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卖掉北京一套房,负债百万,拍出9.9分神作:只想留住中国濒临失传的文化!
ⓒ受访:张景
ⓒ采访:王莹
ⓒ摄像:周昱
ⓒ剪辑:子奇


卖房拍片,负债百万,
最终被20家电视台拒绝,
他们说:他是疯子吧?
可没想到,众人口中的“疯子”,
拍出季季9.8的神作,
火了!


2013年,张景抛弃北京优渥的生活,
三个人,一辆车,两套二手设备,
穿越中国28个省份,
记录下300多位濒临失传的手艺人,
“这大概是我能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东西。”


说来这片子背后的故事也离奇,
拍的人数次想放弃,
看的人想尽办法来“支援”,
万茜资助两季费用,
鹿晗粉丝筹集选题,
数次放弃,数次坚持,
于是,一拍,就是十年。


三月,象君终于在北京见到了张景,
像老友叙旧一般,
与我们侃侃而谈,
一个中年男子的十年奇遇。



“土到掉渣”的片子

很多人评价我的片子,说“土到掉渣”,

但回到根本,传统手艺不正是连接着土地生长而来的吗?

老人刘永安,湖南邵阳布袋戏的国家级非遗传人。

去拍摄那天,我们请他对着镜头做个演示,但他坚持演完了全套,整整70分钟。


一个布袋,装上口哨、锣鼓、唢呐、二胡、笛子......

一条红漆凳,系上绳子,绑上锣、镲,就能出声,

院子里拾两块砖垫垫桌脚,包着蓝色被单的木架子“咔哒”一展,

一个人的戏台班子,就成了。


幕布一拉,锣鼓一响,好戏开场:

“大战青龙山,谢谢大家,马上开始演出!”

70分钟里,既吹又打,有文有武,唐僧师徒与众妖怪,依次登场,全凭刘永安一人。


谢幕后,80岁的刘永安颤巍着下桌,浑身湿透。

摸索着点燃一只烟,顾不上坐稳,第一句话就问我们:

“照不照得到啊?”

这个名叫燕窝岭的小山村,曾经,家家户户都会演布袋戏,

可如今,只剩老人刘永安一人。


还有新疆的古乐器巴拉曼,根据资料,会做的手艺人仅存两位,

胡大拜尔地,是其中一位,

去拜访他的那天,他正在戈壁滩牧羊,

64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沧桑。


一拿起乐器,眼前的哪是牧羊人,简直是个乐器高手。

巴拉曼的吹奏方式不难,声音却格外动听。

我们有幸记录下制作的全过程,这门手艺连老人的儿子都不会。


80岁的坎温老人,每天的日常,便是坐在墙角做伞。

拍摄那天,用来固定伞骨架的线断了7次,

我在镜头后看得都快哭了,但老人没停,一次次尝试,终于在第八次,缠上了。


后来同行的伙伴劝我,这个片段别放了,显得不专业。

我不肯,

这个弯曲的弧度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环,从失误到成功,恰恰反映了老手艺人的执着。


这个时代,细腻的东西太多,粗糙的东西则显得廉价,

陕西户县手艺人邵德江,做着少有人听说过的鸽哨。

从种葫芦,到削竹子,打磨、雕刻、组装......步骤繁琐,轮番上阵,

成品工艺精巧,但每一个的价格只能卖到五六十元。


因为左手残疾,邵师傅一天只能做完两个。

一天的收入,也就是一百来块钱,

听到这个我是很震惊的,但更多的,是对手艺人所面临窘境的无奈。

▲邵师傅对镜头说:“有时呢你想用钱了,人家给便宜那也都卖。”

也正是这份无奈,让我始终不愿意去拍一些主流追捧的高大上的纪录片。

从某些角度来说,《寻找手艺的“土掉渣”,恰恰连接着中国人最拙朴的情怀。

就像我拍过的很多手工艺品,总感觉是不是再打磨打磨,会更好?

但如果某一天,它真的被打磨完成,就成了“讨好”市场的商品。


纪录片播出后,片中不少老人已经去世。

于是我在想,幸好,

我拍下了制作过程,也许就有人感兴趣,也许就有人愿意去传承,

哪怕只是有人知道并记得这个手艺,也是好的。

没有一家电视台要我的片子

《寻找手艺》火了,大家给它一个“神作”的名号,可最开始,这片子根本没人要。

2001年我进入央视,要说在那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备受打击。

办公室的橱窗里,一排的奖状,就是没有我个人的,团体的奖项,我的名字也总被刻在最后面。

那时的我,被显得太不优秀。


离开央视后,我用积累的经验,拍商业性的纪录片。

但我这人特背,2012年拍了四五个项目都收不到尾款,光是打官司就打了一年。

那段时间也正好进入40岁,人都说“四十不惑”,我就想:

我到底为什么活着?难道就为了这点钱,天天跟人家打官司?以后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琢磨琢磨,我发现,我这人压根不喜欢为甲方服务。


2013年我决定,卖房拍一部自己的纪录片,

但也不是盲目卖房,当时是有打算的,

你看,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只要搞定10家,成本就回来了,多一家就算赚着。

至于拍什么,也要慎重选择,

我童年最早的偶像,就是手艺人,竹子上糊纸,做成纸,还有花纹,小时候看这些就觉得手艺人顶聪明。


所以在别人的纪录片里,常以俯视的角度看手艺人,

但在我的片子里,是以仰视的角度看手艺人,

因为我打从心里,对他们有一种敬佩之情。


出发前,买了几百斤过期杂志,《国家地理》《华夏地理》《博物》…… 堆起来两米高,

一页页翻,花了半年时间,找了一万多个人物,最后删减到300个,

在全国地图上布点,找出一条最经济的路线,

三个人搭成个草台班子,外加两套二手设备,上路了。


可现实远远偏离计划,光是剪片子就拖了三年,剪完还没有一家电视台要。

最后只能找了个文化机构放映,蜗牛式地做宣传,直到被B站负责纪录片的一个领导看到,让我在B站试试。

没想到,就成了救命稻草。


完成一二两季,花了6年,

火是火了,却压根赚不着钱,赔了一套房,还欠了100多万,

大家之所以能看到第三季,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的66个网友,给我凑了12万块钱,支持我继续拍下去,

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像有一股力量,如海水一般把你举了起来,就这样我被海浪托着再次上路。

这次经费有限,我索性一个人出发。

▲写给易烊千骑粉丝的收据

咬牙拍完第三季,为了生存,我是真的决定不拍了。

当时有个朋友喊我一块去拍商业性的片子,我人都在开车去的路上了,半路接到万茜经纪人的电话,

他说,你还拍么?拍我们就资助两季的成本。

拍!立马掉头回北京。

就这样,完成了第四季和第五季的制作。


有人说我疯狂,有人说我幸运,但好像我骨子里就带着这种“不羁”的自由感,

读书那会儿,疯狂的事没少做,

17岁那年花了12天,从长沙骑自行车到北京,就为了见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一面。

我跑到市政府门口等,又跑到宾馆等,前后等了三四天,只见到人坐着轿车离去的背影,

不甘心,回到湖南,给他写了封信,声援北京申办亚运会,他还给我回信了,信寄到学校大家都沸腾了。


我父亲以前是公务员,在政府单位上班,但内心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一退休,整个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所以我就对自己说,也对自己的孩子说,

要避免卷到社会的大浪里去,在大浪里找个空隙,这个空隙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然后做一辈子!

▲张景和女儿

我马上就50了,40岁到50岁这近十年,是我人生的一个成功转型,

虽然没什么钱,但精神上更自由了。

以前每个月开支两三万,两三百的鞋看都不带看,但今天我坐这,脚上穿着一百来块的鞋,也觉得很好,

这个转变,大概就是更多地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



到底什么是好的记录片?

拍到现在,你问我,什么是好的纪录片?

我还是那句话,

有价值的纪录片是不可能赚钱的,我现在做的是有价值的纪录片,而不是能赚钱的纪录片。

纪录片的本质是传播和保留某种价值,那就心无旁骛地守住这个价值。


大学毕业后,我参与过一些片子的拍摄,也曾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跟拍林业局中南园的考察队,拍他们在西藏研究原始森林,

一行人翻过喜马拉雅山去,差点把命丢了。

片子在央视播出后,有考核部门看到考察队的艰辛,就给那个部门每个人涨了一级工资。


零几年的时候,一个NGO在考虑是否要继续对中国艾滋病项目提供援助,当时我接受委托拍了片子,

这直接帮他们决定了要延续资助。


所以拍《寻找手艺》,我是真心带着要改善手艺人现状的初衷开始的。

做陶器的刘新文,做巴拉曼的胡大拜尔地,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

他们有手艺,喜欢做东西,但东西就是卖不动,我甚至故意把镜头对准他们的联系方式,希望有人看到去买,

▲被问到能否公布联系方式时,手艺人连说了三个“可以”

但后来发现,片子带给他们的改善是很有限的,

要说最大的价值,大概就是留下了一些人生命里的最后影像。

▲传统手艺,移房子

浙江慈溪有一个做巨型雕塑的手艺人,叫马青山。

这手艺挣钱,所以曾经他算是村子里最富有的人,

但他偏偏想搞发明,想创造,

初中文化,不懂电脑,也不会查资料,自己做了套机器,用高分子材料做雕塑,生生把挣的钱全赔了。

做出来的雕塑没人要,只能免费捐给公园,村里人来来往往,都把他当笑话看。


《寻找手艺》播出不久,马大哥去世了,

他的女儿给我发来信息,说很感谢我给她父亲留下影像,以一个被人尊重的方式。

我也常常感恩,这样拍摄对象的出现,一次次将我从放弃的边缘,拽了回来。

▲马大哥院子里被客户退单的巨型长颈鹿

马大哥身上的“轴”劲,和我很像,

想做,就去做了!

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一位正在为梦想努力的年轻人,先问问你自己,是真的喜欢这一行吗?是的话,就去做吧。

用我过往数十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大家,没设备?没钱?都是借口,只要人还活着,哪怕兜里只剩100块钱,也可以拍出纪录片。

在我这,纪录片从来不被定义,它可以长到几小时,也可以短至一分钟,甚至只是几个镜头。

只要记录了,只要有拍摄者的情绪在里面,就可以。


别等四、五十岁,觉得人生空空,虚妄一场。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成不了,就去寻找别人的帮助。

像狂风过境一般,扫遍身边所有资源,也许有人说你是傻子,但当你成了,就会有更多人来帮你。

就像我在《寻找手艺1》开头说的:

“当你说要拍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他们是不信的,当你把房卖了来做这件事,他们确实也感到了惊讶。”

并且,记得,当一件事快要成功时,往往是最沮丧的时候,然后99%的人会在那个时候放弃,

但其实,只要在那个时候咬紧牙关就好。


聊到最后,张景向我们透露了最新的拍摄计划,

一部《道德经》为主题的纪录片。

“我的枕边书有两本,一本是《瓦尔登湖》,一本是《道德经》,

每当我特别沮丧时,就去翻翻《道德经》,它总能给我答案。

片子被20多家电视台拒绝时,我困惑为什么他们会拒绝我?《道德经》就指引我反问自己:

为什么要拍这个片子?还有哪些做的不对?

到了快50的年纪,我开始害怕死亡,再去翻翻《道德经》,它又指引我:

肉体无法存留于世,但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不被世界遗忘。

我的方式,便是多拍一些东西,并且将它们拍好,将来他们便是我“延续”生命的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卖掉北京一套房,寻访199个人,拍出消失的手艺,被13家电视台拒播,却意外火爆B站!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快要消失的手艺,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只因镜头下的人太过真实
卖掉北京一套房拍纪录片,却遭13家电视台拒播,B站评分9.9。这一次他又欠债50万,想要对濒临失传的...
他卖掉北京一套房拍片,遭近20家电视台拒播,却获9.9高分。8年走遍全中国,鹿晗万茜为他打call,...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纪录片,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只因镜头下的人太过真实!
荧屏被退货网上却红火 纪录片《寻找手艺》一冷一热说明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