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复习资料2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三国经济的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诸葛亮治理蜀:恢复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稳妥处理民族关系
吴国: 原因(87页,4点)
表现:A农业B手工业
C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陆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西晋的兴亡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   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
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均为今天的南京)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②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⑤南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
2、表现:
农业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手工业
商  业(教材90页)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少数民族内迁
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原因 ①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统治面临危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作用
改变北魏落后的状态,吸取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北魏统治
冯太后:“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改拓跋为元)等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承担“胡汉融合”促进任务
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
注意: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化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青铜时代是指夏、商、西周。青铜是一种合金,(铜、锡、铅)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商代司母戊鼎——最大的、四羊方尊——典型风格)
二|、青铜器繁多的种类(教材102页)
三、青铜器精美的造型
注意教材104页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立人、青铜神树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
时间:战国后期秦国  地点:岷江上  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二、郑国渠  战国后期秦国,咸阳附近,意义:使关中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
三、秦长城
1、目的:抵御强大的匈奴
2、起止: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3、意义: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四、灵渠:为了征服越族,统一五岭以南地区,保障粮食物资的供应。连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成本降低、产量增加、逐渐取代了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造纸术的传播: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数学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三项领先世界的成就(112页)
2、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1100年。
三、其他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医学
东汉
华佗
麻醉药剂“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全身麻醉、“五禽戏”,擅长外科
医学
东汉
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汉字起源
汉字萌芽
汉字形成
汉字发展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刻画符号(半坡彩陶)
甲骨文
商朝
(写在什么上面?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从商朝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商、周——青铜器)
小篆(秦朝统一)
隶书(秦朝民间流行)
楷书、草书、行书(三国两晋走向成熟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大思想家——“仁”;“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但思想保守,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后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大教育家:创办私学、编订《诗》《书》《春秋》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战国
孟子
《孟子》
仁政、春秋无义战、民贵君轻、可持续利用资源
荀子
《荀子》
礼法结合,人定胜天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春秋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孙膑兵法》
第22、23课  文学、史学、宗教、艺术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文学
战国时楚国人
屈原
《离骚》、《天问》
雕塑
秦朝
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书画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音乐
战国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青城山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西汉)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
①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     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事情)
③     包括:本纪——帝王、世家——诸侯、列传——贵族、隐士、刺客、说客等、书、表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注意归纳]
1、  三个重要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
2、  两次重大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3、  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昏君、各国的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都城
4、  著名的战役:阪泉、涿鹿、鸣条、牧野、城濮、长平、桂陵、马陵、大泽乡、巨鹿、官渡、赤壁
5、  学习历史,每个问题都要问一下:为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内部精品(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选择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期末历史
部编版:七上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