发现他已经发展到有心理缺陷了(很多心理缺陷是由于缺少爱的教育形成的),则可以让他专门看心理医生来矫正。
  爱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技巧,一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说得容易做起来有时候不到位。最经常出现的是溺爱的行为,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注意,溺爱不是爱)。下一章再讲如何避免溺爱。

 

 17.1.溺爱是人格杀手
  
   你的孩子有溺爱倾向吗?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7.2.溺爱会有什么后果呢?
  
  这是一个心理治疗例子。“妈妈,让我安乐死吧!”晚上,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给母亲发去短信。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小伟深受打击,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自杀。“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自杀。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这是溺爱的一种后果。让孩子没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却承受任何一种压力。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之前讲的,自小给孩子分担责任,就不会有溺爱存在。而事实上,在中国,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或者年轻的父母本身没有这个意识,加上中国传统的心理影响,溺爱之风无所不在。溺爱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家长本身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和理解,而是当成自己的一个心爱的宠物,所以含在嘴里怕化了。疼的时候百依百顺,刻意纵容,让孩子对生活本身失去了理解,以为生活就是恣意妄为。一般来说,溺爱的父母并不明白孩子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位置,以为是神,是心肝,是自己能付出所有的那个人。父母化解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孩子感受不到压力,那么他自己就想制造一种“假象的压力”。比如说,有的孩子肚子饿了,故意不吃饭,父母就追着,到处求他吃,他获得一种“变态的快乐”。这是他故意制造的生活的压力。溺爱的孩子一般脾气比较怪,会想出匪夷所思的东西来刁难别人,小霸王、小怪物、小人精,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无所顾忌,曾经有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因为跟妈妈发生口角,拿刀子把妈妈捅了,妈妈这才知道是溺爱的后果。
  所以,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长大,到自己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把受溺爱的心态改正过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把责任给孩子,把压力随时给孩子分担。比如说孩子看上一个玩具,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有钱就随手买下。你必须让他明白几件事:第一,买下这个玩具,相当于妈妈要去上几天班的工资;第二,为什么要买给你?孩子必须付出一定的条件,哪怕是一个口头的承诺。这样的话,他就不但会珍惜这个东西,而且明白生活的责任和压力所在。溺爱的孩子很容易用撒泼来要挟,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勇气和耐心来纠正,需要时间。一味的答应不是爱,而是扼杀他人格的凶手,爱呢,是需要智力的,需要谋略的,需要勇气,甚至需要孩子承受一些委屈和磨难。
  如果现在你的孩子已经是一个溺爱长大的小霸王,OK,你和他的斗智斗勇就开始了,目的是要他学会有责任,这就是爱,有一些痛。如果你的孩子刚刚出生,一定要记住,不要溺爱,要爱。

17.必要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会被很多人忽略。因为当因为缺少挫折教育而产生问题时,人们往往追溯不到这是因为缺少挫折教育的原因。
  那么一个人缺少挫折教育,会有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先看一则当下的新闻事件。
    现年16岁的印度美少女辛吉妮?塞古塔平素喜欢歌舞,也曾演过电影。然而日前她在参加一次电视台歌舞比赛时,意外发生了。当辛吉妮自鸣得意地表演完毕时,一名主席台上的“毒舌评委”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你今天的表演没精打彩,很差劲!”羞愤难当的辛吉妮仿佛遭遇当头一棒,只见她久久地呆立在那里瞠目结舌,接着白眼一翻当场昏倒在地。辛吉妮在入院观察了两天后,由家人将其带回家中继续休养。岂料日前,辛吉妮的情况突然急转直下。她先是失去了语言能力,接着连四肢也无法动弹。并且她仿佛得了失忆症——不仅对自己曾经出演过的电影无动于衷,甚至连家人都回忆不起来。
  辛吉妮的意外病倒,让父亲迪利普?塞古塔十分自责。他说:“我想对所有的父母亲说,不要给你们的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这样的淘汰比赛实在太残忍,我为我犯下的错误追悔莫及。”
  这个例子中,他父亲从自己的角度检讨,认为是给孩子的压力过大。这是一方面,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呢,当然是少女自身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缺少抗挨打能力,心理非常脆弱,在突然的心理打击下,会崩溃。
  上面这个例子相对极端一点。那么再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有一个女孩子,由于父母是老师,她在小学中学时都受到种种庇护。上了大学以后,开始独立生活,一天由于私自用了舍友的洗发水,而被舍友视为小偷遭到排斥,最终在这种生活了得了抑郁症,不得不退学。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现在很多高校里出现的学生跳楼、学生自残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就是没有一个对待挫折的心理和能力,导致心理失控。这个例子根源就是,在女孩子的大学之前的成长环境中,什么事都有父母担当,没有自己处理压力的时候,一旦碰到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慌了手脚,溃不成军了。
  那么,由上我们可以看出,缺少挫折教育,第一,体现在心理防线特别脆弱,经不住打击;第二,体现在处理压力极为无能,一旦无人帮助,闷在心里,就疯掉了。
  那么,你怎么看出你的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缺陷呢?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哪里呢?
  有一个现象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其实在我们同学中,成绩中下的同学,进入社会之后,往往抗挨打能力很强,不怕失败,因为他就是在适当的压力下长大的。往往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入社会,如果环境不如意,倒是容易失落和消沉。以我本人为例,在中学的时候是个优等生,自有心理优势,进入大学后只处于班上中等成绩,有一阵子心理难受,对自己怀疑,过了一两个学期才定好自己的位子。这说明了什么,长期在赞扬和肯定的环境里成长,难免有自我和孤傲的心理作怪,一旦遭遇现实打击,心理优势一个跟头摔下来,不防备就会摔得很惨。
  同样道理,现在我们的孩子,一般都有两代人在宠爱。特别是一些家长,或者爷爷奶奶,特别炫耀孩子,一点点小成绩就夸上了天,在孩子和别人面前都夸,甚至一些缺点也都夸成有点,比如说有的奶奶就喜欢这么说,我们家孩子在外面都不受人欺负,只有他敢惹别人不敢惹他的。种种言论都能助长孩子目中无人的骄横心理,以及唯我独秀的孤傲心理,这两种心理都会使孩子处于一个空中楼阁之上,一旦没有家长的保护,马上摔下来。
  通过以上的环境分析,以及你孩子的性格特点,你大概就能知道孩子需要不需要接受挫折教育。最普通的是你要看孩子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如果能接受批评,总结教训再来努力,这是最好的。各种抵制批评、逃避批评害怕批评的心理都需要接受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你把适当的压力还给孩子,让他自己来处理,让他适应人生阶段性的失败,失败中找到克服的方法。比如孩子去参加一个画画比赛,没选上,这时候你必须抱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一方面指出他的不足一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一般家长会有两种错误的处理态度,第一,说我们家孩子其实画得挺好的,评委不公平,或者其他孩子走后门,名额让别人抢了,还把孩子夸成一朵花。这是助长他脆弱的畸形心理。第二,老是强调孩子的不足,别人怎么怎么好,这样会让孩子没有信心没有主见。
  那么举一反三,孩子在任何一次压力面前,可以给他疏导,但决不能大包大揽,让孩子觉得压力与他无关。包括前面所说的责任感的教育,独立性的教育,都是与挫折教育互为作用的。以我们开头的例子,家长对女孩子的赏识教育肯定过头了,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无往不胜的,没有能力去接受批评和失败,这个血淋淋的例子必须引起家长的关注。一句话,不能接受批评、不能自己解决压力的孩子,青春期之后必然出现问题。

 

 18. 你的孩子爱撒谎吗?(上)
  
  你的孩子会撒谎吗?
  孩子喜欢撒谎,这是让部分家长特别头疼的问题。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她孩子已经上初三了,差等生,问他在学校里的事情,几乎都是撒谎,从隐瞒分数到找借口出去玩,撒谎成性。家长不知道下一步送他去哪里学习,已经到了束手无策、欲哭无泪的地步。我说撒谎到这个年龄、这个地步,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你早干吗去了?家长这时候才醒悟到以前确实忽略的孩子的心理培养,缺少沟通,处于完全的隔阂中,在家长与孩子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成长。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不要让撒谎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撒谎成为习惯,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那就积习难改了。
  孩子的撒谎现象,一般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一种是有意识的。无意识呢,就是所谓的小聪明,灵机一动。幼儿园里分糖吃,有个小朋友已经吃过了,还想吃,灵机一动,就跟老师说,我还没吃呢。于是又骗了一颗糖吃。有意识的,比如说今天考了60分,顺着老师的笔迹,改成80分,拿回去交差。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信手拈来的撒谎,后者是有预谋的、有准备且目的性明确的撒谎。
  无意识的撒谎是很多聪明的孩子都能用的到,类似于一种趋利避害的聪明本能。有的家长,特别是姥姥一辈,特别纵容孩子的这种小聪明,认为是比别的孩子智商高的标志。智商确实高点,这是没错,但是,如果无意识的撒谎次数多了,就会转变成有意识的,撒谎会成为一种生活手段,那就品行不对了。那么,这里强调的是,无意识的撒谎可能是小孩子比较普遍的现象,正常,不必太紧张,只要正确引导不让其发展就可以。我们主要对有意识的撒谎进行针对性矫正。
  我相信没有家长会认为撒谎是一项特长,除非他是个诈骗犯并非想子承父业。多数家长肯定都是助长纠正。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撒谎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原因,咱们要从根子要除掉,你必须找到自己孩子撒谎的原因——一定是某种压力或者动力早就他的谎言,一件事情如果能用诚实的话来解决掉,谁也不会费撒谎的劲儿。我列举几种典型的撒谎例子,家长可以对号入座,或者以此类推,找其究竟。
  第一个例子:三岁的萌萌从幼儿园里回家,书包里带了一朵塑料花。妈妈问,是谁的?萌萌说,是我自己的。妈妈大吃一惊,自己根本没有给她买过花,所以不可能是她自己的。这还不是妈妈的吃惊之处,吃惊的是,当萌萌说是自己的时候,说得理直气壮——即便是一个老手撒谎,也不能撒谎得这么镇定。这可把妈妈急坏了,这么小,撒谎就这么成熟,这哪成呀!
  那么,孩子这么小,这样熟练而理直气壮的撒谎是从哪里学的呢?这一点家长可以不必自我检讨,这种撒谎发生在六岁以下的小孩子身上,其实属于一种“现实与想象混淆”。她喜欢某种东西,玩过以后便认为那种东西是自己的,并不是有意撒谎。那么,萌萌的妈妈第二天便和她一起上幼儿园,将花一起还给老师,教她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家长只要有心,“现实与想象混淆症”很快就可以消除。

 

18. 你的孩子爱撒谎吗?
    
  你的孩子会撒谎吗?
  孩子喜欢撒谎,这是让部分家长特别头疼的问题。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她孩子已经上初三了,差等生,问他在学校里的事情,几乎都是撒谎,从隐瞒分数到找借口出去玩,撒谎成性。家长不知道下一步送他去哪里学习,已经到了束手无策、欲哭无泪的地步。我说撒谎到这个年龄、这个地步,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你早干吗去了?家长这时候才醒悟到以前确实忽略的孩子的心理培养,缺少沟通,处于完全的隔阂中,在家长与孩子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成长。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不要让撒谎陪伴孩子成长,等到撒谎成为习惯,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那就积习难改了。
  而长期撒谎的孩子,会与父母、老师保持长久的隔阂,更谈不上教育。
  因此解决孩子的撒谎问题,第一,必须了解撒谎的本质,第二,必须了解你的孩子撒谎的成因。明白这两个道理,可以找到对应的方法,说不定教育得当,还可以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般,宝宝从3岁开始就会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时,谎言最多也最严重。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如果你自己对童年还有印象的话,必定也能记得自己有一个撒谎期,那么看来,撒谎并非洪水猛兽,有可能发生在绝大多数孩子身上,只是程度与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既然如何普遍,我们就要对撒谎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5
儿女培养手册(如何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孩子)
静读《正面管教》:什么原因导致很难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为啥爱做家务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还成绩优异?魏书生的回答亮了
育儿攻略10至11(221至240)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原来有这么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