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站爆火!68岁复旦教授,支持年轻人“啃老”惹争议,网友看哭:终于有人懂我的苦

现在的专家学者,开始“鼓吹”年轻人「啃老」了?

前不久,一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授爆火

言论直击当代青年的时代症候——

不敢恋爱,抗拒工作,退休摆烂......

却因观点太过“逆主流”,差点背上

「不食人间烟火」的骂名

“90后和00后,是中国史上最不适合结婚的一代”

“父母看起来在给你(相亲)找幸福,实际上在给你挖坑”

“年轻人太苦,我支持他们啃几年老”

“工作几年后有点小积蓄,要积极「躺平」”

68岁的年纪,却完全共情20来岁的“小白”中文系执教40年,却因一场“爱情演讲”走红他是年轻网友口中的“人间清醒”、“宝藏老师”全网粉丝近200w,视频累计播放量3000w+央视多次报道他,内容公司、出版社对他这块金字招牌“虎视眈眈”他,就是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 

工作为什么让我们越来越痛苦?

我们到底应该过怎样的生活?

今天,象君精选了梁教授的“职场课”

让我们直面内心的困惑,一起来寻找答案 

“啃老”三年,找到心中所爱

我一直提倡一个新观念:一定要鼓励孩子啃老,至少啃三年。

我所说的“啃老”,和现在社会上大家反感的“消费型啃老”,不太一样。

这一代年轻人,大都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踏入社会前,没怎么吃过苦。

等到毕业了,就业、生活上的考验接踵而至。

有的因为自我支撑、成长的能力太差,为了回避风险,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工作。

有的,则渴望一个更大的“茧”来保护自己,日渐活成了“啃老族”。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

高校应届毕业生数创历史新高,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

年轻人想找个安稳工作,过小日子,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会缺乏一点冒险精神。

我主张年轻人“啃老”,并不是要他们追求安逸或者不劳而获。

而是希望他们不要因为毕业后没有找到所谓的“理想工作”,就判定自己失败。

我希望他们,尽可能见识多样性的人生,尽早找到自己的热爱。

海明威那一代,打碎一切,重新生活。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里写心灵破碎的青年去探寻新生活,就是在迷惘中开拓的。

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害怕迷惘。

一步步按照传统的路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多赚点儿钱,买个好房子......

看似风调雨顺,毫无波澜。

却显得太“农业社会”了,也不符合我们接下来10年、20年即将发生的社会变迁。

我建议年轻人多看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在这个故事中,Pi与老虎在太平洋,共同漂流了227天。

他曾想过无数种方法把老虎赶走,毒死它,烧死它,电死它......

可到最后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根本不想它死——

因为与老虎的抗衡的过程,已经帮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危险的时刻。

所以我说,与老虎同行,才是新时代青年们该有的精神。

可是,该怎么找到自己的热爱呢?

我认为,一方面,人对某种事物的热爱是从小建立的。

如你喜欢文学,一些书籍作品就会成为你的支持,艰难的时候读一读,是一种偌大的慰藉。

如你喜欢捏彩泥,烦心的时候,拿出来捏捏做做,也会有情绪释放的作用。

归根到底,这种热爱,是一种建设性的自我支撑。

它能让我们在艰难的时候,越发体会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曾遇到过一个女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公务员,但她却选择放弃,去了南方某家知名媒体。

武汉疫情时,她冲在一线报道。

工作很苦,但她觉得值得。

问其原因,她说:“因为你说过,人这辈子还是要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这让我很感动。

@阿蓉

我之前开拓过一门关于「工作之苦」的课程,在和毕业生们的交流中,发现:

今天年轻人的「工作之苦」, 主要来源于精神上。

正所谓:人不怕苦,但怕空。

挣钱少,只是表面的。

身体再苦,内心觉得值就够了。

这个“值”, 就体现在:打心底里喜欢。

 @禅绕春夏

与上面提到的这位女生不同,我身边也有很多学生,毕业后没几年就活成了鲁迅笔下的闰土。

在三十岁这个本该精彩的年纪,丧失了理想,眼里没了光,实在叫人痛心。

所以我提倡,年轻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缓脚步,多去认识世界,多打开生活。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上限(专业能力)和下限(价值),

对于自己这一生该做什么,就能有一个清晰的方向。

@就是6

不过,判断自己对一种事物是否真的喜欢,仅停留在表面还远远不够。

我们必须经过,专业化的渗透。

达·芬奇曾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画了多年鸡蛋。

这个基础阶段自然是很苦的,但既是工作,便没有不经过辛苦就能易取易得的。

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现代社会高度分工,人要先把一个事情做透,做到专业领域里最好的状态,

这时候才能说,你到底爱不爱它,你到底真正适合去做什么。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云南下乡的时候,到山坡上种南瓜。

我就这么亲眼看着它,从小芽里伸出藤来,开出黄花,长出小南瓜......

最后,才成了大南瓜。

年轻人要生产出“大南瓜”,光是开花的环节,或许就要爬很大一截藤。

这个过程是孤独的,看不见花也看不见果,但我们不能抱怨。

因为,仅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意志品质,看到的世界,遇见的志同道合的人,也是一种收获。

然后,你便可以带着这份成长,重新探索、重新出发。

@Aha

积极“躺平”,做优秀的普通人

劳动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

1973年,我来到一个叫做“芒合”的傣族寨子,度过了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两年时光。

这儿背靠怒江奔流的高黎贡山,少数民族同胞们,耕地、打猎、捕鱼,过着质朴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番茄。

那味道,比我吃过的所有东西都要香甜。

那时候,我便懂了:生命的幸福感,必然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高黎贡山@拍照的祝一

后来,我又尝试通过坐缆车和徒步两种方式,攀爬黄山。

前者的感觉,是明显的轻松、快乐。

而后者,却让我感受到了人的价值和力量。

因此,我得出结论:生活一定要跟劳动并存。

只有当我能问心无愧地说“现在的生活就是我劳动所得”,才会感到踏实。

@赵旦旦

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体会不到这种幸福。

据《中国职场焦虑调查报告》显示,高达64.57%的普通员工对工作有“荒废感”,

35.54%的白领人士产生厌倦工作的情绪。

长期在压力下工作,人们的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侵蚀。

 @hopeisadangerousthing

我们整个社会,都处在高速运转、高度竞争的世界里。

白天的工作,是为了实现交换价值,获得生存。

但实际上,年轻人还需要工作时间之外的,「价值性的生活」。

它可能是自己心里热爱的音乐、文学,或是聚会、社交等等。

这代人身边,明明有营养的内容和可能性这么多,却只能活得那么狭窄。

这,太不相称了。

@在山野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强调,人最宝贵的财产就是自由时间。

人生需要自由时间,才能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反之,其负面影响,甚至会延续到亲密关系、生育率低等各个方面。

有个很有趣的例子。

1959年,纽约突然大停电,“被迫”给全市人民放了假。

一时之间,忙碌的人停了下来,外面灯红酒绿也没有了。

大家待在家里,这一天的生育率大大提高。

@汤汤小河

我之所以建议年轻人“积极躺平”,也是想让大家可以有机会,停下来。

把自己的生活重新体会和整理一下,甚至去跨文化地反思一下:

自己正在拼搏奋斗,但内心却很疲惫的那些事情,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活法。

现在,网络上流行说:「松弛感」。

我个人的理解,它和躺平或摆烂不同。

亦不是一种完全失去自我控制的,松散的心态。

相反,它让我们可以在自己控制的边界里,把握自己的人生。

@忧美的河白烂摊是会长

我在68年的生命探索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做一流的事情,过大众的人生。

我希望我们年轻人,在追求一流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能保持一种大众、朴素的生活态度。

这样,便不会被“丛林法则”裹挟,陷入无止境的竞争。

相反,我们还会关照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我们毕生的任务,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

然后踏踏实实地去找到一件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

用这一辈子去把它做好,就已经很好了。

时代发展浩浩荡荡,每个年轻人,都是荒诞世界上孤独前行的先行者。

我,向你们致敬。

参考资料:梁永安《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十点人物志《专访复旦教授梁永安:我们如何缓解工作之苦?》Yolanguage《好书推荐 |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在不确定的世界做确定的自己》泛舟里下河《【人生感悟】---复旦教授梁永安:年轻人太苦,我支持他们啃几年老》图源:哔哩哔哩:@梁永安、小红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复旦教授再爆金句,百万年轻人追捧:说到了心坎上
复旦教授梁永安:年轻人热衷于躺平的本质是,没人想做拉磨的驴
《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复旦教授再爆金句:年轻人太苦,我支持他们啃几年老
一本缓解焦虑情绪的书
原创丨我们的分手能力胜过了相爱能力(梁永安教授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