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男旦与坤旦 泛谈男旦
导语

最近发表了范石人1947年的文章《论男伶扮演女角》之后,倒是接到了一些电话和私信,一些人表达了不满,我觉得他们都没认真地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至于一些男性唱旦角的人也多心了,我只想说,你好好唱旦角不结了吗?

今天重读这些文章,是针对近年来对男旦的过度宣传与消费,具体到人,也就那么几位,谁多心了,那说明思想意识里,还是把自己定位在男旦或追捧男旦上了。

我多次强调,我不反对男人唱旦角,也有很多正经唱旦角的男性,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乏一些专家教授的怂恿,把一个很正经的旦角,硬是分了个不正经的男旦来,一些到处营销,甚至不择手段地去祸害未成年人,为了能正视历史,为了保护未成年的权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呼吁。

本期继续刊发两篇文章,一篇是1942年发表于《新天津画报》的文章《泛谈男伶扮旦角》,另一篇是1928年发表于《上海画报》的《男扮女不如女扮女》,可以看看那时的人们对男扮女的看法。


泛谈男伶扮旦角

梅花生

数千年之前之戏班,男女伶向不混杂,而坤社亦较少。(编者注:此说有差,《吕氏春秋》中记有北音始于娥氏二女,南音始于涂山之女。从六朝到唐宋的大开教坊,广招女伎,使女乐大盛,到清王朝政权巩固之前,都是以女乐为主。而清之前的戏班,也不是“向不混杂”,只是到清朝才男班兴起,女班消失。

在清朝昌盛时,开始兴茶园制,品茗听戏,只收茶资而不售门票,其规模跟现在不一样。

那时除内庭供奉外,各王府侯门均设小班,自为娱乐,逢喜寿庆典或宴请宾客,就会敲锣打鼓地唱戏娱乐,而民间听戏,只能等酬神赛会了。

因男班无女角,故青衣花衫等旦角,都由男子扮演,这些演员很注重跷工,以步履轻盈的三寸金莲来吸引人,有扮相好的,足以乱真。


编者按:据《燕兰小谱》和《京尘杂录》上记载,魏长生到京后,扮相上是梳头“贴鬓”一双踩了跷的小脚,跟妇女扮相相仿,比昆班的老扮相好看很多,京城伶人纷纷效仿,后来成了花旦的必备基本功之一。到清末就有地方禁跷,特别是到民国初更是多次呼吁取缔,1936年时呼声很高,加之梅兰芳等人不断改革,跷也逐渐被淘汰。1951年在新政府净化舞台的号召下,跷彻底被取缔。


听说某公所养的优伶,男子多缠足,真脚胜于假足,但矫揉造作总被人嘲笑,就难免了,也玷污了风雅之道。

坤社以女角饰旦角,天然小脚,其柔媚自胜于踩跷,让听戏的人眼花神往!


男人扮旦角积久成习,则台下举止如同台上,或用绣帕掩口,或以秋波送媚,种种丑态,俨如人妖,导致了被人看不起。

其实也有男伶洁身自好者,台下生活也殊落落大方,绝不扭妮作态,讨人厌憎、亦有谓“男伶在台下惯作媚态、其私生活之糜烂,几乎不可以形容”真的?假的?暂存其说。


以须眉男子身去学女人动作,违反天然,实为艺术之畸形发展,曾有人创男伶不扮女角,女伶不扮男角之说,虽有见地,尚不为世人所重视,虽然女伶舞台上的命运甚短,出嫁之后即苦于生育,红颜易老,反不如男伶之姿色可保,扮相可观,即使这样男伶扮旦,也没必要宣扬。

(编者注:因该文是半文言体,为了便于阅读,在编辑过程中,按照原意做了重新编排)

男扮女不如女扮女

    瘦娟

西方各国自有戏剧以来,凡是剧中的女角色,无论是正角儿,是配角儿,都得由女子扮演,从没有借重男子的,(《佳来的姑母》一类的滑稽戏除外)(编者注:根据史料记载,英国戏剧是1660年才有女性登台演出,之前全是青年男子打扮的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便已如此,直到几百年后还是如此,(编者注:莎士比亚时代正是处于男扮女的时代)惟有我们中国,中了几千年来吃人的礼教的毒,凡事都采取男女不合作主义,连“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迂话也奉为金科玉律,所以那当着大庭广众尽情表演的戏剧中,更绝对的不许男女合作了。

京剧是流传最久远而最普遍的戏剧(编者注:京剧并非是流传最久远的戏剧),剧中女角儿,向来是由男子描头画角,乔装而成的,男戏班中断断容不得女子插足,因此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班须眉男子,就拜了男女不合作之赐,给他们名利双收,成了一时代的娇子。(编者注:这段有些偏颇,京剧产生时正是清朝禁止女子唱戏时期,所以自然是旦角由男性扮演,庚子之变以后,逐渐放开女伶,才有女演员复出,打破了男伶统领市场的局面

我以为男子扮女子,即使扮得尽善尽美,总觉得扭扭捏捏的,有些肉麻,还不如女子扮女子的妙造自然,毫无做作,这句话,无论有戏剧知识,或没有戏剧知识的人,大概人人都能承认的。


好了好了,近年来新学说风起云涌,吃人的旧礼数,渐渐地给打倒了,男女可以同学,可以合作,舞台之上,男女可以合演戏剧了,但瞧今年的上海舞台,几乎处处都是男女合演,红氍毹上,充满了美的空气、北来的女角儿,都挂着挺大的牌子、备受观众的欢迎,而就中的一颗最亮的明星、那当然要算雪艳琴。

可怜在下不懂戏,上戏园子去,也好似小孩子看红面孔和绿面孔相打,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看了雪艳琴的戏,只觉得样样看得入眼,句句听得入耳,而我那“男扮女不如女扮女”的学说、也益发着着实实的证明了,老友黄梅生是最最赏识雪艳琴的,他高兴要出雪艳琴特刊、唤我做一篇捧场文字,我千思万想,老是做不出,便随便的诹这么几句,算交了卷了。



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并不像范石人的文章说的那么透彻,其中也不乏一些错误的知识,但确实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男旦的一些看法。其实从1912年北京开放女伶,令人们耳目一新,到1913年禁止男女同台,各种的争论不断,尤以恢复男女合演,剧中女性角色由女性来扮演的呼声最多。

1930年重新开放男女合演,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伶人才,男伶扮演旦角的地位在削弱,也正是在这一年,梅兰芳先生远渡重洋把京剧远播到了美国,或许是梅先生在寻求一种更新的发展,而我们回头再看看从1912年到1949年这三十余年间,培养的真正出类拔萃的男性旦角演员,寥寥可数,1949年之后,国家不再培养反性别的演员,而很多男性旦角演员,或改行,或从事教学而离开舞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男旦的命运?其实京剧的行当里根本就没有男旦
好文章 京剧为什么在清末民国初兴盛
婚元通书辑要之四----论男女合婚(三)(
名坤伶访问记:李玉茹
[黄石文坛]柯尊解闲话戏剧之四《京剧男旦的由来》
景甜、张彬彬迎来二搭,被爆出演《娇藏》,人设完胜司藤、秦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