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饥荒年代

   

饥荒年代

 文/朱金林

近来,“反对歺桌浪费,节约粮食为荣”的口号成了媒体热词,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引发全民关注。

是不是又要闹起久违的“粮荒”?我的心情有点忐忑不安,毕竟今年全球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南方又遇洪灾。又因为,我和许多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一样,正在上学长身体时,遇上了全国性的“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的滋味刻骨铭心,不堪回首,至今未忘。真所谓,不经历过战争,不知什么叫炮火连天;不经历新冠疫情,不知什么叫共患国难;不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不知道粮食之珍贵!

三年自然灾害是1959年一1961年期间发生的。这期间,我正读小学二年级—四年级。懂事了,这期间难忘的事都记得很牢。

在以后看到的文章和影视剧中得知,那些年为了与全国人民共度饥荒,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带头减少口粮定量,不吃肉和蛋,节省下来还苏联的债。中央领导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了。

那时,渔沟镇上有一个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从业人员群体。他们既不属纯粹的农村户口,又不是正儿八经的城镇户口。他们的购粮本牛皮纸的封面上明确印有“农村缺粮户粮油供应本”的字样,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购粮本啊!街上人对这个与“农村”二字挂钩的本子十分不满,这还算不算城镇户口?我的理解应该不算,仅是农村缺粮户而已。文化革命时,街上的造反派组织,造县委的反,要求为恢复正宗的城镇户口,街道的墙上还贴有醒目的大标语。当然,这是后话。

凭这个购粮本,可以从渔沟粮站买回原粮,供应的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山芋干、山芋(5斤山芋折算成一斤粮),偶尔也配供少量的米和面粉。

这点数量不多的月定量,如若敞开肚皮吃,顶多能撑半个月,因为,肚子里没油水,大人小孩的食量更大。那年头,小孩能喝七、八碗稀饭,最多的喝11碗。小肚子鼓鼓的,像个盆子盖在肚子上。这一点也不稀奇,我见过,我那时就特别能吃。

为了让一个月的定量粮能将就到月底,做饭时,父亲会拿盘秤称一下下锅的粮。母亲一见他拿秤,就跟父亲急。因为在母亲的心中,让孩子吃饱是第一要务,粮食不够再想办法,怎么也不能让孩子饿着。

粮食不够一家人吃怎么办?母亲心急如焚。买黑市粮,贵得的惊人,买不起;自力更生吧,无土地;靠亲友接济,家家都难,不是长久之计。这个时候的街上的缺粮户真切感到还不如农民呢,他们不管怎么说,家中有自留地,再加上生产队分粮,日子比他们好过一些。为了度饥荒,街上人把活下去的希望还是寄托在镇周边的农田里,在收获季节,去田里拾庄稼,聊补无粮之炊。

那时,学校到农忙时都会放农忙假。麦口和秋收时各放一次。这两个假,我一天也没闲着,甚至农忙假结束了,我还跟着母亲在田里拾庄稼呢。四年级时,旷课太多了,以至于期终考试数学不及格,要补考,害得我一个暑假心神不宁。在饥荒的年头,人们首先顾的是肚皮和生存,远大前程的事情靠边站喽!

整个麦收季节,一天也不敢耽误拾麦穗的事。大麦成熟了就去拾大麦。用大麦面做“六月六”的炒面是最好吃的。而后孔麦(音)成热了,就去拾孔麦。最后成熟的是小麦,这是捡拾的重点,更得起早贪黑的干,因为只要去,每天都有收获,有了收获,家中缺粮的困难就会减轻一分。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早当家?是艰苦生活逼着他们早熟、早当家的。

那时,我与大地贴得很近,我闻着手里麦穗的麦香味,也闻到了脚下泥土的香味,眼睛盯着脚前并向远处环视,心中怀着一种最容易满足的愿望,去寻找我心中的麦穗,越多越好啊!我的小小的身影天天出现在麦田里,时而捡麦穗,时而用耙子搂麦草,捡拾在篮子里篓子里的粮食和草都是家里急需的,是十分宝贵的。烈日晒红了我稚嫩的小脸,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襟,不觉得苦和累,当背着麦穗和麦草满载而归时,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一自豪感和成就感。

捡回的麦穗经过捶打扬净后,就可拐成糊,做稀饭或糊塌饼吃。那个新麦做的糊塌饼,香香的、甜甜的,精拽拽的十分好吃,至今还在回味呢。

家中有个黑坛子,能盛几十斤麦子。辛辛苦苦拾回的麦子不能全吃了,还得留点过年磨成面粉蒸馍头用。过年,总得有个过年的样子嘛。人们在困境中,并没有绝望,对未来仍然充满着美好的期待,这也就是人生吧!

秋天,田野里金黄片片,这美丽的景色,会把生活装扮得更加芳香滋润。但在那个年月,在街上“缺粮户”的眼中,是一个能有收获能解困的新期待。

秋收季节,去拾稻子和山芋是一年之中拾庄稼的重头戏,机不可失。去拾山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种山芋的地方最多的是渔沟东边的河塘、前进、芦花等大队。那时,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眯着一双惺忪的眼睛,迷迷瞪瞪扛着工具,挎着篮子跟着母亲和邻居叽叽喳喳的出东门,越过淮沭河,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田间小路上。那个滋味不是唱的校园歌曲《走在乡间小路上》那么浪漫幸福。我们走的是令人苦涩又有点希望的乡间小路。这几个大队离镇子较远,熟人不多。看青的人都是凶巴巴的,对违规的人不是砸篮子就是没收工具,大家都不像拾麦子那么放肆,因为麦田离镇子很近,彼此都是熟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得去就行了。

拾山芋是个力气活,得用小门凿钓或豆扒子刨土,才能把遗弃在土里山芋刨出来。运气好的话,一天也能搞个二三十斤。用白布袋一装,摸着黑扛回家,虽累,但心情是愉快的。有时,也拾不了多少,拾得少的时候,回家心情就不那么好了,埋怨农民把地收拾的太干净了。不过,只要下了大力气,也还是有所收获。隔壁的桂林妈特别能吃苦。她在田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战法,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体推进。她奋起手中的工具,如同开垦荒地一样前进。此种办法,果然有成效。但是一般妇女和孩子哪有她那股劲头呢?大家都佩服她真能干啊!

1961年秋天,我母亲怀着身孕挺着肚子带我们拾山芋一幕,令我永远难忘。她这副模样出现在拾山芋的大军中,引来大家唏嘘与同情。只因家里太难了,稍好一点,母亲也不会如此拼命的。在以后的兄妹相聚时,大家谈起母亲当年为了我们能吃饱饭,不挨饿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时,我们都潸然泪下。她把一家人活下去的责任全揽在身上,这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啊!

母亲是个明事理、讲面子的人。当年这群“缺粮户”们到田里去拾庄稼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特别是受那些凶巴巴的看青人粗暴的呵斥、漫骂与驱赶,令人觉得脸上无光,但又没有办法,只能厚着脸皮,忍着一口气。记得街上有一邻居,一天早晨在山芋地偷刨几个山芋被发现。看山芋的猛追,那位邻居吓得撒腿狂奔。我母亲亲眼所见,觉得为了几个山芋,人一点尊严都没有了。因而,家里生话再难也不让一家之主的父亲出去干这个事。

拾山芋最难忘的场景是发生在渔沟中学西边的那块地里。一天下午,山芋地“放门”了,本来到这里拾山芋的人就相当多了。这时,从渔中涌出几百名师生也加入这支庞大的队伍之中,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来了。整个山芋地几乎被黑压压一片的人群站满了,刚收完的山芋地似乎被众人又重新翻了一遍。到底是渔中的师生,他们调侃道:“这哪里是拾山芋,完全是一次支农翻地活动啊。”七十年代,我们部队在汉口空军一个机场边上开荒种粮。在收山芋的时候,地边上也是围着许多缺粮的武汉市民。看此情景,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那时,战士45斤定量还不够,还得开荒种粮种菜养猪,何况老百姓呢?我们这些当兵的不对他们吼叫,赶紧地把山芋装进袋子弄走,留点让他进来拾吧,他们也不容易呀。

为了多拾点山芋,投靠周边的亲友也是一种办法。渔沟北边的王二爷一家,与我们家是世交。我和母亲曾去王家那个生产队拾过山芋,中午就在他家吃饭。所谓饭,就是烀一锅山芋,熬一锅有咸味的白菜汤。人在饥饿的时候,吃什么都香。舅妈家的娘家在渔沟东边,为了避免天天来回跑,我和母亲还住那里几天,有亲朋的关照,收获还是比较好的。

饥荒年月,仅靠两季到田里拾点庄稼能够缓解一下困难。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时,父亲在食品厂工作,想法买点豆渣回来当饭吃。买山芋、胡萝卜切片晒干以备冬春食用。我和大哥在粮站后边的坡地上开一块菜地,紧挨着汪边,放学回来就去浇水,白菜长势喜人。吃不完的白菜就晒成干菜,留着下在稀饭锅里捞捞。

不管怎么难,家中是要养头小猪的。这头猪长肥了,卖了就是我们兄妹几个一年的学费。放学后,妹妹们就提着篮子到处去挑野菜喂猪。酒厂的酒糟比较便宜,买回来和野菜、麦麸子掺合给猪吃。我记得有一年家中在夜里偷偷请人杀了一头近百斤的猪腌了起来,让全家人的菜里能见到点肉。

舅舅那个时候在三树供销社下面的经销点工作。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从他那买点食用油和其它计划物资比较方便一点。星期六下午,一般都是我背几个空油瓶去舅舅那个经销店。他为我弄点好吃的,第二下午,我就背上几瓶油回家。舅舅知道我父母营养不良,父亲全身浮肿,差点送命。母亲在汪边洗衣时,两眼发黑,晕倒在汪边,被邻居发现拉起来。他尽力帮我们家一把,舅舅的恩情也是我们永世不忘的。

这样的苦日子熬到了1962年有了转机。渔沟食品厂因无食品可做,关门了。“一大二公”的政策有了松动。有好手艺的父亲回家单干,全家的日子日渐好转。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三天不吃软叮当;七天不吃见阎王。大凡从饥饿生活过来的人,观察与理解人生的角度起了变化。饿怕了的人是太懂道理了,能吃饱饭,能活下去便是最大的道理。

让我们珍惜粮食吧,敬畏粮食吧!                                                                                        2020/08/29








 

作者简介:朱金林,江苏淮阴人,现年70岁,现居住在杭州。做过知青,是一名退伍军人,对部队生活情有独钟。喜欢写作,当兵期间就经常写作报道连里的先进事迹;现在经常写一些见闻,体会,感想等,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间章回:山芋情愫(杨玲)
芒种,忙收,打疫苗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民间故事)
吴子新:冬至时节倍思亲(散文)
拾麦穗
一亩地,一季粮 <短篇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