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心阅读60 伍子胥和夫差 各钻各的牛角尖

开心阅读60  伍子胥和夫差  各钻各的牛角尖

 

勾践的担心在第二天早上果然变成了现实。

 

伍子胥昨天负气而走,确有放手不管的想法。但一夜未眠、左思右想后,还是放不下。他一大早就起来,去宫中见夫差。夫差宿醉未醒,很不情愿地接见了他。

 

伍子胥对夫差说:“昨天大王以客礼对待仇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勾践内怀虎狼之心,外饰温恭之貌,大王爱须臾之谀,不虑后日之患,弃忠直而听谗言,溺小仁而养大仇。就好像将毛发置于炉炭之上,却希望能不被烧焦;将鸡蛋扔到千钧巨石之下,却希望能保全,又怎么能够做到呢?”

 

夫差睡眼惺忪,哪里听得进伍子胥的这番陈词滥调?他怫然不悦,说:“寡人卧床不起三个月,相国你可曾有过一句好话来安慰我?可见相国你的不忠。你也没有送过一样好东西给我,可见相国你的不仁。身为人臣,不忠不仁,要他何用!越王舍弃了他的国家,千里来归附寡人,献上了他所有的财宝,自己也身为奴婢,这就是他的忠。寡人生病了,他亲自尝寡人的泄便,毫无怨恨之心,这是他的仁。如果寡人今天按照你的意思,杀了这个善良忠信之人,恐怕皇天再也不会护佑寡人了。”

 

伍子胥忍不住反驳说:“大王您怎么这样说话呢?猛虎伏下了身躯,是为了更好地发起进攻。狸猫缩起了身子,是为了夺取某一样食物。越王入吴为奴,却将怨恨埋藏在心,大王您怎么会知道呢?他现在确实是亲自为大王尝粪,但日后却是想吃大王的心!大王,您今天要是不能明察秋毫,中了他的奸谋,吴国将来一定会毁在越王手上!”

 

说来说去,伍子胥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是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夫差。而夫差怎么会接受他的指责?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伍子胥的言辞总是无法说服夫差,却反过来击败了自己。

 

夫差不耐烦地打断了他,说:“相国,你不要多说了。寡人心意已决!”

 

这就是以职位上的权威生硬地切断两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了。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以伍子胥的口才与应变确实是回天无力了。伍子胥只能长叹一声,郁郁而退。

 

实际上,夫差和伍子胥两人在连续多个回合的说服与反说服中,都陷入信念固着的陷阱了,结果是各钻各的牛角尖,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谓信念固着,是指人们一旦接受了某个信念,就很难接受相反的信念,哪怕先前支持得出那个信念的证据被证伪,人们也还是倾向于坚持原来的信念。

 

而且,心理学家还发现,我们越是想证明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就越是在视听上对能够挑战先前信念的信息保持封闭。一旦我们确信某个人偷了东西、股市的价格指数会下跌,即便是遇到了相反的证据也会保持不变。

 

从一开始,伍子胥就坚持认为勾践为人阴险,必须杀之以绝后患,而夫差则认为勾践既已投降,以吴国之强大、自己之英明,怕他何来?

 

随着两个人之间的对立性交流多次重复,他们各自的信念反而越来越顽固。到后来,伍子胥越来越强调勾践的可怕之处,而夫差却一再强调勾践的忠信仁德。换言之,伍子胥每一次要夫差杀掉勾践的劝谏,反而将夫差一步一步推向了伍子胥最不愿看到的赦免勾践。最后,他们的认知非但没有趋同,反而渐行渐远,终于不再有任何交集,而这也预示着吴国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即将走向彻底决裂。

 

到了第三天,吴王夫差果然没有食言,在蛇门外置办酒宴,亲自送勾践出城。吴国众大夫,除了伍子胥外,也全体出动,欢送勾践回国。

 

夫差言之谆谆,对勾践说:“寡人赦君返国,君当念吴之恩,勿记吴之怨。”

 

夫差的这句话,很值得玩味。

 

首先,他对勾践的称呼再一次改变,使用了“君”这个非常亲密的用语。这说明,他对勾践确实是情真意切,心无芥蒂了。

 

其次,在这样的心态下,夫差想起自己这三年来对勾践的种种凌辱,不由深感愧疚与懊悔。所以,他才会着重提出“君当念吴之恩,勿记吴之怨”。他也确实担心,勾践在受了这样的凌辱后,一旦有了机会,难免会起了报复之心。

 

勾践听了夫差的话,立即稽首行礼,回答说:“大王您可怜我孤穷无依,让我得以生还故国,我一定会生生世世竭力报效。苍天在上,实鉴臣心,如若负吴,皇天不佑!”

 

绝大多数人认为,勾践的这句话是不符本心的迎合之语,但其实不然。从勾践在吴国的这一路的心路历程来看,我们应该很清楚,这也是他在这个特殊情境下,响应夫差肺腑之言的肺腑之言。否则,他决不会以当时的最高权威——苍天(皇天)来起誓。春秋时代的人们,远比今天的人们更加敬畏上苍,也远比今天的人们更加恪守承诺!

 

根据第一期望定律,我们知道,人们倾向于相信那些符合自己预期的信息。夫差当然对勾践的誓言深信不疑!他随即说道:“君子一言为定。您这就走吧,勉之,勉之!”

 

如果不清楚前因后果的人们看到这一幕,一定会为这两个人发自内心的情深意长而深深感动!

 

勾践听到“勉之,勉之”这几个字,一股暖流顿时在内心奔流,不由泪流满面,哽咽难语。他伏身跪倒,久久不起,流露出一派依依不舍之状。

 

勾践何以至此?回归越国不正是他朝思暮想的结果吗?为什么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他却又恋栈不去了呢?

 

实际上,此时的勾践已经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意境中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综合症”,是指暴行的受害者对施暴者非但不反感,反而产生好感,甚至反过来维护施暴者的一种特殊情感状态。

 

这一奇特的情感状态源自心理学家对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起抢劫案的研究。

 

19738月,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突然闯入两名全副武装的劫匪。劫匪扣押了4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与警察对峙了长达6天之久。

 

6天后,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做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

 

然而,离开保管库后,4名人质反而成了劫持者的“保镖”,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们不受警方的伤害。而且,被警方营救出来的人质非但没有起诉,反而为劫匪辩护,对警察的调查取证工作也采取坚决不合作的态度,这直接导致调查取证工作困难重重。

 

而更离谱的是,其中的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个劫匪,并和他订了婚。还有另外一名人质居然在全世界为绑架者筹款,建立了为绑架者辩护的基金会。

 

这样的咄咄怪事让瑞典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为了解答这一不可思议的谜团,瑞典国会拨出巨款,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对此事件进行研究。十年后,研究者们才得出结论:这些人质的行为之所以如此怪诞,是因为他们患上了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心理疾病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研究表明,要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心理疾病,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 受害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2. 受害人处于完全的绝望之中;

3. 施暴者偶施小恩小惠于受害人;

4. 受害人所获得的信息只是施暴者愿意让他们知道的,施暴者不愿让他们知道的信息则被屏蔽。

 

回顾勾践在吴的这三年中与夫差之间的情感对峙,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这四个条件全部具备了。所以,在挥泪而别的这一特别的时刻,内心分裂的勾践,暂时淡忘了对夫差的负面情感,却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之中。

 

夫差见勾践如此赤诚,不由动容,走上前去,扶起勾践,又扶着他登上车子。范蠡早就坐在御者的位置上准备启程了,勾践的夫人再三对夫差跪拜谢恩,也登上车子,坐在了勾践的身边。

 

范蠡挥动马鞭,驾着马车向南而去。夫差站在蛇门之外,挥手目送勾践渐渐远去,内心也是一片怅然。

 

马车疾驰至江边,勾践等三人弃车登船,从水路回归越国。船行迅疾,两岸景象其实并无多少变化,但勾践抬眼望去,只觉山清水秀,水鸟翱翔,再也不是三年前那幅凄景惨象。勾践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在短短的三年后生还故国,他再也按捺不住胸臆间的情感激荡,在心中一遍遍地狂呼:“吾国、吾民,我勾践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

 

心理感悟:如果没有恨,这世界又何必有爱?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名人:越王勾践/(十八)伯嚭讲和
春秋战国——一段霸气的历史 第241节;迅读网手机版
越王勾践带文种、范蠡及1000兵马将吴王...
勾践灭吴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借粮借出白眼狼,吴国自此命不长(2)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