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抱怨我不会飞翔
(转摘)
陈威伸-NLP明师 04-0710:36
别再要求孩子听话了!
「我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下班后总是窝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连女朋友也不交一个,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在一次课堂上,有位家问长我。
「你儿子小时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骄傲?你对他管教很严,他从小就很听话、很守规则,对吗?」我反问他。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她很惊讶地问我,好像我会算命似的。
我当然不会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为这样的案例我见的实在太多了,就像网络上有张漫画描绘的一样:「你剪了我的翅膀,却抱怨我不会飞。」
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孩子在听话的时候,某些珍贵的东西也许就被无形扼杀了。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里实在是令人心痛。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循规蹈矩、乖巧听话,按照既有的传统和理念与这个世界相处,那这个世界谈何改变,又谈何发展、进步?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没有个人独创性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的社会。」
可见,一个人是否具备独创性,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未来与发展。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没有创新,社会将停滞不前,历史也不会向前推进。
而对个人来说,没有独创性和个人独立的思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等于自取灭亡。因为走别人走的路、说别人说的话、思考别人思考的问题,作为独立个体的你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没有自己的思想、点子、路子,你最终只能被淹没在人海中。
在以升学考试为主导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在线,他们无所不用其极,设定各种规则,从小把孩子定格在一个窄小的领域里,催迫    其拚命生长。结果,小孩听话了,但最好,也只是父母的复制品。
父母要敢于培养「不听话」的孩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于不断尝试,敢于不断创新。
所谓创新,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通俗一点说,就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由于被开发和培养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鲜活的思维被泯灭了,而一些人则被很好地开发了出来。「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在采访中讲道:「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玩拆装收音机、电视机,父亲很鼓励我。这种爱好,没有家长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为买那些东西都很贵,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但父亲当时花了钱给我买那些东西。小时候培养的对无线电的兴趣,使我在40岁再创业的时候,选择了智能型手机这一领域。我在小时候萌发的兴趣,到了中年才有机会实践,我想这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许多认识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说过,如今的我彷佛愈活愈年轻了。并不是我的身体真的变年轻了,而是我给他们的感觉越来越年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有幸选择了心理学,在过去这二十多年心理学的从业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疗愈,让我有机会从母亲当年为我设置的安全保护罩中一步步走出来,重获阳光,当然就会让人感觉越来越有活力了。其实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无形的东西给束缚、压制住了。
就像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样:马戏团里有一头小象,牠的一只脚被铁链锁在一根木桩上,小象想要挣脱,但是以牠现有的力气根本无能为力。每次挣扎,铁链就会磨牠的腿,愈挣扎,磨痕就愈重,甚至皮开肉绽。小象渐渐长大,牠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力气去挣脱固定铁链的木桩了,但牠不会再去尝试,因为牠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挣脱的。」人类和大象一样,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种想法给局限了,这种想法在心理学领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当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强加给我们的。基于某种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认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个领域,对于孩子表现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总会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为孩子对父母天生的爱与忠诚,这些限制无形中就会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由一种病毒性的信念所导致,而这种信念在心理学领域叫作「无望」。
因此,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被剥夺了绝大多数可能性的孩子,因为他只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许的,或者那些由于父母认知局限所限制的领域,于他而言无形中就被关闭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像富兰克林说的那样,有些人25岁那年已经死了,直到75岁那年才埋葬。他们死的并不是肉体,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对人生无限可能性的坚信。
没了灵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苹果创始人贾伯斯曾强调过「初学者的心态」。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指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身为家长,如果我们处处对孩子设限,事事要求孩子听话,这无疑从小剪断了孩子的翅膀,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一个没了灵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长大之后展翅翱翔呢?
那怎样才能呵护好孩子灵魂的翅膀呢?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畴大胆尝试,同时唤醒孩子内心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教练技术(CoachingTechnology)中有一套问话模式非常好,在这里与各位读者分享。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千万不要急于给答案,因为,就算你的答案是对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个答案。何况,每个人懂得的知识十分有限,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对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过,只是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确定。这个时候,你可以反问他:「你说呢?」
当他有了一个答案之后,你再问他:「还有呢?」
当他有了两个答案之后,你再问他:「除了你刚才所说的,还有呢?」
直到他说「没有了」,你还可以问他:「假如有的话,是什么呢?」
当你能够与孩子这样对话,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开放式思维习惯,他的内在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总是有的,只是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罢了。」……
这个方法不光对孩子有效,对成人一样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员工,无形中就能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工作的员工,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因为他的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我们往往会用有限的认知去解读无限的世界,将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个无形的囚笼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罢了,何苦再去伤害孩子?身为父母,有时候连自己怎么抵达彼岸都不自知,又怎么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陈威伸-NLP明师 摘注***
1,就像中东诗人纪博伦讲的:其实,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不是由你们而来的。你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是照顾好他们的身体,让着他们的灵魂有最好的住所。其余的,生命自有安排…。
2,本文作者,以冏异于世俗观点,对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提出离经叛道的想法---别再要求孩子听话了、敢于培养不听话的孩子、别折了孩子的灵魂翅膀,还要求孩要能高飞…。让人产生强烈反差,而去注意,「那要怎么办???」的好奇心理。
3,也引用了NLP里的重要概念:注意限制性信念的为害,不直接给答案,凡事要求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可读性与实用性颇高,值得推介。
「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抱怨我不会飞翔」
(转摘)
陈威伸-NLP明师 04-0710:36
别再要求孩子听话了!
「我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下班后总是窝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连女朋友也不交一个,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在一次课堂上,有位家问长我。
「你儿子小时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骄傲?你对他管教很严,他从小就很听话、很守规则,对吗?」我反问他。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她很惊讶地问我,好像我会算命似的。
我当然不会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为这样的案例我见的实在太多了,就像网络上有张漫画描绘的一样:「你剪了我的翅膀,却抱怨我不会飞。」
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孩子在听话的时候,某些珍贵的东西也许就被无形扼杀了。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里实在是令人心痛。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循规蹈矩、乖巧听话,按照既有的传统和理念与这个世界相处,那这个世界谈何改变,又谈何发展、进步?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没有个人独创性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的社会。」
可见,一个人是否具备独创性,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未来与发展。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没有创新,社会将停滞不前,历史也不会向前推进。
而对个人来说,没有独创性和个人独立的思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等于自取灭亡。因为走别人走的路、说别人说的话、思考别人思考的问题,作为独立个体的你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没有自己的思想、点子、路子,你最终只能被淹没在人海中。
在以升学考试为主导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在线,他们无所不用其极,设定各种规则,从小把孩子定格在一个窄小的领域里,催迫    其拚命生长。结果,小孩听话了,但最好,也只是父母的复制品。
父母要敢于培养「不听话」的孩子
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于不断尝试,敢于不断创新。
所谓创新,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通俗一点说,就是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过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创新思维,只是由于被开发和培养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鲜活的思维被泯灭了,而一些人则被很好地开发了出来。「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在采访中讲道:「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玩拆装收音机、电视机,父亲很鼓励我。这种爱好,没有家长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为买那些东西都很贵,特别是在那个年代。但父亲当时花了钱给我买那些东西。小时候培养的对无线电的兴趣,使我在40岁再创业的时候,选择了智能型手机这一领域。我在小时候萌发的兴趣,到了中年才有机会实践,我想这也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许多认识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说过,如今的我彷佛愈活愈年轻了。并不是我的身体真的变年轻了,而是我给他们的感觉越来越年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有幸选择了心理学,在过去这二十多年心理学的从业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疗愈,让我有机会从母亲当年为我设置的安全保护罩中一步步走出来,重获阳光,当然就会让人感觉越来越有活力了。其实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无形的东西给束缚、压制住了。
就像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样:马戏团里有一头小象,牠的一只脚被铁链锁在一根木桩上,小象想要挣脱,但是以牠现有的力气根本无能为力。每次挣扎,铁链就会磨牠的腿,愈挣扎,磨痕就愈重,甚至皮开肉绽。小象渐渐长大,牠其实已经有足够的力气去挣脱固定铁链的木桩了,但牠不会再去尝试,因为牠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挣脱的。」人类和大象一样,其实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种想法给局限了,这种想法在心理学领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当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强加给我们的。基于某种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认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个领域,对于孩子表现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总会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为孩子对父母天生的爱与忠诚,这些限制无形中就会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由一种病毒性的信念所导致,而这种信念在心理学领域叫作「无望」。
因此,一个十分听话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被剥夺了绝大多数可能性的孩子,因为他只会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许的,或者那些由于父母认知局限所限制的领域,于他而言无形中就被关闭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像富兰克林说的那样,有些人25岁那年已经死了,直到75岁那年才埋葬。他们死的并不是肉体,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对人生无限可能性的坚信。
没了灵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领科技创新潮流的苹果创始人贾伯斯曾强调过「初学者的心态」。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指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身为家长,如果我们处处对孩子设限,事事要求孩子听话,这无疑从小剪断了孩子的翅膀,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一个没了灵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长大之后展翅翱翔呢?
那怎样才能呵护好孩子灵魂的翅膀呢?允许孩子在安全的范畴大胆尝试,同时唤醒孩子内心对万事万物的好奇。教练技术(CoachingTechnology)中有一套问话模式非常好,在这里与各位读者分享。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千万不要急于给答案,因为,就算你的答案是对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个答案。何况,每个人懂得的知识十分有限,你又怎么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对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过,只是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确定。这个时候,你可以反问他:「你说呢?」
当他有了一个答案之后,你再问他:「还有呢?」
当他有了两个答案之后,你再问他:「除了你刚才所说的,还有呢?」
直到他说「没有了」,你还可以问他:「假如有的话,是什么呢?」
当你能够与孩子这样对话,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养成一种开放式思维习惯,他的内在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凡事都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总是有的,只是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罢了。」……
这个方法不光对孩子有效,对成人一样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员工,无形中就能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工作的员工,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因为他的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我们往往会用有限的认知去解读无限的世界,将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个无形的囚笼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罢了,何苦再去伤害孩子?身为父母,有时候连自己怎么抵达彼岸都不自知,又怎么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陈威伸-NLP明师 摘注***
1,就像中东诗人纪博伦讲的:其实,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不是由你们而来的。你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是照顾好他们的身体,让着他们的灵魂有最好的住所。其余的,生命自有安排…。
2,本文作者,以冏异于世俗观点,对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提出离经叛道的想法---别再要求孩子听话了、敢于培养不听话的孩子、别折了孩子的灵魂翅膀,还要求孩要能高飞…。让人产生强烈反差,而去注意,「那要怎么办???」的好奇心理。
3,也引用了NLP里的重要概念:注意限制性信念的为害,不直接给答案,凡事要求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可读性与实用性颇高,值得推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导图]一定要为孩子做的56件事
怎样应对孩子的提问?
“是谁剪短了天鹅的翅膀”心得体会
不要让“标准答案”扼杀孩子想象力
发散思维、灵活变通:8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孩子核心竞争力
思维的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