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戈止原创丨喜鹊声声绕耳畔(散文)

喜鹊声声绕耳畔

/戈止

准备下班回家,夫人发来微信:晚上吃凉面吧?回复:OK
进了家门,就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从厨房飘过来。
小半盆面条,加入了黄瓜丝、胡萝卜丝、火腿肠丁、小花生米碎、小麻油、花椒油、大蒜末……看上去颜色鲜艳,非常诱人!
我急不可耐地捞起一筷子,稀溜一下进了口,所有食材的味道一下打开了所有味蕾,也打开了过去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农民生活虽有大的好转,但是还不富裕,吃饱饭是没有问题,要说吃好还是有差距的。当时分田到户,谁家要是为集体上出工做事,比如修路挖渠之类的,村里也总是安排一顿饭表示一下,算作劳动报酬。
那年暑假,父亲参加村里更换老旧电线,中午被安排到村电工家吃饭。那年我十五岁,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快到吃饭的点了,父亲却回到家里,说肚子不舒服,并交代我说,电工家要是来喊吃饭你就去吃。妈妈看了一眼父亲,也没说什么。一会儿,电工家的儿子来喊吃饭,我就跟着去了。
本村里七八个做工的人,或站或蹲在电工家的院子里,每个人手端着一个大海碗,正在稀溜有声地吃着凉面。院子中央放着一个半人高的大铝桶,吃完一碗的人可以用桶里的长筷子再加上一碗。大桶旁边放着一个黄搪瓷大盆,内有黄瓜丝、煎鸡蛋碎、小葱花、大蒜末和芝麻酱混搭在一起的调料。
那天我和电工家小我一岁的儿子一样,吃了三大海碗的凉面。
回来后,我问起母亲父亲真的是不舒服吗?母亲笑着说:放暑假了,还不是让你去改善一下伙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当时母亲看了父亲一眼的含意:分田到户之前,像这样集体上招待的事情,都是由我们家来做的。
生产队的时候,因为我们家出身根红苗正,经过社员推选,大队和公社认可,我的父亲当上了村小队的保管员。从那时起,队上所有接待的事都由我们家来做。主要接待来给队里耕地的拖拉机手、给果树嫁接的技术员,以及为了丰富社员文化生活,来村里说书唱曲的民间艺人。
记得有一次,一个唱单弦的盲人,利用晚上时间给社员表演节目,他在小徒弟的搀扶下,踌躇着摸进由粉条加工车间改成的会议室,故意大声说:快把汽灯点上,我看不见大伙儿!逗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每当接待客人时,母亲就不让我出现在客人面前,怕客人给我夹菜吃。也从来不像电工家那样,让自家孩子和客人吃一样的饭。可是,母亲总是想办法让客人吃好。有一次一个说书先生说最爱吃腌黑了的咸鸭蛋,母亲就挨家挨户给他去找。母亲说:出门在外的人不易,要多给些照顾!
有时候我也想吃和客人一样的饭菜,母亲说那是给客人吃的,我们不能吃。母亲说人要知足,队里是信任我们家才把这差事交给我们做,我们要做好!不要贪图吃喝,那样会心不安的。我们要珍惜好的名声。
记得当时家里最好的家具,是带有两个抽屉的一张藏红色条桌。两个抽屉:一个是紧挨着床边,永远挂着一把永固牌锁,父亲用的抽屉;另一个是放着头饰和化妆品(也就是雪花膏、马油两样),还有量裁衣服的尺子及针头线脑等物品,母亲用的抽屉。
父亲的抽屉大部分是在队会计白大爷来的时候才打开的。两个人在煤油灯下,一个人读数字,一个人打算盘,我经常在算盘的噼啪声中进入睡梦中。
那时候,特别想知道父亲的抽屉里到底放着什么宝贝。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趁着家里没人,就把能找到的钥匙全部找出来,试着打开那把永固牌锁。我终于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就揪来拧去尝试着打开,一个不小心,钥匙的前半部分折进了锁眼里,我满头大汗地捣鼓了半天也没弄出来,吓得赶紧溜之大吉。
晚上,父亲和白大爷对账时,发现了我干的好事。当时父亲没有责骂我,我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不成想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被父亲用鞋底狠狠给招呼醒了。此后,我再也没有要打开那把永固牌锁的想法了。
我刚上初中时,有一天父亲把他随身带的一把钥匙给我,让我打开了他的抽屉。抽屉里满满都是发票和收据,还有红色印泥盒、小订书机、浆糊瓶、曲别针、大头针、小夹子之类的东西。队里粮仓环形钥匙串也在里面。在抽屉右下角,用橡皮筋整齐地捆着一摞信,我知道那是当兵的哥哥寄来的信件。父亲拿出最上面的一封信,让我读给他和母亲听。那是哥哥当了三年兵后,因表现优秀被提升为干部的报喜信。听着我嗑嗑绊绊读着信,父亲悠闲地抽着自己卷的旱烟,母亲手头的活做得也轻快,父亲脸上的皱纹像那团烟雾一样,在房间升腾舒展开来……
接下的几年里,隔三差五父亲就让我给他读那封报喜信,有时候父亲还向母亲唠叨几句:多亏了让他上了高中,多读了三年书,不然能这样?!
看到父亲母亲开心,我心里也是满满的暖意和对哥哥的羡慕……
后来小队改为村委会,父亲和白大爷也卸任了从事近二十年的保管员和会计职务。交接时,他们管理的账目一分一厘不差,仓库里存粮、油类一斤一两不少。这成为多年来村里人一直褒奖他们的话题。
我们家族在我们小村子里算是大家族,同姓人占全村的一半以上。真正在这个家族里说话算数的,我认为不是我当保管的父亲,而是在村里当队长的伯父和我的母亲。家族里有什么大事,只要伯父和母亲定下了,基本上就没有解决不好的事情。
我母亲的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教书先生,周围村里几代人都做过我姥爷的学生。母亲三岁的时候,姥姥就去世了。后来姥爷给母亲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对母亲的兄妹仨人不是很好。本族中有一个婶娘对母亲好,母亲就把这位婶娘当亲妈一样看待,逢年过节都带礼物去看望这位婶娘。我很多年都以为这位瘦小的小脚老太太就是我的亲姥姥。虽然现在我的母亲和那位姥姥都不健在了,但是我和哥哥每逢回到老家,还是要去看望那家的舅舅,多少年都没有中断过。
本家有两个远房哥哥,一个父母早早过世,一个因家里是地主成分一直没有找到媳妇,都孤苦伶仃地一个人过活。母亲总是放心不下他们,逢年过节就喊他们来家吃饭,到处张罗着给他们说媳妇成家。几经努力,母亲都给他们娶上了媳妇成了家,一族的人都非常高兴。
母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是母亲对读书这件事非常看重,对有学问的人也非常敬重。
本家有一个堂哥,家里父辈早年间卖过酱菜,置办了几亩薄田,被划成地主成分。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们夫妻俩被大会小会揪起来批斗,不懂事的孩子们也经常在后面骂他们家狗地主。母亲从来不允许我加入骂人的队伍。那家的嫂子经常向我母亲诉苦,说道说道不好的心情和艰难的生计,母亲总是要开导她。
冬天大雪封路闲暇时节,这位堂哥就教我们几个小伙伴写毛笔字、学打算盘。他先前做过老师,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两只手同时哗啦哗啦打两个算盘,再大数目也算不错。这让我非常佩服他!
母亲说他是个有学问的人,一堆有机肥他目测一下就知道几方,一块地他步量一下就知道几亩。只是他为人太傲气,不然早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了。嘱咐我要尊敬有学问的人,好好向他请教。我的珠算就是跟着这位哥哥学的,我还记得他教的凤凰展翅”“九九归一等经典算题。我想好好向他学习毛笔字。大概是一生不得志,又被作为地主批来斗去,最后他抑郁成疾而英年早逝,甚是遗憾!
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吃饭时一家人都聚齐了才开饭!第一碗饭都是给父亲先盛。要是有人因串门回来迟了,母亲是要批评两句的。不过也有例外——我去邻居家看书回来迟了就没事。邻居家的大伯在省城工作,带回来两大木箱子书,有小人书、连环画,还有不少线装的书。我至今记得那本线装的有绣像插图的《西游记》。两家只有一墙之隔,跨过一道矮墙我就可以到他家。有时候因为看书入了迷,听不到母亲喊吃饭,回来晚了母亲也从来没有批评过我,只是说一句:都到齐了,吃饭吧!
上小学的时候,广播电台正流行说评书。我最入迷的是刘兰芳演讲的《岳飞传》,播放时间正午12点。那时候家里没有收音机,我就去电工家里去听。这个点正是他家吃午饭的时候。母亲觉得打扰了别人,就劝我不要去听,我放不下,坚持要去,母亲就没再说什么。
没几天,父亲就从百货商店买回来一个大的收音机,六节电池的那种!这是家里除手电筒之外的第一件电器。因为它耗电量大,我非常节省着用。我用这台收音机,听完了《岳飞传》《杨家将》《三侠五义》等评书;听了高中课程的一些讲座;听了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广播剧《人生》,让我第一次对未来产生了思考。也第一次听到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甜蜜蜜》,并惊叹于歌曲还可以是这个唱法?!
这台收音机对我爱好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记忆中,父亲有一双用鞋带编织的凉鞋。作为队保管员,父亲主要是负责队里场院(收割麦子、玉米、大豆、棉花时晾晒的场所)的事务,一般不下农田。有时候我们姐弟去换父亲回家吃午饭,每当看见父亲吃过午饭,上身着一件干净的月白色短袖,脚上穿着母亲用鞋带编织的凉鞋,挺胸抬头走路的样子,我就觉得父亲好幸福。
父亲是我们村第一个穿着这种凉鞋的人,听母亲说是她从我大姑姑那里学来的。没过多久,母亲就教会全村的妇女做这种鞋子,后来村里大人小孩儿,差不多都有了这样一双凉鞋,只是没有母亲给父亲做的那双精致好看些。
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神气!因为我总是穿着母亲给我做的非常合体且时尚的衣服,背着母亲做的我特有的书包上学,像个城里的孩子。母亲不管什么样式的衣服,她看上一遍就可以照样做出来。所以村里不管谁家娶媳妇嫁姑娘,都邀请母亲去帮忙做被褥、做衣服。母亲在村里特有人缘和威望!
记得我家厨房对面,是邻居家的一棵大榆树,榆树有二三十米高,树上有三个喜鹊窝。每天天不亮喜鹊就开始叫喳喳,很是烦人!我就想用自制的弹弓把它们轰走。母亲就说:不要那样做。所有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喜鹊早起也是为了给窝里的孩子找吃食,不容易的。你想一下,每天喜鹊把你叫醒,你上学就不迟到了,多好!
后来,我习惯了喜鹊的叫声,倒觉得非常悦耳好听!再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喜鹊不见了。现在回到老家连小麻雀也难得看见一只。可是当我每次站在老家的院子里,总感觉喜鹊的叫声在耳畔响起……
当兵的第二年,我考取了步兵院校。由于自己步兵课目基础很不好,训练压力非常大,就有了退学来年再考技术院校的想法。我利用寒假时间回家,准备和父母商量这件事。到家后父母可能察觉到了我的想法,晚上父亲就让我拿出哥哥提干的报喜信,再给他们读一遍……假期还没结束,我就提前返回了学校。回校后我加班加点地训练,三个月没有完成的训练课目,我用十天时间就全部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学员队队长都说:你小子是回家找到了动力
前些年,侄子给我打电话说:我爷爷天天很开心,老是把他两个儿子挂在嘴边,说大儿子是军官,小儿子也是军官,知足得不得了!在村里遛弯觉得特有面儿。
服役期间,我一般选在夏收农忙时回家休假。因为高中毕业那年,我在家过了整整一个麦收季,体会到农民为了抢好天气收麦的不易,可以说没白天没黑夜地劳作。我选择这个时候休假,想帮家里把麦子收了。可每次回家后,总是发现我们家的麦子早早就收完了。后来堂哥告诉我,听说你要回来,你爸妈麦子还没有熟好就动手收了……
我和哥哥都在部队服役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参军离家时父母总是说:去吧,国家需要!要好好干,不要挂念家里。可家里的事谁又能替你们分担?!
记得我上高二的那一年,母亲病了,父亲当时也不在家,我用板车拉着母亲去镇上医院看病,后来又转到另一家医院。当我拉着母亲走在灰蒙蒙的土路上,听到母亲痛苦的呻吟声,我感到非常的无助,只能看着自己的影子在马路上无限拉长……当时我就想要是哥哥在家该多好啊!
1994年母亲突发中风,父亲母亲都没有告诉在部队服役的两个儿子!父亲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带母亲去看病、打针、拿药。后来母亲病重去世,我们都没有赶上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两个让老父亲感到骄傲的儿子,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守候在身边给父亲一点点的帮助!!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不觉我已是人到中年。
独在异乡的我,多么想站在老家的院子里,再次倾听喜鹊喳喳的叫声……
202281日于武汉)

【作者简介】戈止,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198711月入伍,曾任空降兵某部战士、文书、排长、政治指导员、机关政治工作组组长等职,空军中校军衔,201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稷山文苑】 追忆父亲//稷山 刘喜竹
【大家说·柏家文艺】柏红秀:童年的夏日时光
山东作家‖【抽屉•课桌•书房】◆王永武
那朵油花漂远了(父亲的往昔及我的来处)
民间故事:书生母亲病危,报恩喜鹊:财富,功名,救母亲三选一
【非小说】吃了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