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馆丨看懂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受益终身



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国馆君按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真正成事的书生。


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


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


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建造了历史上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才开始近代化进程的。


而其实,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他在信中谈得最多即是读书,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一位真正成事的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进生活中的读书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一)


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生活中有很多人,读书求快,希望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

买了很多书,匆匆来看,看了一些,还没看完,即又开始看另外一本。到最后,发现自己看了这么多书,其实都是囫囵吞枣,填鸭阅读。


也许他们的书柜里是摆了很多书,但其实很多书都只看了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来不及精思细读,便又被放进书柜,从此再也没被翻出来。


这样的速读,好似吃饭,饭刚被咽下去,进入胃里,却还没来得及等人体吸收,便被迅速排出——知识和思想还没来得及等大脑神经细胞细细咀嚼,便又被新读之书给挤下去了。


这样一味求快地读书,其实本质上不是对知识和思想的追求,而是对阅读任务量、读了几本书——这些数字的痴迷。


所以,曾国藩说:“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意思是,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书;东翻翻西看看,其实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二)


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曾国藩喜欢读史,大凡伟人,都喜欢读史。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这部书,日读夜读,朝夕相伴。


哪怕到了1975年,毛泽东已经82岁高龄,眼睛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他还是要读《二十四史》,读不了,就让人念,自己听。


著名演员陈道明先生也喜欢读史,而且他不但是喜欢读史,且对整体的中国古典文学都热爱异常。


冯小刚说陈道明:他是演员里读书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也真看得进去。


汪涵在《天天向上》节目中说陈道明先生无论去什么地方,都要带一箱子书,有空就翻翻,就看看。几十年来坚持如此,才有了如此惊人的阅读量和非凡的气质。


如此坚持不懈地阅读,无论寒冬酷暑,无论身处何境,身边总是带着书,这样的人,才算真正地把读书当成生命中的事业了。




(三)


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徐特立教育他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此后,毛泽东一生坚持了这个习惯。毛泽东死后,后人对他读过的《二十四史》进行统计,发现了198条批注,近4000个字;同时,书稿上还有各类批画、圈点符号,几乎每一页都有。


这样全神贯注地阅读,这样发动全身每一个细胞与文字砥砺切琢地阅读,实在是让人喟叹。


读书应当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不应该是作者对读者思想的灌输。唯有如此,读者才能在读书中将作者的思想咀嚼细碎,化为营养,为己所用。更能在作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创造新的知识。


曾国藩深谙此点,所以他每日读书毕,都会在日记中写下当日读书所感。揣摩作者意图,触摸灵魂,然后化为自己的思想,应用于日常之事。


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读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史读完是什么感觉?
每天坚持三个小时阅读,十年你能读完这部书吗?
《二十四史》怎样读才能读好?
毛泽东: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
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古第一完人
读完“二十四史”需2659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