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躺地撒泼怎么办?90后父母太“硬核”,三种育儿新方式教育娃

随着岁月的增长,上世纪90后的孩子大多结婚成家。

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父母以后,他们形成新的育儿观,不愿再用以前的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不再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溺爱孩子。

因而面对孩子撒泼打滚的现象时,他们不会轻易地屈服,而是选择在一旁冷眼旁观。

静静和老公带着孩子逛街,3岁的女儿看见橱窗里展示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就要买。

静静想着家里已有几个这样的娃娃,就明确地拒绝女儿的要求,谁知女儿根本不听,一边哭闹一边躺在地上威胁:“不买的话我就不走!”

静静心里感觉搞笑:想用这一套来威胁我,不知道这是我们当年玩剩下的嘛。所以,她和老公站在一旁,根本不理会女儿的要挟。

双方僵持了一会,看见这个招数不管用,女儿灰溜溜地爬了起来。

很多网友都分享过自己对付“熊孩子”的经验。

  • 有的说“孩子在哭闹时,还在偷偷地观察大人的表情,就像在表演似的”,有的说“我不但不生气,还陪她照个相,留下珍贵的回忆”。



显然,90后的父母已识破孩子的招数,“熊孩子”的做法对他们不起作用。

那么,为什么90后父母不愿再惯着孩子了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而老一辈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事事为他们着想和包办代替,让他们养成了很多毛病,甚至经常被人吐槽。

事过20多年以后,当年的90后现在已成为父母,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曾经受过的教育方式有了深刻的反思,深知对孩子太过溺爱的危害,希望选择与父辈们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90后父母逐渐学习和采取新的做法,尽管经常与家庭中的老一辈发生冲突,但以前那种惯着孩子的做法自然成为“过去时”,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90后父母的育儿观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他们的观念比较新颖,很多方法和观点都与以前不同,让人感觉特别“硬核”,主要有以下特点:


1、知识更新快

90后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头脑灵活,喜欢学习新的育儿知识,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比如,孩子出生以后,老一辈父母认为孩子一哭就要去抱,否则会伤害身体,而年轻父母则认为孩子哭闹是正常的更利于发育,喜欢让孩子哭一会儿再抱。

此外,在孩子的包裹、捏鼻梁和睡扁头等问题上,由于审美观念不同,可能与老一辈产生分歧。

不管有怎样的看法,父母都要善于接受新的观念,才能避免孩子遭受旧习俗的伤害,从而健康地成长。


2、对孩子不袒护

由于有前车之鉴,90后父母不愿袒护孩子。

当孩子犯错后,他们会不留情面直截了当地指出,从小就给孩子立下各种规矩,这样能避免孩子养成任性刁蛮的性格,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能做。

他们还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会像父辈那样给孩子找借口,或者事事包办代替,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3、敢于坚守原则和底线

对孩子来说,哭闹是一记杀手锏,很多父母都会投降,然而,90后的父母却不会妥协。

他们知道在孩子哭闹时,不管是打骂还是讲道理都不起作用,所以会耐心地等在一旁,等待孩子发泄情绪后再进行沟通和安抚。

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样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此,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有过相同的建议。

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有哪些好的办法应对呢?

①消退法

有人认为,在孩子哭闹时不过不问,会显得父母很冷漠,也让人不忍心,还有人担心,孩子会与父母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 其实,在孩子哭闹时,不管是训斥还是劝解,都是在助长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他变本加厉。

  • 如果不予理睬,让他知道哭闹对父母构不成威胁,就会偃旗息鼓地主动终止这种行为,今后可能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几率。



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只要不离开孩子的身边,让他在情绪发泄之后再得到及时的安抚,就不会对他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在心理学上,这种做法被称作“消退法”。

②正负强化法

  • 美国心理专家斯金纳通过一个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强化法”。

    斯金纳教授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与外界给予的强化作用有关,并且这种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一种是负强化。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进行,让孩子的行为得到刺激,从而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减少和杜绝不良行为。

比如,当孩子顺利完成作业、帮助父母做好家务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奖励和肯定,这种正强化方式会让孩子受到鼓励,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今后会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和状态。

当孩子不愿学习或者犯错时,要提出批评和纠正意见,以负强化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的消极后果,会及时地做出改变。

在斯金纳看来,正强化除了物质手段之外,还有表扬、鼓励等精神手段,主要体现为奖赏;而负强化则有批评、打骂和扣发零用钱等方式,主要表现为惩罚,需要掌握适当的分寸,一旦处罚过度,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从表现方式来看,两者的做法是相反的,但前者明显比后者的作用更大,在管教孩子上更有效果。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进步和更新。学习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同时,在面临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既不会出现溺爱行为,也不会束手无策。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巨婴”——父母对孩子溺爱的产物
当孩子一哭闹老人就满足,孩子未来会变成怎样?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将导致其适应社会困难,形成巨婴心理
“错了就是不改”:不是孩子不改,而是父母不知道“三角凳理论”
孩子恶习难改,家长只知道打骂,却不试试“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父母如何适时传递给孩子爱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