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数孩子成长道路上挥之不去的存在。有时,“别人家的孩子”确有其人:成绩好、才艺多,优点数不完,但很多时候它更像一个符号,不时地从家长们口中蹦出来。

一句“别人家的孩子”,自带一股酸酸的味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提到: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出于本能,家长一开始都愿意相信自家孩子是最优秀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心理的失衡有时难免导致行动的失衡,不管那个孩子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如传闻中那么优秀,一些家长还是充分发扬“拿来主义”精神,直接把“别人家的孩子”这块牌子拿来用,并不断给自家孩子层层加码。

眼下正值暑假,但对于不少孩子来说,“尽情玩耍”“无忧无虑”这些词与暑假早已脱钩,培训班与暑假才是“标配”。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山东泰安,一位9岁的小学生暑假里在9个培训班之间马不停蹄地赶场。游泳、相声、模特、钢琴、作文、英语……每结束一个培训课程,孩子就立即赶往下一个。他的妈妈表示,希望其成为“童星”。

这类家长并不少见。《人民日报》最近发表了一位家长的文章,认为现在的孩子“假期被各种培训班绑架”。面对孩子“我的暑假哪里去了”的诘问,作者一方面很同情孩子,但在“努力一暑假,开学当学霸”这类培训广告的蛊惑下,又忍不住把孩子送去“上班”。他道出了很多家长共同的心理:如果自家孩子暑假不努力学习,而“别人家的孩子”却都在补课,那怎么行?

看看,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按照一些家长的逻辑,剥夺自家孩子原本应享有的很多快乐,并非自己所愿,要怪就怪“别人家的孩子”——社会竞争那么激烈,不逼自家孩子努力学习、拼命进取不行啊!这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并非事情的全部真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的目的却不纯粹,其中也有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成分,或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这种心理在现实中不乏佐证。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上,“晒娃”成为不少家长的一大爱好,而“晒”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比”。从比长相、比穿戴,到比成绩、比才艺,一些家长在“比孩子”方面乐此不疲。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比孩子”暴露了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懒惰,可谓一针见血。

除了目的不纯粹,部分家长的行动也不够理性。让孩子学完语数外学才艺,练完智商练情商,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开启“刷卡模式”,为了孩子不惜金钱。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家长更应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自家孩子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杆,拼命追赶别人的足迹,对自家孩子是不公平的,也注定是徒劳的。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只有寥寥几个。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首先要理性面对“自家孩子是个普通人”这一现实,然后把重点放在发掘自家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上,使其获得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即便是天赋过人、出类拔萃的孩子,如果陷入家长这种无休止的攀比中,最终也只能是输家——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况再出色的孩子也有不足。

与其苛求孩子,家长不如反求诸己;与其整天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不如反思一下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家长”:给了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和陪伴吗?为孩子创造足够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吗?最关键的问题是,让“别人家的孩子”捆绑住自家孩子的人生,值得吗?

电影《阿甘正传》有一段经典对白,有人问阿甘:“你将来想成为像谁那样的人?”阿甘答道:“难道我不能成为我自己吗?”是的,一个人应该成为自己,也只能成为自己。(杨国营)

(转载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的新浪博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不要求孩子走专业,随便练练就行?
究竟是孩子,还是家长的兴趣班?
一百种才艺等于零—平湖一柱看春晚3
为人父母,不懂得暗示的力量,恐难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教你如何写好幼升小简历
老外如何教育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