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疫情,我们见证了一场2500万人的社区互助
就,挺意外的。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
让上海2500万人
穿越回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
 
家里没盐、没油了问对门借点;
用胡萝卜换洋葱,番茄换香肠;
给独居的老人捎上一份刚团的蔬菜;
做了些包子,分楼里的大伙一块尝尝……
 
▲王姐做的包子

这样“古老”而又温暖的小事,
最近时刻都在发生。
于是,社恐的年轻人,
第一次看清了合租室友的脸。
不愿被打扰的上班族,
第一次关注业主群里的家常。
敏感孤独的异乡人,
也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今天这篇推送,
记录了象君的同事们,
在小区封控期间经历的真实故事。
从不知道对门住着谁,
到互相救济度过物资难关,
再以微笑相迎,变成朋友。
这些邻里互助共生的日子,
成了这个魔幻的春天里,
最抚慰人心的一道光
 
暂时从负面情绪中抽身出来吧,
一起看看这部独家的《远亲不如近邻》

▲图源:@美好生活家


01
很多人形容上海这波居家抗疫,
是在打一场“团战”。
其中最轰动的,
便是居民自发的以物换物

“我们会在自家门口的袋子里,

放上储备充足的东西,

然后在群里知会一声,

有需要的可以自取。”

说起楼里的“杂货铺”,

@村长就特别有参与感。

因为爱喝酒,她家各式各样的酒管够。

 “昨天放的啤酒很快被取走了,

后来又用梅子酒换来了苹果和香蕉。”

显然,这难得的“奢侈品”很受欢迎。

“每天打开家门,都像拆盲盒一样。”

这份未知的惊喜和分享的喜悦,

总让@村长满怀期待。


▲网友家门口的杂货铺


02
类似的场景,
也在@阿艺的小区里上演。
“我有土豆,谁跟我换个辣椒?”
“我鸡蛋买多了,谁家需要我送上去。”
“谁家有无乳糖牛奶,我买几盒。”
看似古老的“交易方式”,
却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人的难题。
而大家通常也都以多换少,
唯恐占了便宜

▲图源:@vivian在画画

“刚开始的时候物资比较紧张,
大家都拿自己有的换。
后来,楼里一位志愿者,
把自己买的6罐八宝粥全拿了出来,
还有人把囤的面包也送给了大伙。”
一场临时的物资救济,
演变成了不求回报的爱心接力
 
▲网友家门口的杂货铺


03
小区封闭管理的第15天,
刚来上海的@小赵在微信群里吐槽:
“再不解封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听闻@小赵晚上八点多了还没吃上饭,
王姐立马发挥起自己的做饭特长。
牛肉、饺子、鸡蛋……
一碗超豪华的牛肉面出炉!
太香了,汤都喝完了。”
@小赵受宠若惊,
连面带汤一口气全干了,
只剩下一帮人在群里,羡慕嫉妒!
 
▲王姐做的面和薯条

这场美食行动还有后续。
“这馒头蒸得不错。”“不嫌弃可以送你。”
“你家娃要吃薯条吗?”“好呀,来一点。”
不少人开始力所能及地做些点心,
投喂楼里的小伙伴。
微信群里的菜谱也时时更新,
枯燥的居家生活,
顿时变得也没那么难熬了。
 
▲邻居做的菜


04
在此之前,
我们可能连对门住着谁都不知道,
同一楼栋的邻居,
就算电梯里碰到了也不会打招呼,
但没想到,在特殊时期,
每个人心里的壁垒,
开始一点一点塌陷,
隐藏在心底的友善,
也被慢慢激发

▲@星星为大家分发团购的酒精
 
@CC说,他刚开始当志愿者时,
很多人听到来送物资,
都只会把门留一个很小的缝隙,
有时候甚至要喊很大声,
才会冷冷地把门打开。
可后来,“送货上门”的次数多了,
大家一听到动静就会主动把门敞开,
在楼道里遇到了,也会点头微笑示意,
有人甚至还送来了酒精、雨衣等物资,
他们把我从陌生人的选项中移除了。”
 
▲图源:@上海长宁


05
@小路去楼下倒垃圾的时候,
遇到了一位和蔼的老奶奶。
“她用上海话和我聊天,
问我是不是一个人住,会不会做饭,
还提醒我要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消除了@小路长久以来的隔阂:
“原来,他们上海本地人,
对我这个外来的,并没有恶意。
是我用自己的偏见定义了他们。”

▲图源:@小米

后来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更让她确信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那天中午,忙完工作后的@小路
点了一份49元的麻辣烫犒劳自己。
但因为外卖小哥的疏忽,
她在小区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等到。
看着别人的外卖一份份被取走,
一位40多岁的志愿者阿姨坐不住了。
“小姑娘,这份盒饭给你。
外卖丢了没关系,可别饿肚子啊。”
尽管@小路再三推辞,
她还是没能拒绝阿姨的好意。
看着这个朴素又亲切的好心人,
她的眼睛湿湿的。

▲志愿者阿姨给@小路的盒饭


06
最近几年,
很多人都在说“附近的消失”。
想要了解资讯,
打开手机就能获取一切;
想找人聊天,
语音通话还省去了见面的麻烦;
真要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了,
一个跑腿订单往往也能轻松解决。
我们越来越少向身边人求助,
也习惯了在“社恐”的标签里躲藏起来。
可当久违的关心破门而入,
还是会一秒钟破防。

▲社恐的@蒙蒙和邻居分享“硬通货”

小区刚开始封控的时候,
@文化几乎两天没吃上饭。
但他羞于向室友开口,
“因为不想麻烦。”

@JOY和室友也从不说话,
有一次她回家,
对方还把房门关上,躲了回去。
“我们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状态。”

@慈娟更是在楼里住了五年,

却连同层楼道里住着几个人都说不上来。


▲图源:@JOY

直到疫情侵袭,
物资匮乏的不安全感,
信息轰炸带来的焦虑,
反而给他们之间的关系“破了局”。

在室友的邀请下,
@文化吃上了自己包的饺子。
那是他第一次看清室友的脸,
感觉就像家人一样”。

@JOY开始和室友们分享团购信息,
出门拿外卖也会顺便一起带上楼,
虽然彼此间的交流仍旧有限,
但至少,她们都不再逃避。

@慈娟也成了楼栋里的“好人缘”,

盐、鼠标、洗洁精……

每次只要她一开口,

不同楼栋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响应”,

她又做回了“被人照顾的小姑娘”。


▲图源:@风意画


07
在上海这个“繁华到有点孤独”的地方,
大多数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不同的生活作息,
奢侈的独处时光,
让邻里关系显得“没啥必要”。
可当我们困于城市的一隅,
没了自由,少了与他人的联系,
反而因为一顿普通的饭,
一次小小的互动,
产生了“同是打工人”的共鸣

▲@蒙蒙和室友种的菜长出了绿芽

4月16日那天,是@蒙蒙的生日。
 “之前合租半年了,
我都不知道她们长什么样,
但最近,小姐姐做好饭后,
每天都会送到我门口。”

因为疫情封控,
@蒙蒙和室友建立起了“塑料友情”。
听闻她生日买不到蛋糕,
小姐姐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VVIP物资:
一个芝士蛋糕“贡献”了出来。
“虽然只是很小一个,蜡烛也只有一根,
但我当时鼻子酸酸的。”
 
▲室友给@蒙蒙过生日

她的照片被传到小区群里,
几十条生日祝福瞬间轰炸而来,
@蒙蒙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击晕了。
“以前母亲就经常跟我说,
出门在外,要靠大家互相帮忙和支持。
我这次真的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

现在,每次做核酸,
@蒙蒙都会第一个冲下楼,
给室友留出位置。
忙完工作后,
她们还会一起跟着刘畊宏跳操。
“我们从熟悉的陌生人,
变成了真正的朋友和家人。”
 
▲邻居送@蒙蒙的玫瑰花


08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很多人都被迫活成了“孤岛”。
因为怕打扰,怕麻烦,
一次次和身边的人擦肩而过。
但经过这轮疫情,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
成了彼此互助疗愈的对象,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渴望与人建立联系。
而当被动变成主动,
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被看见,
我们每个人,也在变得强大。

▲半夜核酸检测

@杨姐小区里有位独居的阿姨,
因为不会网购,
家里快要无米下锅。
看到消息的@杨姐
第一时间搭配了十多斤蔬菜,
给老人送了过去。
“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
但老人却感动坏了。
“她把一罐舍不得吃的咸菜塞到我手中,
还每天给我发短信问候,
我觉得特别温馨。”
 
▲杨姐和独居老人的对话

还有@翔天小区里的一位老人,
因为对团购半知半解,
一下子买了50多份蔬菜。
他起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
后来多亏楼里的年轻人看见,
把消息发到群里,
大家你买一袋,我分一包,
积极地帮老人分担,
很快便解决了难题。

▲图源:@益美传媒


09
和社恐的年轻人一样,
很多上海老人也“独立得可怕”。
遇到困难了,他们首先想到的,
就是忍一忍,熬一熬。
而对陌生人给予的帮助,
也定要有所回馈,才显得体面。
在冰冷的疫情面前,
这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令人格外动容。

@阿娟楼里老年志愿者们,
因为不会做数据统计,
每次做完核酸或抗原检测,
都要从好几页的聊天记录中,
一户一户找出来登记。
一位热心的小伙知道了,
就亲自设计了一份表格,
打印出来给叔叔阿姨们安排上。
“他们终于不用戴着眼镜看到半夜了。”

▲志愿者做的登记表格

@杨姐认识的 “白眉爷爷”,
也是志愿者里的“重量级人物”。
疫情期间,他在别人的帮助下,
学会了接龙买菜和核酸二维码登记。
别看白眉爷爷今年74岁了,
他每天有三个多小时都在为大家服务。
做核酸检测时,他会帮忙维持秩序,
穿上雨衣手一挥,气场极强。
要发物资和抗原试剂盒了,
他就把东西一层一层搬上楼,
然后挨家挨户地发。
“大家都很照顾我,
对我的工作也很配合。”
白眉爷爷做了6年志愿者,
而这一次,他感受到的,
是整个小区的团结和热情
 
▲白眉爷爷在维持秩序


10
疫情期间,
当我们暂时从上下班的忙碌中逃离,
生活的节奏变慢了,
关心他人的时间变多了。
以前未曾留意的人,
逐渐变得具体而生动,
就连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也充满了烟火气。
我们,真正回归了生活。
 
@CC开始关注到小区门卫的存在。
这位50多岁的大爷“特别朴实”,
他能记住每个住户的脸,
每当有人去拿快递,
他就毫不惜力地把整个楼栋的重物搬上车。
口罩之下,虽看不清他完整的脸,
但在他微笑的眉宇间,有一股慈祥。

▲图源:@爱拍照的Paul鹏
 
@豆哥在遛娃的时候,
和隔壁邻居成了好朋友。
当孩子们在小区公园里嬉笑打闹,
他们也发现了隐藏在这里的宝藏:
原来,金桔树上已经结了不少果子,
泥地里,竹笋和野菜遍地都是。
大家悄悄采了些回家下饭,
像是收到了春天迟来的礼物。

▲小区里的竹笋和金桔树
 
@JOY也“原谅”了邻居们困扰的吵闹。
钢琴声、架子鼓声、跑步声……
都成了她码字时的伴奏音乐。
她甚至还把窗户打开,
让树叶被风吹起的沙沙声,
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全都涌进来。
因为“这些声音告诉我,
我不是处在真空的状态。”
 
▲@JOY宅家时拍摄的风景 


诚然,
疫情将上海人的生活半径,
缩小到了家里和小区,
我们有太多的不安和抱怨,
却也在一次次的“报团取暖”中,
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柔软。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
“我永远不会感谢疫情,

但我会想念这段邻里互助共生的日子。”

与疫情的抗争还在继续,

希望这份温柔能带给我们力量,

一起守得云开见月明。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身边榜样 | 小区被封控,他们当起了志愿者
为党员志愿者潘跃红点赞
封楼64天,曾在轮椅上守护火炬的女孩,又站了出来
封控日记|我的一双儿女在上海
【内蒙】于沐白《最美志愿者》指导老师:贝亚清
志愿者小李(防疫题材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