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争”还是“让”?礼让之中见境界

大道知行

2021-11-22 08:59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礼让宽容方面,古人不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诤言,更有许多为人称道的佳话。为何将“礼”与“让”联系在一起?“礼让”一词最早何时出现?

礼,繁体作禮,古作豐,甲骨文字形像是两玉盛于容器中,表示敬事神灵以祈求福祐,后来加“示”旁,分化出“禮”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本义即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在古代汉语中,“礼”与“履”互训,也就是说二者可以相互解释,“礼”引申为尊礼、守礼、礼敬等含义便与此有关系。《说文解字》中说:“履,足所依也”,“履”是人们行走所必备者。实际上“礼”也一样,是人们行走人生之路所应践履者,正如孔子所言:“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荀子·大略》亦云:“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

“让”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让,相责让。从言,襄声。”可知,“让”的本义是责备。那么,它是如何演变为礼让、辞让这一含义的呢?“让”,繁体字写作“讓”,在古代汉语中,“攘”和“讓”是古今字,“让”的“辞让”之义即是由“攘”的本义演变而来。《说文解字》说:“攘,推也,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攘本义即为推让、辞让,由于“讓”(让)是“攘”今字,所以也就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攘”的含义。慢慢地,“让”的本义“责备”较少使用,而谦让、辞让、礼让的含义变得更为常见。让德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儒家便将“温、良、恭、俭、让”作为修身五德。

实际上,将“礼”与“让”联系在一起,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襄公十三年》中有“让,礼之主也”“卑让,礼之宗也”等记载,孟子也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在先秦儒家看来,“让”为“礼”之本质,遂将二者合称。“礼让”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此章孔子明确提出治国者必须礼让,礼让是修身的具体途径,是君子道德的体现形式,统治者能否以礼让修身,小则关乎个人道德修养,大则关乎家国天下之治乱兴衰。

克己让人,宽容大度,历来是为人所称道的处世原则。提到礼让,最为著名的故事当属“六尺巷”。清代名臣张英推崇礼让,其所作家训《聪训斋语》中告诫后世子孙:“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据史料记载,张英的桐城老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氏为邻,吴家越界占用,引起两家纷争。张英家人便修书一封给在京城的张英,请示定夺。张英提笔批诗一首,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感其义,亦退让三尺,于是便有了这一传诵至今的六尺巷佳话,成为彰显张氏礼让之风的生动注脚。

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都有关于“礼让”的内容,旨在告诫后世子孙应时刻谨记礼让。唐代朱仁轨《诲子弟言》云:“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这是对于礼让的经典阐释。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太公家教》云:“立身之本,义让为先”,旨在说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在于相互义让、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从小在纯良家风的熏陶滋养下成长,詹氏有家训十六条、家约十六条,为詹氏子弟世代遵循。家训十六条中,“训尔让”是其中一条,其中说道“我劝儿孙要逊让,唐虞至今称圣人”,家约中也有“崇礼让”相关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将礼让深植于心,将其作为修身处世的重要原则,不断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本文原载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求义|“孝”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和捷径,“孝”关乎我们的气数和命运。
2.7《萃卦》(兑上坤下)的注解
细说汉字:说文解字——说“字”
甲骨时代的“仁义礼智信”
说文解字——畐
浇灌含义的汉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