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5:鳛部源流

第一章第二节:部源流

第二节  部源流

    墨者扯勒的嫡子嫡孙,代为部(扯勒部)头人,元代,发展成为中央王朝正式颂授官爵的永宁土司。这个家族,世代居住蔺州(今古蔺)。明代末年,永宁土司头人奢崇明起事反明失败,永宁宣抚司被撤销,改土归流。居住水潦(今叙永县水潦彝族乡。1962年由古蔺县划属叙永县)的奢崇明幼子奢辰,因为没有参加反明起事,明王朝任命他为水潦长官司长官,继续作土司,同时改姓为“余”。当地人称他们为“余官家”。余官家大门的颜额,赫然题写“部世裔”四个大字。明白昭示他们家族是古老的部通雍氏彝人。

    一、夷谱里的鳛部

    夷谱,亦称夷书。既是彝族的宗谱,同时也是彝族的史书。《通雍余氏宗谱序》:“吾家于未改土(归流)以前,有《夷书》焉。《夷书》有二:曰“哺载”,纪父族也;曰“姥载”,纪母党也。其书不惟一家有之,凡土司皆有之。掌其书者,为“慕施”。每举大礼,则使慕施诵于庭。两相宴会,各之慕施对诵之。历代祖籍,班班可考。是《夷书》不特为谱,亦且为史也。”其书所记余氏世系全文如下:

        吾余氏之先,曰通雍氏。

        尚古时,孟者世居于卢。其后助武伐纣,传至隆穆,避水灾至乐宜之山,诸夷奉以为君,娶妻三人:长,姑邪,即君宜之女宜恩弥布;次,义邪能之女,(名)能恩弥部;三,布邪蚩之女,(名)恩乌突。各生二子,弟兄六人,分王六国。其后子孙繁盛,各君一部。《史记》所谓“西南夷君长以什数”者是也。

能恩弥部之子,曰穆阿卧,为赫氏。其后为乌蒙王,姓格亨氏。传至哦海德赫,少子曰德赫辉,其父爱之,命传以国。让于其兄德赫隆。去居部,为部王。部即蔺州,今四川叙永厅等处。姓通雍氏。蜀汉置降都督府,晋授以令长,属宁州。传至墨者扯勒,益强盛。宋及周、隋,皆自长其部。

        唐龙朔间内附,置蔺州,为羁縻州。唐宋及五季时,为普宁王。宋太祖时,因宁州、普宁之称,置永宁州,旋废。又置蓝州,宋仁宗时更置姚州,以得盖仆夜为姚州史。

        元置永宁路,袭永宁宣抚司,姓奢氏。明洪武中,禄肇内附,仍袭前职。永乐中,阿聂之妻奢苏入贡,增置赤水宣抚司。成化中,奢贵授永宁宣抚使司。贡生效忠,万历中袭宣抚使。效忠生崇周,崇周无子,以崇明袭,娶于水西宣慰安氏,生子寅。崇祯时改土归流。寅无后,有弟曰辰。辰于顺治十七年投诚,奉旨安插龙场营卧泥河。

    与《通雍余氏宗谱》相印证,道光《大定府志》说:

        《夷谱》云:彝族“一世祖孟趣,居邛之卤……三十一世祝明(即笃慕俄)。祝明居泸阴之山,取觚君宜之女曰孟补,生子二:曰,曰怯;又取义君能之女曰孟都,生子二:曰赛,曰卧;又取布君齿之女曰堵,生子二:长曰克,少曰齐弟。六人各居一邑,世守乌,怯居于笮,赛居于卢,卧居于协,克居于濮,齐居于闽。乌在今威宁,其后称鲁望,至唐而绝。怯之子称孟氏,再传至孟获,为武侯所擒,旋释之,仕汉为御史大夫,而邑土遂绝。笮在今安南。卢即建昌、梁山、雷波、黄螂、波卜之祖,元罗罗斯也。卧字君亨,子孙为君亨氏。自协移居窦地,窦地君有俄海者,生德赫,德有子二,长曰隆,少曰辉。德赫爱辉,及其卒也,以位传于辉,辉让于隆而去之,邑人义辉,从者九千人。乃

东渡白水,击都掌、羿子及土佬而降之,依水而居,因自号部,夷人谓之须协。须,东也。以窦地为诺协,诺,西也。隆世守窦地,即乌蒙部之祖也。乌蒙,《明史》有传。辉当晋世,累传至墨者,墨者生扯里(即扯勒),扯里益强盛,晋末授之以令长之职。宋及周、隋,皆自长其部,不宾服于中国。唐中叶内附,以其地置蔺州,为羁縻州。宋初州废,后又置蓝州。元置永宁路,宣抚使为奢氏,至明季而亡,《明史》有传。桂王时复立奢辰、奢震。(清)顺治十八年(1661),奢辰归顺,置之于龙场营之卧牛河。辰死,妻龙氏以功,保举(古蔺)土巡检,未授,死。乃立八目以司其地。奢氏又称余氏,奢辰亦曰余保寿,奢震亦曰余化龙。八目者,余继先、张保、杨天钦、杨阿绔、苏国权、陆国玺、陆国卿、李廷贵是也。余继先即奢氏之胄也。[1]

    彝族先民部(扯勒乌蛮)部族,在隋代及其以前的情况,不见于汉文典籍。而自唐代羁縻蔺州以降,其发展脉络和基本史事,彝、汉文献的记载则大体相同。包括老一辈西南地方史学家方国瑜教授,以及与之同为这个部族成员的余宏模教授与贵州彝族学者王继超教授,《中国彝族通史》[2]编写者在内的众多当代彝学专家,大都认为这个记述比较可信,在他们的著述中进行征引。

    二、古代的鳛部水和鳛部之水

    “部”是彝族先民部族(家支)的名称,同时又是古代这个部族所居之地的地名。“”是传说中一种会飞的鱼,《尔雅》释之为“鱼龙”。《山海经》:“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3]关于部水,《水经》说


[1]  《水、乌世系通考》,前引道光《大定府志》10081009页。

[2]  见王天玺、张鑫昌主编:《中国彝族通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3]  《山海经》卷3《北山经》,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长)江水又东,过苻县北,邪东南。部水从苻关东北注之。”郦道元注:“县故巴夷之地也。汉武帝建元六年,以唐蒙为中郎将,从万人出巴苻关者也。……县治安乐水会。水源南通宁州平夷郡县。北经安乐县界之东,又经苻县下,北入江。[1]

    苻县,即今泸州市合江县。县有苻关,遗址今名“南关上”。赤水河在县城下注入长江。南关上,就在赤水河口。据是可知,《水经》和《水经注》所说的“部水”,就是现在的赤水河。然而,郦道元《水经注》又说:“其部之水,所未闻矣。或是水之殊目(支流),非所究也。”郦道元生长北方,没有到过苻县和部水(今赤水河)。但是,他已经知道,除了部水,在“部”这片土地上,还有另外一条他不了解,因而也无法对之进行研究的河流,他称之为“部之水”,并猜测它可能是部水(今赤水河)的支流。

郦道元所说的这条“部之水”确实存在,今名“水河”,发源于贵州省水县(1956年更名“水县”,1964年按简化汉字改写为“习水县”)今寨坝乡源村境内的乌稍丘,流至与今合江县接壤的长沙镇境内,河床陡然下降,形成三米多高的瀑布,土人称为“高洞”。高洞以下,被称为“高洞河”,又60里而在合江县城上方的三江嘴注入赤水河(部水)。又3里而在合江县城下汇入长江。全长超过560公里。[2]嘉庆《四川通志》:“合江县城北有赤水河,西南自贵州、镇雄州,东北合诸水注之。又有高洞河,东南来注之。”[3]这条从东南方向流来,注入赤水河的高洞河(水河),就是郦道元所说的“部之水”。

高洞河(水河)又名“之溪”。《永乐大典》:“之溪,在合江县。原出播(遵义市的古名)南,三百余里至县西南,曲流三折,状如之字,因名之溪。”[4]嘉庆《直隶泸州志》:“高


[1]  《水经》卷33《江水》,前引《四库全书》本。

[2]  鳛水河资料,感承贵州省习水县政协冯世祥副主席提供,谨此敬致谢意。

[3]  巴蜀书社重印:嘉庆《四川通志》卷42《江源》,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10791080页。

[4]  前引中华书局排印本《永乐大典》卷2218《山川》,1962年.

洞河,一名小溪,一名月台溪。发源播州(今贵州遵义)。自黔之长沙嘴来,经仁怀高洞,至南关与安乐溪(即赤水河)合流,入大江。”[1]田野勘查考实,水河(高洞河)与之溪,是同一条河流。二者同一而异名,就是郦道元所说的这条“部之水”。

安乐水一名安乐溪,是赤水河合江县境段的别名。《永乐大典》引《郡县志》:“安乐溪,在合江县。上流二脉,一曰大溪,一曰小溪。发源从生夷界,来过绥远、仁怀(今赤水县境)、安溪寨(与赤水市隔河相对的今合江县九支镇),二溪合流,由安乐山下会于江。邓绾令此邑时,其诗《引》曰:“安乐溪,自合江县西南山流入于江,源远莫测其所从,其深广可容大舟,其平如铺,其色绀碧如玉,其势回环宛转,若有所避,不忍遽弃山而汇于江也。溪上多寿木,溪人莫得其名。藤萝柏竹,禽鸟花卉,四时无不可乐,故名之曰安乐溪。”[2]

赤水河古名“大涉水”,《汉书·地理志》:苻县“又有大涉水,北至苻(县)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3]土人以其流经仁怀厅(今贵州省赤水市),当地因又称作“仁怀河”。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更是全国时至今日生态环境保护最为良好,唯一没有在河上筑堤修坝搞所谓“电航工程”,导致环境破坏不堪的河流。关于这条至今仍在正常通航的河流,道光《直隶仁怀厅志》记之甚详,足资考证:

赤水河,本赤虺(huǐ)河,唐骆宾王《姚州露布》所谓“河沦赤虺”者也。虺(与)水,音相近,故谓之赤水河也。或曰:“河在两山间,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水色深赤,河以之名。”

[河]出云南昭通府镇雄州(今镇雄县)斑鸠井,东北流至四川叙永厅界,有阿郎河水注之。水出镇雄州阿郎,故以氏[名]。

水又东,至四川永宁县雪山关南、贵州毕节县赤水卫


[1]  《直隶泸州志》卷2《舆地志·合江县》。

[2]  前引中华书局排印本《永乐大典》卷2218《山川》。

[3]  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1599页。

古平夷县,清雍正八年划归四川,为永宁县分县,今为叙永县赤水镇)北,又至天鼓岩南,受永宁县白撒(今古蔺县双沙镇)溪水、三渡水、毕节县杉水河水。又至毕节县白沙场,为白沙河。

又至黔西州鱼塘,为鱼塘河。又至仁怀县洞口河,沙坝河、溪西注之。又至茅台村(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始可行舟。[1]又至新龙滩(传写或作兴隆滩),东岸属黔,西岸属蜀。滩险,不可(行)舟。陆行三十里,至二郎滩(今古蔺县二郎镇)方可舟。有水坎河从桐梓县西北流注之。

又至顺江场,入仁怀厅(贵州仁怀厅,旧治今赤水市,明代迁驻亭子坝,即今仁怀市)界,桃竹溪水西注之。又北,有九溪水(即二郎镇境内的盐井河)东注之。

又至太平渡(今太平镇),叙永、仁怀[二厅]交界处也,古蔺河水东注之。又鱼溪(今名儒溪,地在今习水县境)水东注之。

又至土城(今习水县土城镇),浑溪水西注之。又至米粮坝,泥溪水西注之,又受瓮(wèng)溪水、板桥沟水。

又至猿猴镇(今赤水市元厚镇),亦称为猿猴河,猿猴溪水东注之。又至背照,折而东,堰塘沟水东注之。又至大金沙,金沙溪水西注之。又至葫芦市(今赤水市葫市镇),葫芦溪水西注之。又至阿蔺滩(今赤水市复兴镇鸭岭滩),阿蔺溪水西注之。又至别滩,荔枝溪水东注之。又至柏香林,药溪水东注之。又至丙滩(今赤水市丙滩镇),丙滩水东注之。又至风溪口,风溪水东注之。又至云滩脑,仁佑溪水东注之。

又至旧仁怀(今赤水市城区),东北流,磨盘滩水西注之。又至七角垭,劳溪水东注之。舟行十五里,抵大硐场(今叙永县水尾镇大硐场)。又东,至四川合江县南、仁怀厅(今赤水市城区)北,受夹子口冯村坝水。又至仁


[1]  经过疏濬,赤水河茅台镇至天鼓岩河段,也曾一度通行载重极少的船舟,详第五章第三节。

怀城西,太极泉水西注之。入合江县界[1]

又至安乐山(即少岷山,俗称笔架山,在合江县城西十五里)下,高洞河从仁怀县界西注之。又至合江城东,入大江。

自镇雄州至合江县,行一千一百四十里。舟行六百五十里:上自二郎滩,下至铃铃滩,行厅界三百九十里。[2]

    赤水河是重要的经济通道,又是重要的军事通道。水运运量高达贵州全省水运总量的70%以上:唐蒙通夜郎,自巴苻关以入。任乃强先生考证以为,秦时司马错浮江伐楚取商于(今重庆市黔江区一带)地以为黔中郡,乃是从赤水河溯流进军,其说云:

        巴涪水,今川黔间之赤水河。巴人由此入南中,巴(国)同时设巴符关,稽核商旅。(秦)灭巴后置符县(今合江)于此水口者是也。符、涪同音,传者作字不同。司马错既倾全力浮江伐楚,不循江东下,而转由巴涪水入取商于之地者,盖楚人亦倾全力以捍卫其盐泉,于州江(长江之别称)沿岸乘险扼守以拒之,舟师扼于明月、黄草、鸡鸣诸峡,[3]不能至枳(今涪陵)。故绕巴涪水(赤水河)取道邑(今遵义)东向黔中。[4]

    唐代,泸夷杨保进入播州(今贵州遵义),宋军讨伐归徕州(治落红,即今古蔺)[5]乌蛮乞弟,明军平定播州杨应龙,以及后来镇压蔺州奢崇明诸役,无不分兵沿赤水河行进[6]。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说,唐·骆宾王《姚州露布》谓赤水河“河沦赤虺”,因名“赤虺河”。虺,毒蛇。甚可怖也。


[1]  今日合江县九支镇,古名安居坝,清代称胡家垇,地与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市城区)隔河相对,河上建 有大桥相通。

[2]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疆域》。

[3]   明月、黄草、鸡鸣三峡,地在涪陵至重订之间,舟人谓之小三峡,皆阨控要害。

[4]   前引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3页。

[5]  关于归徕州的治所在今古蔺的问题,详见第二章七节。

[6]  各详后文。

[1]查骆宾王《骆承集》,知厅志所谓《姚州露布》,即《姚州道破逆贼诺波浪、杨虔等露布》,文中并无此语。复查其辞,则宾王《破设蒙俭露布》[2]有载。其文云:“臣闻七纬经天,星墟分张翼之野;八肱纪地,炎洲限建木之乡。西距大秦,杂金行而厚气;南通交趾,枕铜柱以为邻。俗带白狼,人习贪残之性;河沦赤虺,川多风雨之灾。水积炎蒸,山涵毒雾。竹浮三节,肇兴外域之源;木化九隆,颇为中国之患。年将千祀,代历百王。郑纯之化不追,孟获之风逾扇。故三年疲众,徒闻定笮之讥;五月出师,未息渡泸之役。”读其文,知其用兵之地实在云南,并不在赤水河流域。前代赤水河流域虽然僻陋,但也不至于僻陋到这种程度。

    三、鳛部和鳛国

    古代为什么称赤水河为“部水”?光绪《增修仁怀厅志》:赤水河丙滩至夹子口[段]产“鱼,《山海经》云其形如雀,有十翼。故人呼旧仁怀(河)为部水。”[3]德赫奋(德赫辉)部众夹部水两岸而居,因号部。

    贵州大儒郑珍、莫友芝主纂,梁启超许之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道光《遵义府志》,提出了一个殊堪重视的猜测:

        按《水经·江水篇》,东过苻县北,邪东南,部水从苻关东北注之。部水,即今仁怀赤水。然则仁怀为古部地。汉之称部者,或秦前有国欤?

        今仁怀出一种鱼,土人皆名“鱼”,赤水外无有也。古以此名国,盖与鱼鳖同类。古无推考及此者,故不敢质云。[4]

    郑珍、莫友芝的这一猜测,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同,周


[1]  道光《直隶仁怀厅志》卷2《疆域》。

[2]  骆宾王:《骆丞集》卷4,前引《四库全书》本。

[3]  王昌宇、苏林富点校:光绪《增修仁怀厅志》卷8《土产》,中国文化出版社,2015年,415页。

  感承贵州省赤水市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惠赠是书,谨此敬表谢忱。

[4]  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道光《遵义府志》上册,1986年内部印行,55页。

  感承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惠赠是书,谨此致谢。

春元《贵州古代史》认为,春秋时“今习水县四周,为国境。”[1]贾巨川[2]说:“习姓历史渊源久远。传说在春秋时有诸侯国(原注:今贵州习水一带),国灭后,即以国名为姓氏。”冯世祥主编的《国·姓·部·习水》[3],进一步认定了国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年代。《春秋左氏传》虽无国,而春秋方国,左氏失记甚多。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所载春秋209方国,多为左氏之所失记。在此基础之上,陈先生又考订出不见于顾《表》的方国57个,有厥疑者又19个。[4]顾、陈二书虽仍然不见国之名,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国”的存在。   

【本节完】

下一篇:第一章第三节: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


[1]  周春元、王燕玉、张祥光、胡克敏编著:《贵州古代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27页。

[2]  贾巨川: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3页。

[3]  冯世祥主编:《鳛国·习姓·鳛部·习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15—18页;53—54页,。

[4]  陈盘:《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页。

请大家在留言区发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原创:赵永康

供搞:罗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赏析 中国茅台,仁怀天下
贵州一个县级市,三面被四川省包围,人口超过30万
杂家荟萃——贵州北线各地名来历
赤水河通航考述\龙先绪
卷三十二
遵义市各县市名称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