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是一年中元节,哀思父亲


又是一年中元节 恩亲情重寄哀思

我 的 父 亲



作者 王崇享

祈祷父亲在天堂没有忧伤,
没有牵挂,
在菩提树下尽享欢颜......


01

有人说,父亲是条河,流转着岁月,诉说人世的沧桑;有人说父亲是座山,挺起脊梁成为给儿女遮挡狂风骤雨的山岗;有人说父亲是本书,引领儿女去探索宇宙裂变,亘古洪荒,历史纷扰,人间兴亡,朝阳暮晚,冬雪春芳,棉麻裘皮,五谷杂粮………

可是我要怎样来形容我的父亲呢?我不是丹青高手也非文坛泰斗,难以刻画父亲的形象,难以折射出父亲精神气质的闪光,无奈只能拙笔重提,用浓情重墨去喷织出回忆与思念交织的心网,诠释我父亲的天空。





02

我的父亲王贤道,字寿昌,号书林。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五日(农历)父亲在四川省古蔺县丹桂乡普安村一个小地名叫“大土头”(现在改名为二龙庄)的地方出生,于公元二零一七年九月十二日卒于此地,享年八十九岁。

父亲有兄弟五人还有两个姐姐。大伯、几个叔叔和大孃是由来自铁厂的雷氏婆所生,我的父亲和丹霞小孃则为来自贵州二合陈家湾的罗氏婆所生。父亲天性善良厚道,善解人意,弟兄之间虽是异母所生,但相处和睦,彼此相敬如宾,毫无隔阂。亲戚邻里之间他也是以诚相待,广结善缘,深得众望。

当然这与祖父祖母对他的严格管教也是分不开的。父亲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天他正在家里写字,本地一个给地主当长工的叫赵付成的人背着粮食路过我们家门口,祖母看他累得气喘吁吁,浑身冒汗就招呼他进屋休息一会。赵付成进屋后看到父亲写的字就说:“二公子的字写得好呢!”父亲说:“你就拿去读吧。”赵付成看到桌上我祖母给父亲做的笔套,又说“这个笔套真好看!”父亲随口说:“你拿去装拐爬吧。”(“拐爬”是背东西时用来歇气的工具,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备有的,那时没有公路没有车,有钱人家的粮食,烧煤等东西都靠长工肩挑背磨,赵付成这样的长工常年累月地干活背东西,“拐爬”便是他的随身工具)赵付成听了父亲的话淡笑一下走了,可是祖父却不饶人了,一把揪过父亲,脸上几巴掌,屁股上几巴掌,叫他跪下。祖父体格魁伟,力气十足,父亲的脸上和屁股上立即起了红红的巴掌印,祖父不许他哭,问道:“说说你为什么挨打?”父亲哽咽难言,祖父便说“你明明知道赵付成大字不识一个,你叫他读什么你写的字?笔套是装笔用的,能装拐爬吗?你这不是挖苦讽刺别人吗?你看他在大热天背那么重的东西,别人进屋后你不装烟倒茶,对下苦力的人不问候安慰,反而一味地挖苦讽刺,你有一点同情心吗?你也是农家子弟,忘了本分不该打?你读了那么多书,为人应当谦逊,礼貌待人都不懂难道不该打?”(注:“装烟”就是递烟给别人。过去在我们老家,每当有外人进屋,主人就要找山烟给他并倒上一杯茶以表示热情,这也是农村接待客人的一种礼仪)。

也许正是祖父的巴掌在父亲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逐步发酵成后来怜贫惜苦宽厚仁慈的品性。

父亲自小天资聪慧,喜爱学习,且具有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表达力,他自小手不离书,曾拜师于当地颇有声望的儒生周遵海、杨克陪等老先生学习,在旧学堂里《大学》、《中庸》、《易经》、《诗经》等四书五经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无不广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也有涉猎。而且走出学校后读书依然是他的最大爱好。还记得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父亲的床头总是放着一盏煤油灯,常常亮到半夜以后,天亮我们起床时常常看到父亲看过的书歪倒在一边。父亲这种挑灯夜读的习惯一直到晚年尚未改变。阅读的习惯使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在诗词歌赋方面毫不夸张地说已到达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地步,这为他在后来创作大量的诗词歌赋夯实了基础。





03

父亲一生爱好写作,参加过很多文学团体,如“中华诗社”,“中华楹联学会”,并屡次为这些文学团体撰稿写诗写对联,屡次获奖。父亲的作品曾先后入选国内十多家诗刊报社,晚年时撰写的《晚窗记》和《麟瑞寺春秋》便也是这种较高的文学造诣的佐证。

在父亲的诗词歌赋作品中,表现出他在遣词造句方面独到的功夫外还具善于捕捉现实中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品味,生活的情趣,使作品富有档次和特性。

一九九一年以来,父亲在文学应征中,先后获奖多次,凡获一二等奖的主办方均邀请参加颁奖会,故有幸能借机畅游北京、天津、上海、苏杭二州、南京、河南、河北等地,领略八达岭、谷田峪长城的雄风,品读遵义名城的红色历史,观赏四川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及安徽黄山,山东泰山等地的秀美风光……游历时看到了祖国各地在解放后的繁荣昌盛,他便豪情满怀,诗情难抑,振臂高歌。在此情况下,情不自禁的将所有稿件集印成册,作为生平的创作纪念,这便是二零一五年五月出版的《晚窗记》。这时父亲已经八十七岁高龄。

在这本书中我们知道父亲七十岁后“中华诗社”征集全国名山对联,“中华楹联学会”征集河北抱犊寨风景区楹联,他的作品都获得了一等奖,他亲自前去北京和抱犊寨领奖。河北抱犊寨,位于河北省获鹿县的一座名山,山上有土地七百多亩,修建有韩信祠、玉皇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月老殿、牛郎织女家、八卦迷宫、点将台,四方是数十丈高的悬崖绝壁,四周是仿长城建筑,上山的通道为两公里长的索道。素有“兵家战场,人间福地,天堂幻觉,世外桃源”的美誉。它东临华北大平原,西接重峦叠嶂的巍巍太行山,山体轮廓奇特,一峰突起,四壁如割。夕阳西下时,如果你站在县城向西北方向眺望抱犊寨,山的轮廓似一尊仰卧的巨佛。佛是一座山,山像一尊佛。那佛的神态从从容容,平平静静,似用蕴藏着无穷智慧的双眸仰视着无垠的时空,游人无不称奇。对此,父亲把他的感受寄情于笔端一气呵成短联和长联,这里略举几联:

1.仙人洞: 

仸道岩中人拜仸,

仙人洞里道逢仙。

(仸同佛)

2.南天门联: 

上南天门,如步仙乡,三心尽扫

登抱犊塞,已临胜境,万虑全消

3.长联:为河北抱犊赛景区題联

八万里荡荡神洲,名山不少,胜景犹多。但来游获鹿之乡,倍感脱尘之俗;喜见,悬空索道,架渡凌雷,绝壁长城,坚国大塞;又见池中水冽,濯身可涤凡心,巅顶风清,拂面能消杂念。形形色色,石龙石虎石龟,莽莽苍苍,宜月宜晹宜雨;更有巍峨庙貌,玉阁琼楼幽静禅堂,瑶宫佛殿;再加溪涧江河群流绕抱,东南西北,诸岳相朝;冀城现在眼帘,星辰横于眉睫,俨然瀛岛无差,恰似蓬莱别墅;

五千年悠悠历史,社会人为,乾坤众造。溯已往兴衰之事,竟成梦幻之场。盖闻,盘氏开天,義皇治世,唐虞盛徳,桀纣暴亡;且说辅汉韩侯,秉性忠匡正气,佐金武将,顽强善战守攻。赫赫煌煌,钢钺钢鎗钢戟,兢兢业业,护君护国护民;况存典雅书斋,杏坛绛帐,文明遗址,圣迹贤踪,并蕴诗词曲赋,列子篇章,远近古今,六经著述;教化弘扬寰宇,甘澍润以海涯。墨染灵峰生艳,光腾华夏舆图。

在他的《晚窗记》这部书中有律诗、绝句、楹联、骈文、辞赋、词曲、散文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其中有表达对古名人的景仰之情的如对屈原的怀念:

幸奉华函放目观,

不由怀念屈公酸。

汨罗江内忠魂渺,

楚水舟中弟子寒。

一曲离骚风度雅,

满腔愁怨楚公残。

英风千古各犹烈,

凭吊精灵泪不干。

有对戍守疆土的孙儿王先畅的谆谆告诫写在《临别嘱孙》里:

回思昔日千般苦,

衣食住行哪刻良?

红日东升辉大地,

赤民有主振家邦。

洪开改革增新爽,

大启规模更远扬。

但愿戎孙怀壮志,

精诚卫国守边疆。

有对自然景物的咏叹,更有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母亲过世后,父亲写了《失偶后作哀弦曲十韵以述情怀》,我们都为父亲对母亲的深情厚爱而动容不已。

……

青春各一方 ,月老架桥梁。 

不嫌吾下第, 秦晋结盟香。

期合卺,誓同觥,百世相栖望。

……

良缘何不幸?琴瑟失其调。

阴阳各异地,情爱两相抛。

噙珠泪,命狼毫,一曲哀伤调!

我的两个祖母生前和睦相处,先后去世后双坟共葬,父亲感念母恩以赋的形式为她们写了墓志铭如下:

双慈墓志

夫天高地厚,有覆載之恩,严父慈亲,多抚育之泽。乃为人子者,当循孔礼三思,欲报亲恩,理诵朱篇一讯。切思我母,生我恩深,忆念儿亲,育儿徳厚想其抚昆育季,劬劳徳如地如天;又若置业操家,辛苦恩难酬难报。于是磨干心血,难挽颐年;由因沥尽艰辛,奚辞幽径。鸣呼,既登千古,徒流血泪之花;略展一诚,岂可粉身之报?

维二老孺人者,冯翊贞娴,豫章贤淑。自伺先君于足下,勤俭持家;敬尊祖辈于堂前,承欢竭力,名虽嫡庶,若姊妹以情同;缘本后先,似金兰而义重。嫡生庶出,爱同十月三年。女嫁男婚,负责千辛万苦。补房廊赎基业,共集营资;修道路结善缘,同筹募费。各欢井臼,耗益同躭.异理田园,安排相辅。互敬互爱,犹敬爱如宾;亦往亦迎、更往迎若友。共生平一世;共心共意共相量;同偕老百年,同业同家同子女。由是思情渊阔,齐申晚殁同茔;联谊长盟,共享香灯于永夜。男等薰箎秉意,弗忘嫡庶亲恩;家室兼量,聊答慈亲之举。铭碑勒石,略表寸衷;令笔序言,昭扬世代矣。是序

除写诗填词外,对联也是父亲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如丹桂中学王世道老师为收集《古蔺文存》征集下联:

老师上联:登山涉水,走遍乡村,访农人,问樵子,寻珠玑,拾贝壳,集腋成裘,弘扬古蔺山区文化

父亲对句:戴月披星,追寻底细,求哲理,辨知非,去糟粕,取精华,连篇累牍,光大神州学海遗风

丹桂张富香老师同小孙儿路过一坵窄田坎后出上联:

老师出句:祖孙行险道,祖牵孙,孙牵祖,祖孙相助

父亲对句:兄弟建新居,兄让弟,弟让兄,兄弟互商

丹桂乡政府陈富奎请父亲给他写碑文时提出希望,因为他们夫妻感情甚笃,死后也要共穴,特要求把他的名字和爱妻的名字(许廷英)嵌入碑柱联中,父亲是这样写的:

富穴天然明堂廷禄归彭水

奎星显耀朝向英姿起秀峰

除此而外, 红白喜事中的规矩和各种文稿的写作如做斋时需做的“金单薄”,迎亲嫁娶时的“书子”他最内行。他对佛教、道教、儒教也有一定的研究,寺庙或乡间做道场他随时可以参与也随时可以一语中的地进行评判。所以,老家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四川贵州,无论红白喜事凡有求者,都慨然应诺,极尽所能。逢年过节时父亲为乡亲们写春联,家有嫁娶时父亲同样为他们写对联、书子,有人家做大斋时父亲为他们写金单簿,有人离世父亲给写祭文,碑文墓志铭……

在王氏家族编写家谱时,他作为主编曾和族中其他负责此工作的人一道奔波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走访族人,寻找资料,填补缺漏,经过短短几年的辛苦劳累,终于编辑出一百多万字的《王氏家谱》,把王氏宗亲从一世祖王宗庆到现代的第十七代子孙各派分支的时间、地点、人员状貌记录下来,这部堪称王氏家族的巨作凝聚着编辑者们的心血和智慧,给后人也给国家留下了永世传留的宝典。 

在这部宝典中,父亲在《家谱续修前言》中以诗句开头:

洪蒙未判两仪前,

混沌何知地与天。

太昊首推人伦史,

历书快记五千年。

在正文中父亲以一首《脉派源流贯顶诗》开头。这首共六十四句的长诗洋洋洒洒,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把宗族源流概括得脉络清楚,经纬分明,诗句开头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宗族排行辈分的接龙,一目了然,此举受到族人纷纷赞许:

祖籍麻城孝感乡,

宗风永颂三槐堂。

应移讨照来西蜀,

天送庆公到此方。

大烈明经同若汉,

一心廉洁奉官场。

礼仪忠孝传家政,

德派馨风南部扬。

兴旺门楣枝叶旺,

为铣创谱续宗祊。

庭前丹桂飘香远,

履步鹏程展翅翔。

道德长存培后嗣,

崇文永著绍书香。

先人事业须成守,

泽及云礽世代昌。

……

远祖近孙承世袭,

克全忠孝永流芳。

(王氏的族辈排行是:祖-宗-应-天 大-一-礼-德 兴-为-庭-履 道-崇-先-泽……勋-辉-远-克 一共六十四辈)

父亲曾写过一首回文诗赞美天台山的壮美风光和香火鼎盛的盛景:

七律 回文

天高上去路盘旋,

漫步游参众圣贤。

颠峰赏景如图画,

刹梵腾烟绕福田。

缘修普度洪斋建,

荐报同超大敞筵。

仙升乐极生凼趣,

莲瑶证处阴绵绵。

倒读就是:

绵绵阴处证瑶莲,

趣凼生极乐升仙。

筵敞大超同报荐,

建斋洪度普修缘。

田福绕烟腾梵刹,

画图如景赏峰巅。

贤圣众参游步慢,

旋盘路去上高天。

这种使用回环往复的修饰手法写成的诗歌,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享受。但没有坚实的文学功底是绝然写不出来的。

父亲也曾在亲戚搬家时写过一首表示祝贺的环形诗赠与。这首环形诗组合成两个圆套叠的形状,内圆小只装了一个中心字,外圆的所有诗句围绕内圆的中心字展开。整首诗歌组成一个环形,形式格外独特,可惜此诗在亲戚家打扫卫生时已遗失,很多人都没见过她的真容。

父亲曾写诗赞誉过友人:

琼台歌玉树,玉笔赞琼花。

诗律承传统,辞文越世家。

神洲诗选读,文彩放光华。

圣手谁能匹?骚风众许夸。

其实我觉得这首诗用来赞誉父亲倒是恰如其分的。

一位叫秋山红叶的朋友也曾写诗赞美父亲的诗文:

莫道精英尽朝堂,

谁知高士匿山庄。

写出妙文如佳酿,

一旦开瓶十里香!





04

除此而外父亲的绘画书法均为一流,二胡拉得非常出色,也曾吹奏过口琴。可以说他的书画琴棋均堪称行家里手。至今,他在客厅墙壁上直接挥毫一气呵成写下的长诗依然清晰地映入眼帘,看着那飘逸隽秀的字体,仿佛又看到了父亲温文尔雅、英俊潇洒的面庞。他还会雕刻技艺,在木头、骨头上刻上隶书、篆书、草书、楷体等各种字体的文字。(可惜我早就想请父亲给我刻上一枚有我名字的印章留作纪念但还没来得及说出父亲就离世。)

显然,他的老师是按照旧时读书人的标准和格调来精心培养的。

父亲年轻时还和王氏族中很有名气的老中医王纯武学过医术,他“把脉”的功夫非常了得,对危重症患者只要他一把脉一般可以断定生死,这对于一个未进科班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奇迹。

父亲也曾和龙厂沟张先生学过阴阳地理,亲友近邻的婚丧嫁娶、乔迁升学等择日选期都是他根据五行阴阳兼具古老的数朮演算而出。父亲也曾跟我们在双龙的一个亲戚任伯齐姑父学过武功,功夫已到单手可以劈开砖块的地步,年轻时曾经在负重100多斤的情况下与抢劫他的匪徒搏斗,击败对方。

父亲生前极为赞赏历代圣贤忠臣,爱国情愫荡然心田,加上一心向善,想到解放前丹桂镇普安村天台山的麟瑞寺曾救护过长征时的红军,也曾掩护过来四川搞地下工作的贵州地下党人后,在八十年代就决心重建天台山麟瑞寺。于是他和石宝、丹桂一带的名人杨明学、杨志清、聂昌伯、张朝康、邱兴权、李永忠、邓国泰……等人策划、写报告、征地、买建材、请工人、到峨眉、青城山取经,起早贪黑,辛勤奔波,在县民宗办和各级政府及乡民的支持下,于 一九八七年建成了现在的麟瑞寺。“纪红亭”矗立在寺庙前的山峰上,诉说着红军长征时那段光荣而艰巨的光辉历程,庙里的晨钟暮鼓表达着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寒来暑往,年年岁岁,永久地延续下去。

寺庙竣工后,父亲于二零零三年写成了《麟瑞寺春秋》把麟瑞寺历经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和香火鼎盛的现状昭示于众,同时也展示了乌蒙山系大娄山西段麟瑞寺所在的天台山壮美的风光,首次揭开了天台山神秘的面纱。





05

父亲也喜欢旅游。在他七十五岁那年,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山东参加活动并游历了泰山、峨眉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到什么景点后他都一律拒绝缆车、观光车、滑竿等交通工具,只徒步游历。泰山、峨眉山那两个令有些年轻人都颇感费力的地方,父亲却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除了换洗衣服及在北京、抱犊寨领的奖杯、纪念册等奖品外还沿途买了很多纪念品)徒步上山下山,令其他游客赞不绝口。

还记得二零零二年二月十一日,父亲去抱犊寨领奖回来过古蔺时我和几个老师学生陪他一起上轿子顶游玩,回家后我的脚又红又肿痛了几天,可是父亲却全然没事似的当天就写出了《五排.游轿子顶》,渲染轿子顶的壮美风光。

又记得有一次我、二妹及几个读书的侄辈陪父亲一道去黄荆老林游历,上笋子山时父亲走在前面。我们上了山观景游玩返回时,父亲也走在前面,可是他几次回过头来发现我和二妹始终赶不上而且走得很吃劲,于是在山上用手掰断了两根树枝递给我们做拐杖,并在梯坎很高很陡的地方时不时走回来牵着我们的手助我们下山,后来一群侄辈笑死了,说“五十岁的女儿需要近八十岁的父亲搀扶下山——天下奇观!”

尤其是二零一四年九月,父亲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我们和他一道去云南、广西旅游,返回时途经桂林去买飞机票,我因为走得太急当晚在桂林旅社时脚就红肿起来,第二天只得改变路线赶回泸州治疗,可父亲却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家,除了记忆中的一路风光变成一首首诗歌外啥事也没有。相比之下,我在八十六高龄的老人面前显得那么柔弱那么渺小。





06

父亲还喜欢种植果树花草。在我们家老屋前后都种满了桃树、李子树、梨树、琵琶树、樱桃、石榴、青苹果、核桃、柚子等果树,也种植了紫薇、藤萝、木槿、黄花、芍药、牡丹及一些我们不知名的花草。

父亲亲自嫁接的梨子又大又甜,成熟后的鸡血李树上的李子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挂在树上,琵琶树上挂满像一个个金色的大珍珠,诱得我们垂涎欲滴。我们家的紫薇花是很好玩的,用手轻轻一模到树干,整棵树就晃动起来,好像满树花都在跳舞;藤萝花缠绕在其他高大的树木上,树有多高它就长多高,花开时节满树珠光宝气煞是美丽 。

老屋被这些花草果树包围着,成了我们的乐园,当水果成熟时节我们家和附近人家的孩子们每天在树上攀爬摘取果子,大饱口福之后又嬉戏打闹,度过了我们的孩童时光。





07

父亲虽然才略过人,但也有生不逢时之嫌。除少时深得父母呵护,弟兄厚爱之外,成人后,曾屡受挫折。

父亲年轻时,祖父常年在外,祖母一人在家操劳,加上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家境不顺。祖父考虑到父亲一辈弟兄多,住房和土地有限,也为了父亲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于是把他过继给水口乡马浮营的大团总王载元做义孙,父亲与母亲婚后仍然在那里生活了一两年,直到解放前夕才回到老家。

好在不久就解放,父亲在村里当上了文书,后来又当上了本乡(即龙兴乡)的文书,家境有了起色。这时候家里的茅草房已然经不住风吹雨淋。于是在我那勤劳能干的母亲的支持下父亲便用他微薄的工资建造了一栋长五间的大瓦房,我们住西面,二爸一家住东面,一家人总算有了遮风挡雨的安乐窝。几十年间的天伦之乐,几十年间的其乐融融,几十年间的热热闹闹留下了多少美丽的回忆!一直到一九九八年四弟在老宅旁边修了新房,二零零年以后二爸的几个儿子另外择地修建了住房搬离老宅,我二弟搬到县城居住,老屋才成了寂寞的老宅。不过至今老宅依然矗立在晨曦暮霭中,承载着我们多少往事的回忆,也可以说那是父母亲殚精竭虑为子孙后代谋幸福的丰碑。

可惜父亲矢志报国的日子不长,在整风反右中,父亲被莫名安上“土匪师爷”的罪名,被从政府机关降到学校教书,(那个年代犯了错误的人一般下到学校工作以示惩罚)。由于不甘莫名的惩罚,父亲毅然放弃了教书回到了老家,担任了大队会计。后来极左思潮使得有个别领导觉得他的“政审”连大队会计也不能当,就又降到生产队当会计。

这期间也曾在“三反五反”,“一打三反”及“清理阶级队伍”中参加过所谓的学习班,多次接受审查,终因没有确凿证据而不了了之,但极左路线对他心灵的重创简直无法溢于言表。

不过尽管命途多舛,父亲却始终“不坠青云之志”,这从后来父亲写的诗歌《七律.六十抒怀自勉》可以看出他在逆境中的境界和气概即壮志不能酬,但绝不一蹶不振:

虚度春光六十年,

不贪杯酒不贪权。

他年未展凌云志,

此日何登逐浪船。

余隙惟将书苦习,

抽闲且把学穷研。

愿如灰石溶炉冶,

辽海求师远拜贤。

这期间父亲也曾与乡民一道躬耕田亩,挥洒汗水,唯有每月算账那几天才能坐下来,恢复一下肢体的劳累。

这期间也曾受石宝区政府的聘请在区里搞过短期工作,本来区领导的本意是要让他在区里长期搞水利工作的,仍然是县档案馆那一份不实的档案使他未能继续下去。

这期间也曾受公社领导的聘请主持了丹桂大桥的修建,丹桂到水口,丹桂到石宝公路的修建……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后领导和群众给他的评论都是:任劳任怨,人才难得。

个人得失的比重在父亲心里太轻微,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把竭尽全力为公家为集体做事看得很重。他爱自己的家乡,在家乡建设面前总是以此为乐,在丹桂通水口、石宝的公路和丹桂大桥竣工后父亲一气呵成诗三首:

一.《 家乡丹桂八景之一 》

二.《三桥竞月(丹桂桥)》 

三《咏丹桂玉楼塔凌霄》(这些诗后来全部收集在《晚窗记》中)。

后来落实政策的东风吹来了,可是又因为父亲在县档案馆的档案找不到而几次以“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据不够”而以失败告终。直到老死也无力回天。(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县档案馆的个人档案不见了,这个责任是否该由个人承担?)让儿女们痛惜的是父亲竟带着几十年的冤屈进了棺材,我们却束手无策。

但是政治舞台上的失败并不能掩盖父亲一生的光芒。

他在做各种事情时的智慧和忠诚,他在为人处世中的豁达、宽厚和仁爱,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处处为人称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父亲爱自己的国家却并未因这种爱没有得到回报而变成恨,他的道路坎坷曲折,长期情绪负重并未转化成牢骚和叫骂,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自己的行动来昭示壮志与信仰。正如《慈祥的火》的作者所评判的一样,他沉博而不孤傲,青脱而不寡合,深邃而不沉郁,气度从容,文品与人品互相契合,互相照应。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各方人士多次用到“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来评价其人格魅力,老百姓以他们的方式给父亲平了反。

父亲给儿女们留下的印象中除了他的智慧才略、刚正不阿和仁慈宽厚外,还有严格和威严。





08

父母亲一共育有七个儿女。大哥王从杰一九四七年出世后正遇上兵荒马乱,生活困难,父亲母亲都在马浮营那边,祖父母又舍不得这一房的长孙让他们带过去,所以大哥因为营养不良,两岁半时患病早死,三弟王罗刚四五岁时在度荒年间死于肺炎。两弟兄的不幸早亡就像在父母亲心头剐了一块肉,儿女之痛是无法忘却的,几十年后只要一提到这两弟兄的事父母亲总是噙着眼泪……

父母总是 噙着眼泪,连连叹气。好在又有了我们总算对他们有了一些慰藉。

父母亲把五个儿女视为心肝宝贝,倍加呵护。还记得,度荒年间,父母亲上有祖父,下有四个子女,吃饭成了一大难题。只得把队里分的每人每天二两口粮尽量满足祖父和儿女吃饱,他们尽量去找野菜,挖蕨菜根晒干、从枇杷树上剥下皮烘干制粉充饥,每顿吃饭时父亲则说自己饭量小,吃不了几口饭便放碗筷。母亲本来是家里的一把好劳力,每天早上总是四点左右就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做完早饭后还要去割牛草,准备家里那个大水牛一天的草食。早饭后去生产队出工,别人中间放排休息她却还必须去割猪草,晚上收工回来做好一家人的晚饭,还得喂猪喂牛。那个时代因为没有打米机,晚饭后便又要舂谷子、舂玉米到晚上十二点多才够第二天一家人的饭食。也许你这一辈子都没见过:一个农村妇女,前面是一副手推磨,双手都得用力推,后面是舂米用的“对窝”,两只脚轮流用力踩,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孩,这就是我母亲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当然,也许你只有在我们家才能看到这种一个人同时做几件事的劳动场景。

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使母亲经常浮肿生病。但是为了赡养老人并养育一群儿女,两位老人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一年又一年地用他们的爱编制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给我们筑造了一个舒心温暖的安乐窝,我们在其间无忧无虑地长大。

那个时代,家在农村,又是多子女的家庭,上学成了许多子女的奢想。可是我们的父母亲却给别的家长不一样。别人家的子女儿几岁起就要看家带弟妹,割猪牛草,我们几个却都被父母亲送进了学堂。父母亲说:“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女多读书,直到他们自己读不下去为止。”所以我们家五兄妹个个进学堂,即使遇到十年动乱的干扰也有两个读了初中,两个读了高中,一个拿到了大专学历,后来除四弟在家镇宅当大队支书外其余四个都有了工作,走上了为国家贡献毕生精力的岗位。父母亲也常为此感到自豪,觉得他们上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女。

在父亲八十大寿时我们几姊妹给他送去了两幅条幅,表达儿女们对父亲的挚爱之情。一幅是:

《献给父亲八十寿辰》

少年聪敏引人夸,

博览群书盛满匣。

今古奇观收眼底,

诗词曲赋列行家。

孝至顺行遵古训,

家书尽责礼无差。

智能慧彻菩提悟,

气贯长虹映晚霞。

另一幅是藏头诗

《欣祝父亲长寿安康》

欣喜父亲寿八旬,

祝期矍铄齿牙新。

父慈子孝闻遐迩,

亲重恩浓育后人。

长使天伦昭日月,

寿舒老眼看乾坤。

安然乐处人间美,

康健延年膝下荣。

父亲欣喜于我们给他的礼物,把条幅挂在卧室外面的客厅壁上,常看不厌。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还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每到闲时我们围在一起听他给我们讲《东周列国》讲《三国演义》讲《红楼梦》讲《西游记》讲《水浒传》讲《说岳全传》讲《大禹治水》讲本地古今有趣的传说故事,讲亲身经历的许多往事……父亲讲故事时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把握得当,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是他的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也孕育了我们几个喜爱文学的种子。

父亲对儿女是这样的爱,可是他毕竟是读书人,明了事理。所以他对子女的管教也特别严格。对子女他的准绳是爱而不溺,爱而不纵,爱而不骄,有错必罚。父亲一直以传统文化来要求我们遵守国家法令制度,懂得做人原则并以自身的行事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熏陶我们。

他教育我们需勤学节俭,吃苦务实,需仁爱宽厚,谦逊待人。不许儿女混沌懒惰,游手好闲,更不许儿女沾染坑蒙拐骗一类的恶习。

记得小时候我因为撒了一次谎被他打得呼天嚎地,自此,我学会了诚实。

二弟与同学打架被他追打得满山跑,自此学会了友好待人,仁爱宽容。

二妹找工作时他本来有关系可找,可他却说:“前途靠个人努力,没能力先好好修炼自己”,结果二妹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几兄妹都踏上了为社会做贡献的岗位,今天可以在他老人家的坟茔面前无愧地说一声“父亲,我们没有给你丢脸,来世我们还愿做您的儿女!”






09

父亲的晚年是很幸福的。我的两个弟弟虽然分了家,也是接屋连房,在父亲的养老问题上不分彼此。四弟修了新房后,专门在二楼给父亲安排了卧室、书房和客厅,所有房间都宽敞明亮,房中席梦思、空调电扇、电炉、热水器一应俱全。父亲住在四弟家,在二弟家吃饭,有时哪家的饭先熟就在哪家吃。父亲没事时就同几个熟人打打牌,下下棋,写写诗,或到外面游历,无论去东朝西我的两个弟弟至少有一人陪同。

二零一三年底父亲去北京游历我们五个子女全部陪同,加上孙儿孙女一共十多人陪他在北京旅游并在北京过年,领略了京城浓浓的年味。我们每天游走于大街小巷或各个景点,听着皇城根下人们字正腔圆的京腔京调,体会着故宫、天地坛红墙绿瓦间古色古香的韵味,沉醉于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的美丽风光,品读着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等建筑承载着的历史变迁的厚重与伟大,欣赏着首都街道鳞次栉比的繁华……那种太平盛世所带来的国家公民的满满的自豪感、幸福感充斥着每个人的心房,每一天父亲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万千感慨凝于笔端,记录灵感或与我们畅谈体会与收获。每天晚上那种开心喜悦、融融乐乐的放肆的场景使我们沉浸在旅游与亲情中,那种天伦之乐现在成了多么甜蜜的回忆!也许这是我们和父亲度过的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儿女和孙辈的陪同下,父亲游历了省内外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苏杭二州、川滇黔三省、广西广东,山西山东,只是计划中的新疆和新马泰、俄罗斯这些地方未能如愿。父亲在外的十几个孙辈也常常回去陪老人家欢度晚年。

天伦之乐使近九十的父亲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且头脑十分清醒,我们都以为父亲会活到百岁左右。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二零一六年父亲患了脑溢血,在医治了一年多后于二零一七年九月十二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个能言会道,能写会画,满腹经纶满脑子仁慈善良的老人,不顾我们嘶声力竭地号,捶胸跺脚地喊,撕心裂肺地哭,头也不回地走了,从今后再也看不到他慈祥的面容,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睿智的谈吐!只留下我们无法诉说的哀伤!道不尽的遗憾,说不清的绝望……从此后,再没有留念,没有依靠,天昏了,地暗了,山倒了,我们坠落痛苦的深渊!从今后逢年过节的凝聚点在哪里?生朝满日的主位空了我们向谁贺喜?房前屋后我们呼唤着谁……

我多么希望他再活几年,让我偿还他在我小时候背着我去讨奶吃的恩情!

我多么希望他再活几年,让我们再听听那些曾经发生在过去的许许多多有趣的往事!

我多么希望他再活几年,在牌桌上与我们沉着对战或坐在一旁笑着指挥我们出牌!

我多么希望他再活几年不要过早地使我们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悲哀带来的剧痛……我希望!我希望!可是呼天不应,叫地不灵,除了崩溃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苍天我宁愿你立刻让我遭遇雷霆闪电撕裂!大地我宁愿你即刻塌陷让我永不复生,我要我的父亲不要离开我们!苍天你有眼,你给我指条路,你要我怎么样?

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一年,直到现在那种失去亲人的巨痛还在使我常常处于噩梦中……泪眼朦胧中,好像看到了父亲慈爱的面庞,好像回到了老宅坐在火炉旁听他铿锵有力的讲着古往今来的故事,好像回到多次和他一起游历时他一路讲故事一路吟诗作对的情境之中,小时候父亲去小河抓鱼回来我们边吃边嬉笑的情景,父亲给我们买回来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的情景,父亲在田间劳作和汗流浃背地上公粮的情景,为了我们读书交费而和母亲背着几十上百斤重的茶叶、蔬菜跋涉去街上叫卖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我脑际,可如今儿孙绕膝,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他却永远无法享受了。 

于是一年来的苦苦思念化作一缕缕青烟,向天而去,祈祷父亲在天堂没有忧伤,没有牵挂,在菩提树下尽享欢颜!

王崇亨写于201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颍州文学.散文】张祥贵||我陪父亲过新年
泪洒衣襟悼母亲
【广东】唐赵芳|母亲的牵挂
祭奠我的老母亲
刘元兵:朝枚之年的父亲
我用心灵之手抚慰老屋的沧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